循環經濟理論完善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2:38:00
導語:循環經濟理論完善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重視。但是目前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空白,那就是忽略了人體排泄物(主要是城市糞便)的循環利用問題,由于這一理論和實踐上的空白,不僅使得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鏈條難以修復,而且破壞了水體中的物質循環。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為指導,提出將城市糞便納入循環經濟視野,對其實現資源化管理,完善和發展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循環經濟;物質變換;城市糞便
Abstract:Circulareconomytheoryarousesgreatattention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asakind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whichemphasizesthefulluseofresources.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blankincirculareconomytheoryisthemanagementofhumandejection,especiallyurbandejection,whichinfluencesthesubstancecirculationbetweenhumanandlandandthesubstancecirculationinwaterbody.Thepaperproposesthatunbandejectionshouldbetakenintothecirculareconomyframeandthemanagementshouldbecarriedoutinaccordancewith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toimprovecirculareconomy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circulareconomy;substancetransform;urbandejection
一、目前循環經濟理念的局限性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入,循環經濟的理念應運而生,并被看作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引起極大的重視。在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為循環經濟立法,并將建設循環型社會作為發展目標。在我國,循環經濟被列入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圍繞循環經濟問題的各種論壇、研討活動非常活躍,《循環經濟促進法》經過“三審三讀”,也已獲得通過并即將施行。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源于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規律。在自然界中,植物、動物和無機界之間不斷進行著能量流動、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水、碳、氮、氧等各種物質在植物、動物、土地、空氣、水體之間循環流動。在這種循環之中,植物從土地中吸收營養和水分,在陽光照射下發育生長,為動物提供食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雜食動物和人分別占據著食物鏈的相應位置,從各自的食物中吸取養分以維持生命。但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都要通過新陳代謝不斷地將排泄物返還給土地,并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這些排泄物重新轉化為養料被植物吸收。雖然自然界和人類都在發展,但這種循環運動卻從來沒有停息,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人們自發地遵循著這一自然規律,將糞肥作為莊稼之寶,將其施之于土地,維持著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從這一點上看,農業社會就是最典型、最基本的循環經濟模式。現代循環經濟理論借用了這一基本原理,將其應用于工業經濟,為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這是一個進步。但是,目前的循環經濟理念關注的只是工業生產內部各種資源的循環,卻忽視了最基本的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即使像日本這樣循環經濟立法最全面的國家,也只是對廢棄物處理、再生資源有效利用、建筑及材料、食品、容器與包裝材料的循環利用、家用電器回收、汽車循環使用等作出法律規定。這種對循環經濟的理解和實踐,固然可以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從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的理論高度審視,這種循環經濟的理念沒有全面發掘出循環經濟的完整內涵,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存在著缺陷,難以發揮出循環經濟的全部優勢。
正是由于這種理論認識的局限性,制約了環境保護實踐,不僅使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遭到破壞,而且使得江河湖泊的有機污染、草原生態惡化等環境問題長期得不到合理解決,成為環境難題。因此,從理論上加強研究,深化對循環經濟內涵的全面認識,對現有的循環經濟理念加以充實和完善,對于解決環境難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三湖污染為什么久治不愈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以太湖、巢湖和滇池為代表的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突出。其癥狀為:高錳酸鹽、總氮、總磷等有機營養物質大量積累,引起水質持續下降,并為藍藻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旦氣象、水溫等條件成熟,藍藻隨時可能爆發。盡管三湖問題早已受到當地乃至中央領導、有關部門、研究機構、各媒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十余年來采取了多項措施,耗費巨資興建了不少治理設施,但卻收效甚微,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并于近兩年達到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2007年5月末6月初,太湖藍藻爆發導致無錫200萬市民無水可飲的事件引起舉國震驚,緊接著,巢湖和滇池也相繼發生藍藻爆發事件。
從三湖治理的規劃和方案來看,對造成污染的各種原因分析可以說是相當細致、詳盡,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也是相當果斷,有些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嚴厲。那么,為什么經過多年治理,污染狀況不但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反而出現富營養化趨勢不斷加強,直至引起藍藻大面積爆發的局面呢?
