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物流建設論文

時間:2022-02-12 02:21:00

導語:綠色物流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物流建設論文

一、循環經濟催生綠色物流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強調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因素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1.單程經濟與循環經濟比較。從產出與資源投入角度看,傳統經濟屬于單程經濟,是線性的增長模式,高產出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礎上,以“資源——產品——廢棄”為表現形式,視地球為無窮大的資源庫和排污場,一方面從地球大量開采資源生產各種工業品和消費品,另一方面向地球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循環經濟則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之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表現形式,以“低投入——低開采——低排放——高利用”為特征,要求在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循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地球資源的開采,按物質代謝或共生的關系延伸產業鏈,使整個經濟系統包括從生產到消費的物流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宇宙飛船經濟理論”創始人鮑爾丁曾說過,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只不過是茫茫無限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飛船。人口、經濟的不斷增長終將使這艘小飛船內有限的資源消耗完,人類生產和消費所排出的廢物終將使飛船艙內完全污染。因此,在考慮經濟發展過程時,人類必須對這個有限的、狹小而擁擠的星球建立“宇宙飛船”經濟,也就是說,必須建立既不能使資源枯竭,又不能造成污染,能循環使用各種物質的循環經濟,以代替過去僅限于“取”和“排”的單程經濟。

2.循環經濟的行為準則與綠色物流。循環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即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從源頭上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復使用;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參與經濟循環。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相互影響。循環經濟“減量化”準則減少了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從而減少了無效的物流業務量,降低了綠色物流體系的運行成本。循環經濟“再使用、再循環”準則需要高效的綠色物流體系來支持,以保證循環經濟順利循環。很顯然,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物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保護環境和削減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環經濟和綠色物流都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反映了人類現在與未來的和諧,有利于推進當今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綠色物流的特征與建設目標

綠色物流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的,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倉儲、配送、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包裝等物流活動。綠色物流既包括企業的綠色物流活動,又包括社會對綠色物流活動的管理和控制。與傳統物流相比,綠色物流有自身的特征和建設目標。

1.綠色物流的特征。綠色物流是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發展綠色物流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理智選擇,也是企業應對未來全球化挑戰和在競爭中搶占先機的重要機遇。根據循環經濟的理論與要求,與傳統物流相比,綠色物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綠色物流追求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雙贏,強調全局和長遠的利益,強調全方位對環境的關注,直接體現一個組織的綠色形象。二是環境保護的理念貫穿于綠色物流的全過程,環境保護成為評價物流系統是否有效、合理的重要指標。三是綠色物流既包括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等各個單項的物流作業,還包括為實現資源再利用而進行的廢棄物循環物流。四是綠色物流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尋求經濟與環境共生型的企業發展戰略。

2.綠色物流建設目標。現代物流業作為新興產業,其活動由實現商品空間、時間上的轉移而產生的運輸、倉儲、配送、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和信息處理等元素構成,涉及供應、生產、銷售、消費等各個領域,有賴于社會大生產的專業化、集中化和市場的分散化、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綠色物流是從環境的角度對物流流程進行改進,形成一個與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統。這種系統建立在維護地球環境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改變原來生產與物流、消費與物流的單向作用關系,在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物流系統。因此,綠色物流建設目標是通過提高物流效率來提高服務水平,降低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成本,促進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物流建設策略

根據循環經濟的準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利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前瞻的物流規劃和科學的物流管理,克服空間和時間的障礙,與綠色供應、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等活動緊密銜接,提供快速高效的運輸、倉儲、配送、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和廢棄物回收等綠色物流活動,在保證高水平物流服務的基礎上,消除物流活動中種種非綠色因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綠色物流建設關系到社會的各行各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特別是政府和企業的參與。

1.政府層面的策略。在綠色物流建設方面,政府作為公共部門,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宏觀性的,旨在對物流市場進行引導和規范。

(1)通過輿論導向,樹立綠色物流觀念。觀念是行為活動的指南。由于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之間的矛盾,企業往往為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為個體利益而忽視社會利益,非理性地對資源展開掠奪式經營。政府要加強循環經濟的研究,向社會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喚醒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危機意識,樹立綠色物流觀念,為綠色物流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一方面引導消費者自覺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把節能、節水、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等與發展循環經濟密切相關的活動逐步變為全體國民的自覺行動;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實行物流外包,分享社會專業化分工的成果,選擇第三方物流服務,避免自有物流帶來資金占用增多、運輸效率降低、配送環節變繁、企業負擔加重、城市污染加劇等問題,以提高物流資源的使用效率。

(2)通過政策導向,開發綠色物流技術標準。現代物流的特征是建立在先進的物流技術的基礎上,沒有先進的綠色物流技術支持,就沒有綠色物流的發展前景。綠色物流建設既依賴物流綠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定和遵循,更離不開綠色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政府要從政策上鼓勵綠色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強制性地限制和淘汰非綠色物流技術標準。標準化是物流資源整合的基礎。目前我國物流業中的非標準化設施、裝備和行為相當普遍:一是各類運輸方式間設備標準不統一,限制了多式聯運的開展;二是物流器具標準不配套,影響了物流配送系統的協調運作;三是信息技術不能自動實現無縫銜接與處理,影響了數據共享。為此,政府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對我國綠色物流標準的制定進行宏觀指導,在對國外相關標準調研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我國已頒布的各種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加強對標準化工作的協調和組織,及時淘汰落后的標準,更新或增加通用性強、有利于環保的物流技術標準。

