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26 05:19:00

導語: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論文

一、環境金融介紹

(一)定義及發展趨勢

1997年,國外學者首次提出環境金融這一概念。目前,關于環境金融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外學者也存在多種觀點:①環境金融是金融業根據環境產業的需求而進行的金融創新;②環境金融是針對環境保護,以及為推動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而開展的投融資活動;③環境金融就是把循環經濟、金融創新放在一個有機的系統里,探討所有能夠提高環境質量、轉移環境風險、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創新。

縱觀上述觀點,一個共同的認識是:環境金融是針對環境保護開展的金融創新,研究用于環境保護用途的金融創新工具,因此應具備金融創新的范疇,明顯的環保意圖,并能提高循環經濟水平等特征。這就與當前各國政府倡導的綠色、環保等政策不謀而合。可以預見,環境金融將成為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筆者認為,在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環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創新途徑達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護柴達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并達到政府一企業一銀行多方共贏。

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有必要發展環境金融

(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面臨嚴峻的環保壓力

循環經濟包括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型社會三個層面,分別定性為小、中、大循環。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圍繞鹽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等四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正處于從企業清潔生產向生態工業園區過渡的階段,即小循環向中循環過渡,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征是生態保護功能有待改善,突出表現在:一是循環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達木循環經濟仍處于探索階段,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短,資源開發中的廢棄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壞環境和資源浪費的情況時有發生。二是水資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單位面積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但萬元GDP用水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三是減排防污壓力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導致的溫室效應,致使當地溫度在以每10年0.44攝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發展環境金融有助于緩解當前的環保壓力

1、發展環境金融與循環經濟的要求相適應,宏觀助解環保壓力。從宏觀上看,環境金融和循環經濟的目標一致,二者均期望在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柴達木地區經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發展環境金融正向引導企業的環保行為,微觀助解環保壓力。從微觀上看,企業提高清潔生產能力是緩解當前環保壓力的保證。環境金融的關鍵是以環保為宗旨,通過金融杠桿作用,實現金融資源的綠色配置與使用,間接影響循環經濟中的企業的環保行為,激勵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環保能力,采取各項環保措施吸引信貸資源。

3、環境金融參與循環經濟有助于實現多方共贏。循環經濟講求以最小的環境代價為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收益,在資源利丌]上“榨凈”,最終政府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獲得了綠色財政;企節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潤空間。環境金融與循環經濟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的效果更加突出,銀行也能從循環經濟的發展中收獲更大的效益。

(三)循環經濟為發展環境金融創造了優勢條件

從循環經濟“資源一產再生資源”的生產模式來看循環經濟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產對環境的破壞,節約了資源,增強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信貸資金因環保因素所形成的風險,信貸資源的“洼地效應”強于傳統經濟模式,為銀行發展環境金融創造了優勢條件。但是金融創新體制的弊端是發展環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為基層金融機構,末經上級授權,金融創新難以有效展開,并且基層銀行機構創新研發人才欠缺,現行的金融創新產品中難尋針對環保因素的會融創新產品。

三、發展環境金融有助干促進試驗區企業全面采取環保措施

假設柴達木地企業存在信貸資源爭奪戰,并由此產生博弈行為,柴達木地區從時間依次經歷了“傳統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模式+綠色信貸”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博弈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業采取環保措施與否,銀行均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并且企業采取環保措施要花費一定的資金成本,此時企業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環保措施,并且能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第二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參與循環經濟試點的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參與的企業可以不采取環保措施。因此參與試點的企業以“符合同家環保產業政策、污染物排放達到相關要求”為獲得信貸支持的取勝條件,但環保投資見效慢,銀行不愿向試點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銀行仍然可以為環保不達標的項目和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獲得短期效益。最后導致銀行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非環保企業,對循環經濟的支持作用不充分。第三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參與循環經濟試點的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參與的企業可以不采取環保措施但不能獲得信貸支持。綠色信貸實施后,給予了發展環境金融產品的良好機遇。從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條產業鏈條上的所有企業都有意愿采取環保措施,因為同一鏈條上的企業都不希望因其中一個環節的斷裂,而導致自身經營閑難。不同產業鏈條上的企業之間,不采取環保措施的非循環經濟試點企業之間,雖然不存在利害關系,但由于綠色信貸政策的硬性約束,為了獲得信貸支持不得不采取環保措施。因此博弈結果是柴達木地區所有企業均采取環保措施,共享信貸資源,最終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水平上臺階。