筆者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發現,在對造成三湖水質富營養化的工業、農業和養殖業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方面,以及對城鎮生活廢水的處理方面,政府確實下了很大的工夫,也確實減緩了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污染。但是,各種治理方案和措施都普遍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并引起藍藻爆發的氮和磷等污染物,主要來源竟然不是現代工業生產中產生的那些難以降解的廢棄物,也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排放的廢水,而是千百萬年來人們司空見慣的人和畜、禽的排泄物。正是由于忽視了這一基本現象,所以盡管采取了許多措施,如建設污水處理廠、關閉沿湖工廠、養殖場、洗衣粉禁磷、乃至引水稀釋污染物濃度和人工打撈藍藻等,但因為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世紀80年代之前,不要說鄉鎮和農村,即使是我國絕大多數的城市糞便,都被用作農業肥料,因此不存在大量糞便污染水體的問題。但80年代以后,隨著城鎮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水沖式廁所的迅速普及,糞便經過稀釋以后增加了收集和運輸的難度,使糞肥的使用量下降,同時,也使得昔日的農家寶混入生活廢水,變成了污染水體的禍首。正是混在生活廢水中的城市糞便,極大提高了生活廢水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濃度,并引起湖泊的富營養化。以太湖中形成藍藻最主要的污染物磷為例,47%來自人體排泄物,17%來自洗衣粉,14%來自養殖業,13%來自農業,6%來自水產養殖業,來自工業的僅為3%。(注:參見劉文英等人于2004年12月在太湖高級論壇上的交流文章《生態廁所與湖泊富營養化控制》。)也就是說,水污染中來自人和畜、禽糞便的有機污染就占了61%,而且,來自農用化肥的污染也同糞便處理不當有關——正是因為大量寶貴的糞肥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人們才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化肥,所以,合理解決糞便問題才是解決三湖污染的關鍵。現在采取的一些措施,如關閉沿湖工業企業、洗衣粉禁磷、限制水產養殖等,雖然也能夠減輕一些污染的產生,但由于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因此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80年代糞便成為污染源,到90年代藍藻出現,再到2007年藍藻大規模爆發,是一個營養物質在水體中積累的過程。其癥狀之所以首先在太湖、巢湖和滇池表現出來,主要是由于湖泊流動性較差,使得營養物質容易積累。其實,我國大多數河流污染的性質也是一樣,只不過因為水體流動,使得癥狀不是那么突出而已,就在人們的這種不經意當中,江河正在悄悄地將污染物轉移到海洋,為赤潮的大規模爆發創造條件。承擔2008年世界奧運會奧帆賽的青島海域,于賽前一個多月出現大面積滸苔,覆蓋了400km2海面的事件,以及近年越來越頻繁的沿海赤潮,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城市糞便的產量是穩定而持續的,而且會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而不斷增長。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去向問題,可以預料,三湖和沿海的有機污染問題將會在更多的地方出現。
三、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變換理論
城市糞便污染河流的現象,早在19世紀就已在工業國家出現,馬克思和恩格斯親眼目睹了這種城市糞便不能用來肥田卻成為河流污染物的不合理現象,并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馬克思恩格斯將“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排泄物”稱為“消費排泄物”,并指出“消費排泄物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在利用這種排泄物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浪費很大;例如,在倫敦,450萬人的糞便,就沒有什么好的處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錢來污染泰晤士河”[1]116-117。就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看到了糞便資源不合理利用帶來的雙重危害——對土地肥力的破壞和污染河流,而且將其上升為理論性的認識:這種情況“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2]。
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詳細研究了德國著名農業化學家李比希等人的相關著作,對解決這種人與土地之間物質循環斷裂的現象提出了科學的正確思路——“要人把取自土地的東西還給土地”[3],這種思想同后來興起的生態學不謀而合。
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觀點得到了列寧的高度贊同,列寧通過當時化學肥料部分地代替自然肥料的情況,看到了這種現象違背自然規律的不合理性,他指出:“把天然肥料白白拋掉,同時又污染市郊和工廠區的河流和空氣,這是很不合理的。”[4]