(3)通過法律導向,制定綠色物流法規。綠色物流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它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從政府約束的角度看,綠色物流法規的制定、頒布和施行,將為綠色物流發展提供保障。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對現有的物流市場進行規范管理,可以明令禁止非綠色物流的行為,尤其是控制物流活動的污染發生源,如運輸工具的廢氣排放污染空氣,流通加工的廢水排放污染水質,一次性包裝的丟棄污染環境,等等。這既明確了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又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機會,促使綠色物流建設有法可依,從而推動循環經濟的順利發展。在綠色物流法規的規范下,下游企業與上游供應商的合作關系更能激勵供應商提高環保意識、改善產品環保性能,如某家大型電信公司同意采購某家供應商的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前提是,要求這家供應商在這些設備壽命終止時能將其回收,并妥善處置。

(4)通過投資導向,完善綠色物流公共基礎設施。對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基礎性、公益性的物流設施,政府要加大建設力度。首先要重視現有物流基礎設施的利用和改造,通過對其規模、布局、功能的科學整合,提高現有設施的使用效率,發揮現有設施資源的綜合效能。其次要加強新建物流基礎設施的宏觀協調和功能整合,從整體戰略的高度協調物流相關規劃,理順各種關系,使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和不同投資者的物流規劃能夠有機銜接和配合,防止重復建設,避免資源浪費。

2.企業層面的策略。企業作為營利性的經濟組織,在綠色物流建設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微觀性的,旨在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1)加強綠色運輸管理。運輸過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是企業物流活動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綠色運輸是以節約能源、減少廢氣排放為特征,對企業而言,實施途徑主要包括:首先是對貨運網點、配送中心的設置做合理布局與規劃,通過縮短路線和降低空載率,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其次是合理選擇運輸工具和運輸路線,克服迂回運輸、交叉和重復運輸,使用清潔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泄漏,以免對局部地區造成環境危害。再次是組織開展多形式聯合運輸和共同配送,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效率,吸取鐵路、汽車、船舶、飛機等運輸方式的長處,以實現多環節、多區段、多種運輸工具的相互銜接,盡可能全程采用集裝箱運輸形式,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貨損、貨差。

(2)加強綠色包裝管理。包裝是商品營銷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裝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費者遺棄,從而造成環境問題。例如,現在我國比較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就是由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隨地遺棄所引起的。綠色包裝要求按照循環經濟中減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環的原則,積極推廣無毒、無害、輕量、薄壁的包裝。綠色包裝以節約資源、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的,主要包括包裝材料、包裝方式和包裝作業過程等三個方面的綠色化。企業實施綠色包裝的途徑主要有:一是盡量使用簡化、可降解環保材料制成的包裝,提高材質利用率。二是設計大型化、集裝化及輕便式、折疊式的包裝,以保護貨體,節約包裝材料和包裝費用,提高裝卸搬運效率和裝載率。三是建立包裝回收制度,盡可能采用周轉包裝,以利于包裝物的梯級利用和廢棄包裝物再生處理等。

(3)加強綠色流通加工管理。流通加工指貨物在從生產地到使用地過程中,根據需要施加包裝、分割、計量、分揀、組裝、貼付、檢驗等簡單作業的總稱。流通加工具有較強的生產性,也是流通部門對環境保護大有作為的領域。企業實施綠色流通加工的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變消費者分散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二是集中處理流通加工中產生的廢料,與廢棄物物流順暢對接,降低廢棄物污染及廢棄物物流過程中的污染。

(4)加強綠色倉儲管理。綠色倉儲要求企業避免保管中化學方法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易燃品、易爆品和化學危險品等物品的爆炸或泄漏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除此而外,綠色倉儲還要求企業倉庫資源布局合理,以節約運輸成本。倉庫布局過于密集會增加運輸的次數,從而增加資源消耗。倉庫布局過于松散,則會降低運輸的效率,增加空載率。企業新建倉庫還要考慮擬建倉庫對所在地的環境影響。

(5)加強逆向物流的管理。逆向物流是指所有與資源循環、資源替代、資源回用和資源處置有關的物流活動。逆向物流能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常被發達國家作為建設循環型經濟的重要舉措。實施逆向物流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廢棄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制度。廢棄物物流指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并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時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廢棄物的產生。大量廢棄物的出現增加廢棄物處理的困難,可能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引發自然環境的惡化。為了減少廢棄物物流,實現資源的再使用、再利用,企業需要從整個供應鏈的視野來組織物流,加強廢棄物的循環物流管理。在綠色物流法規的引導下,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環將成為企業的一項法定義務。企業物流系統也必須以此為根據重新構建,不僅要考慮為前向供應鏈提供快速的、環境友好的物流服務,還必須考慮構建廢舊產品的回收、翻新、改制等再循環的物流網絡。

參考文獻:

[1]周宏春.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學[J].科技中國,2005,(9).

[2]劉志堅.淺析綠色物流理論及其發展路徑[J].大眾科技,2005,(12).

[3]王麗梅.淺析綠色物流發展的政府規制與政策激勵[J].稅務與經濟,2005,(6).

[4]張沈青.論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物流戰略[J].當代經濟研究,2005,(9).

[5]李文靜.政府在綠色物流發展中的作用[J].北方經貿,2006,(1).

[6]周韜.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瓶頸及對策分析[J].甘肅農業,2006,(11).

[摘要]循環經濟的增長方式和行為準則,需要發展綠色物流來追求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雙贏,形成與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統,以維護地球環境,保持可持續發展。綠色物流建設關系到社會的各行各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特別是政府和企業。政府和企業因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策略。

[關鍵詞]循環經濟;綠色物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