四、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環境金融產品設想

目前罔內外常見的環境金融產品有碳金融、綠色抵押貸款、巨災債券、生態基金等產品,這些產品對設計適合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的環境金融產品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標交易是通過總量控制與配額指標交易,督促企業采取更清潔的生產技術,或者企業為了節省購買配額的資本,選擇其他可替代的清潔能源。巨災風險證券化是通過發行收益與制定的巨災損失相聯結的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包括人為造成的生態破壞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機制

1、產品設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總量指標時,根據上年度排污總量,適當減少下一年度排放總量,并逐年遞減。桐關部門根據每戶企業的規模、清潔技術、排污情況,將排污總量指標公平、公開、科學地分配到每戶企業,規定配額指標可在試驗區范圍內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銀彳丁、銀監局等銀行業監管部門要嚴格執行綠色信貸有關規定,監督各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向指標超額或不足的企業發放貸款。

2、存在困難:(1)企業向銀行虛報排放情況,騙取銀行信貸資金。(2)企業獲得貸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導致全年排放超標。(3)配額指標交易雙方虛報交易情況,為某方制造指標充裕或排放達標的假相。

3、解決措施:(1)由政府相關部門(如環保局、發改委、經貿委等)、人民銀行、銀監局制定完善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機制實施方案》,規定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向銀行機構通報指標交易情況、授信發生企業的實際排放情況;企業向銀行提供的排放情況需由政府相關部門認證;人民銀行、銀監局制定相應的“信貸指導意見”并承擔日常工作的監督管理。(2)銀/-i-~ll定與單位排放量相應的單位信貸資金規模,根據企業年度排放剩余指標計算最大信貸投放量,或根據企業使用配額指標的進度,按比例發放貸款,遇有違規行為,可暫停貸款發放。對于企業中長期貸款,銀行可根據企業歷史排放情況,保守估計貸款期的排放總量。(3)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市場”,將排放指標證券化,吸引社會資金介入。

(二)柴達木循環經濟綠色債券

1、產品設想:由金融機構發行,專門將資金用于向循環經濟項目貸款的金融債券,也可以由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單獨發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將試驗區全部或部分綠色環保企業集中打包,發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全額用于環保產業。

2、存在困難:(1)如何保證所募資金全部用于企業的環保產業。(2)如何保證債券融資的成功率。

3、解決措施:(1)嚴格審核上市企業的環保資格,鼓勵和支持符合循環經濟特點的企業或項目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發展環保產業。(2)由政府相關部門、人民銀行、銀監局組建債券運作管理委員會,負責債券的上市、日常運作管理及所募資金的使用監管。(3)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資綠色債券。(4)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綠色產業投資基金(未上市股權投資基金),所募集的資金主要投資于末上市企業。

(三)柴達木循環經濟生態補償機制

1、產品設想:一是設立財政專項貼息補償基金,專項用于補償企業因違規排放造成的信貸資金風險,提高銀行發展環境金融產品的積極性;二是設立由企業利潤、財政資金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補償基金,用于應對人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

2、存在網難:(1)符合補償的企業的條件問題。(2)重大污染事件補償資金的來源問題。

3、解決措施:(1)政府應嚴格設定條件,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未發生過違規排污行為的企業納入補償范圍。(2)銀行機構嚴格審查企業的環保生產能力,審J滇授信。(3)將重大污染事件補償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4)企業每年從利潤中預提污染事件補償資金。

論文關鍵詞:環境金融生態發展

論文摘要:發展環境金融是實施綠色信貸政策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例,對如何發展環境金融,并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作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