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巴里•康芒納提出了生態學的一個法則: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不斷地探究‘向何處去’的問題,可以得出很多關于一個生態系統的令人驚訝的有價值的資料”[5],通過對城市糞便去向的追究可以發現,本來應該參與土地循環系統物質循環的糞便,沒有到其應該去的地方,卻進入了本來不應該進入的水循環系統,這就使地球上的三大循環系統——空氣、水和土地中的兩個,同時遭到了破壞。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透過城市糞便污染環境的現象,看到了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斷裂的不合理,看到了農業資源的巨大浪費,這種將糞便看成資源,并要求將其返還給土地的認識,正確地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客觀規律,應該成為處理城市糞便問題的指導思想。但令人惋惜的是,革命導師們提出的上述思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后來者至今沒有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迄今為止的循環經濟理論,也沒有將馬克思所說的“消費排泄物”——糞便納入視野。
在環境保護方面走在前面的發達國家,沒有從理論的高度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提出有明確指導思想的全面解決方案,他們的主要做法是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治理污染。但是,也不排除在局部、個別的問題上,他們采取的一些具體做法是符合上述理論原則的,如在李比希和馬克思的著作中都提到,當時的工業國家德國和英國因為有機肥的缺乏,不得不從智利和秘魯長途運來鳥糞補充地力,而且,至今仍有許多國家依靠這種鳥糞來補充土地肥力的損耗,這就在無意之中開辟了一條新的物質循環通道。由于發達國家地廣人稀,又有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對糞便污染進行治理,能夠使得環境狀況得以維持,但是,這種用“搭橋”手術式的方法來解決土地的肥力問題,只能是權益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與土地之間物質循環斷裂的問題。因此,對于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密集、經濟和技術實力均不十分發達的中國來說,不能采用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來解決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之下,深入發掘循環經濟的深刻內涵,將糞便資源納入循環經濟的理論和實踐視野,通過對糞便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恢復人與土地之間斷裂的物質循環鏈條,徹底切斷糞便污染水體的各種途徑,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道路。
四、草原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入21世紀以來,沙塵暴和與之密切相關的草原退化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各類媒體大量報道草原變成戈壁、沙漠,生態環境惡化,并導致沙塵天氣增多的問題。許多農業、畜牧、氣象、水利、生物、土壤等方面的專家,以及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者和政府官員,都把草原退化問題列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草原退化的原因,研究者們通常歸結為氣候變暖、干旱與大風頻繁,人畜增加造成的超載利用,草原蟲鼠害頻繁發生,草原建設(特別是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一份研究將草地退化的原因歸納為:(1)草地生態系統脆弱,恢復能力較弱;(2)超載過牧;(3)草地墾殖;(4)大型工程建設;(5)人類經濟活動(濫挖藥材、毀草取土等)。[6]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李聰引用了一組研究數字:就人為因素而言,引起草原退化的主要活動有過度樵采(占33%)、過度放牧(占30%)、過度開墾(占27%)、水資源利用不當(占9%)和其他因素(約占1%)。眾多的研究者從各個方面研究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尋求草原退化的原因。在不久前召開的2008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上,我國的幾位草學界青年科學家所作的《中國草原及其發展》報告中,也沒有從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方面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
長期以來,草原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生活在草原的各種動物,包括人類,從出生到死亡,都不會離開草原。他們直接(食草動物)或間接(食肉動物)從草原攝取的營養物質都會通過新陳代謝,以排泄物或尸體的形式還給草原,重新成為草類植物的養料,如此往復循環,歷經千百萬年,達到了比較穩定的平衡狀態。但是,這種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被打破了,原本是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畜牧經濟,融入了商品經濟的大潮,越來越多的草原產品以肉類、乳制品、皮毛等形式運出草原,同時也就將牛羊從草原上獲取的營養物質帶出了草原,使得這些營養物質再也不能參與草原的物質循環。草原的土壤營養大量流失又得不到補充,變得越來越貧瘠,產草量下降甚至出現荒漠化也就是必然的了。這種情況早就引起馬克思的注意。他指出:“不在人工牧場上,而在天然牧場上飼養牲畜,幾乎不需要任何費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土地的質,而是土地的量。這種粗放耕作的可能性,自然會逐漸消失,新土地越肥沃,消失得越慢;它的產品出口得越多,消失得越快。”[1]756-757令人遺憾的是,馬克思的上述觀點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在草原產品大量運出、草原營養大量流失的情況下,人們仍然固執地認為,自古以來天然的草原就不需要維護和施肥,在面對如此嚴重的草原退化,甚至成為沙塵暴發源地的情況下,也未見有人從草原營養流失這一角度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分析,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從這個方面尋求解決辦法和采取措施了。
人與土地之間物質循環的原理告訴我們,城市人口既然以衣食形式消費了經過長途運輸而來的大量草原產品,就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將排泄物加工成能夠為草原恢復肥力并且適于長途運輸的有機肥料,將其返還給草原。這一原理是普遍適用的,不僅適用于農業、牧業,而且適用于林業。從事農、牧、林業的科技人員,應該重視對草原營養問題的量化研究,定期監測分析土壤中各種營養流失的情況,并提出補充的方案,只有將“歸還”的原則付諸實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耕地、草原、林地的退化問題。
五、建設一個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糞便管理系統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困擾我們的水體有機污染和草原退化兩大環境難題,都與人和土地之間物質循環遭到破壞有關。一方面是耕地、草原、林地需要大量的有機肥料,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糞便資源被浪費,用來污染環境,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唯一的辦法就是建設一個符合自然規律和循環經濟要求的糞便處理系統,通過這一系統,重新銜接人與土地之間斷裂的物質循環鏈條,將人和畜、禽排泄物返還給土地,使其成為綠色植物的養料,恢復動物、植物和無機界之間的物質循環。
循著這條思路,就可以發現目前這種處理糞便的模式是多么的荒謬和不合理:先是用寶貴的水資源將純度較高的糞便稀釋,使之難于加工為方便運輸和施用的有機肥料,再花費大量人、財、物力對其進行“處理”,結果是水體污染的加重和寶貴資源的浪費,以及因為農業缺乏肥料而不得不求助于化肥,導致化肥生產、運輸、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現在迫切需要來一個思想解放,打破傳統的思維習慣,在糞便處理問題的整體思路方面來一個轉變,把處理對象變為生產原料,把“糞便處理廠”變為“有機肥料廠”,從那里流出的將不再是源源不斷的“達標廢水”,而是重新鏈接人和土地之間物質循環的優質有機肥料。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像現在這樣花費巨資修建糞便處理廠,以及為污水處理廠增加脫氮除磷工藝,充其量只能起到揚湯止沸的作用,根本不能徹底解決水的有機污染問題,而將糞便當作資源,不讓其混入生活污水,使之重新返回土地,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釜底抽薪之計。按照上述思路,我們已經成功地解決了粉煤灰污染問題——燃煤發電廠堆積如山的粉煤灰曾經是令人頭疼的污染物,多年來找不到合適的處理辦法,但是在為保護耕地而禁止在城鎮使用實心黏土磚的禁令實施之后,堆積多年的粉煤灰卻成了搶手貨——現在我們也一定能夠按照這個思路來解決好糞便污染水體的問題。
六、實行糞便資源化管理的綜合效益
實施糞便資源化管理工程,是在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指導下,以循環經濟理念,針對我國目前環境問題的情況和特點,進行深刻理論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和對策。由于抓住了環境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所以實施這一工程將帶來多方面的良好的綜合效益:(1)從根本上解決糞便污水污染江河的問題,糞便將不再是污染物,而是寶貴的農業資源,斷裂的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得以恢復;(2)由于糞便不再混入污水,減少了污水排放量,也就減輕了污水處理廠的壓力,也不必要求污水處理增加脫氮除磷設備,節省了大批建設和維護污水處理廠的資金;(3)淘汰了沖水廁所,可以節約大量淡水資源,緩解淡水資源短缺的壓力;(4)打造一條有機肥料產業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并提供一批新的就業機會;(5)為農業提供大量有機肥料,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可持續利用;(6)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對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打破綠色壁壘起到促進作用;(7)減少化肥用量,使其在生產、運輸和施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減少;(8)通過推廣沼氣,節約能源,保護林木植被,改善農村衛生條件,促進創建生態省、環保模范城市、生態鄉鎮的工作;(9)補充草原營養的流失,使草原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效遏制草原荒漠化,促進沙塵暴的治理。
七、結語
馬克思和恩格斯預言:“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1]實現糞便資源化管理工程,恢復斷裂的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鏈條,正是實現這一偉大預言的戰略性措施。同時,這也是一項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多種環境問題、綜合效益顯著的環境策略,它的實施,對于充實和完善循環經濟理論,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6-11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13.
[4]列寧.列寧全集:第5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4.
[5]巴里•康芒納.封閉的循環:自然、人和技術[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1.
[6]劉宇光.淺談草原退化原因及治理措施[J].北方環境,2005,30(1):53.
- 上一篇:工商局開展行風評議工作匯報
- 下一篇:工商所監管效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