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聯系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26 11:07:00
導語: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聯系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的新興產業。近幾年,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在飛速發展。而文化創意產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旅游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通過闡釋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發展,從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界定、旅游需求兩個方面討論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的關系,從而找到兩者之間的關聯,促進旅游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文化創意;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旅游需求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
創意產業一詞最早出現在1997年,當時英國首相布萊爾組織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旨在提倡、鼓勵和提升在英國經濟中人的原創力的貢獻度。1998年該工作小組率先對創意產業的概念做出了界定:源于個人創造力、技能和才華的活動。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利用,使這些活動發揮創造經濟效益和就業的成效。基于這一定義英國將13個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包括廣告、建筑、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工業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體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實際上,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個國家地區所涵蓋的領域不盡相同。目前,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幾個大類,即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旅游、休閑娛樂及其他輔助服務。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創意產業活動會在生產過程中運用某種形式的“創意”;第二,文化創意產業活動被視為與象征意義的產生與溝通有關;第三,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種形式的“智能財產權”。由此可知,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要將抽象的文化直接轉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精致產業”。換言之,這就是要將知識的原創性與變化性融入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之中,使它與經濟結合起來,發揮出產業的功能。顯然,這是一種使知識與智能創造產值的過程。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創意產業每人創造的產值高達220億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遞增,在創意產業先發國家,增長速度更快,如美國達到14%,英國達到12%。以創意產業為核心推動力的新經濟已占據美國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亞洲國家已開始積極推動創意產業。日本在2000年的電影與音樂創收分別列世界第二位,電子游戲軟件居世界第一。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將創意產業定為21世紀的戰略產業,2002年又全面規劃了創意產業的發展戰略。香港是中國創意產業發展最為成熟的地區。“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表明,2001年香港創意產業對經濟貢獻高達460億港元,占GDP總量的3.8%。2002年全港創意產業企業3萬多家,從業人員17萬之多。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已經占到全市的7.5%。2005年4月28日上海市首批18家“創意產業集聚區”由市經委正式授牌,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家各類設計創意企業入駐在這些園區內,集聚了1萬多名創意人才,為上海開創了一個新型的充滿無窮潛力的新產業。《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使它成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北京已經形成了798藝術區等十個文化創意產業積聚區。
三、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英國是最早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也是最早提出創意產業的定義和內容的國家。早在1991年英國政府就開始重視創意產業的發展,1994年布萊爾任工黨主席后提出了“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拉開了“新英國運動”的序幕。1997年5月布萊爾出任英國首相,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創意產業工作小組,推動英國文化創意產業,提倡和鼓勵原創力在經濟中的貢獻。1998年英國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出口推廣咨詢小組,檢視政策對文化創意產業出口的效益,提出支援改善建議。
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對其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997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僅為600億英鎊,到2002年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創造了1125億英鎊的收入。1997—1998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產量增長16%,此時整個經濟增長在6%以下。從1997年以來,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年均增長9%,大大超過傳統業2.8%的增長率,是其他產業的3倍,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2000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已超過500億英鎊,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9%。2002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809億英鎊,占其經濟總量的9%,顯示了英國經濟從制造型向創意服務型的轉變。就產業地位而言,文化創意產業成為英國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一大產業。
四、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關系
(一)從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界定上理解兩者的關系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新興的產業,它“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個國家地區所涵蓋的領域不盡相同。如英國界定的文化創意產業的13個行業中就沒有旅游業。而北京市2006年12月剛頒布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中就包括旅游和休閑娛樂一項。盡管目前,旅游和休閑娛樂在全市文化創意產業中所占比重雖然較小,但增勢強勁,是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公務員之家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英國等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界定中不包含旅游業,但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仍有著緊密的聯系。如藝術與古玩藝術品、工藝、表演等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創意的理念滲透到了旅游產品的開發、旅游景區的設計等方面,開拓了旅游業發展的新思路。所以,可以將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關系歸納為兩種:一是顯著關系,即明確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旅游業,如北京;二是隱含關系,即強調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產業與旅游業相容,或者文化創意的理念對旅游業的影響,如英國。
(二)從旅游需求的層面看兩者的關系
1.體驗需求。隨著旅游的縱深發展,越來越強調旅游者的“參與”,由此,“體驗”一詞就與旅游緊密地結合了在了一起。而體驗的設計要求“體驗主題化、以正面線索使印象達到和諧、淘汰負面因素、提供紀念品、重視對顧客的感官刺激”。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將這五項要求融入體驗設計之中,就需要文化和創意的元素。尤其對于主題化和感官刺激這兩個要求,文化創意的作用就更為顯著。如剛開業不久的北京歡樂谷就是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結合的典型案例。歡樂谷是由以文化創意著稱的華僑城集團因“新北京·新奧運”和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要而精心打造的。它由峽灣森林、亞特蘭蒂斯、失落瑪雅、愛琴港、香格里拉和螞蟻王國等六個主題文化區組成。園內精心設置了40多項頂尖娛樂設備、50多處人文生態景觀、10多項藝術表演、20多項主題游戲和商業輔助性項目,融主題景觀、游樂設備、藝術表演、節慶活動等于一體,是具有獨特創意的文化體驗和時尚旅游項目。迪斯尼樂園更是如此。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文化創意是旅游景點、飯店等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現在的旅游者已不僅僅滿足于“看一看”的層面,體驗是其更高層次的需求。而文化創意能更好地滿足旅游者體驗的需求,能使旅游者達到“暢爽”的極致,因此,對于旅游供給者來說,就應轉換思路滿足旅游者的體驗需求。
2.文化需求。在現代旅游中,游客的旅游動機中包含了越來越多的“文化需求”。也正是這個原因,“文化旅游”越來越成為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的一種熱門選擇。據專家調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游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作為出境旅游的三人動機之一。“在歐洲各國的入境旅游者當中,65%的人是進行文化旅游;在美國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數十億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而隨著旅游業的深入發展,文化旅游已不僅僅指歷史紀念物、著名的歷史遺跡等了。文化旅游的外延在不斷擴大,“活”的文化旅游形式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如許多旅游者認為“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吸引物;還有旅游者認為,應當將“歷史”生動的展現出來。這就是說,文化旅游本身也有不同的層次。旅游者旅游經歷的豐富和經驗的積累,對文化旅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而這種更高層次的文化旅游需求,就需要文化創意。如北京的798藝術區,是北京六大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之一。近幾年798藝術區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光,許多游客到北京要看的不再只是故宮和長城,還有“798”的文化。798之所以能吸引旅游者,就在于作為供給方,它將藝術活生生的表現了出來,在文化中加入了創意的元素,從而更好地滿足了旅游者的高層次文化需求。
以上從旅游者的體驗需求和文化需求兩個方面談了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之間的關系。但是體驗需求和文化需求不是根本分開的,體驗需求中也包含著文化需求,文化需求中也包含著體驗需求。從旅游者的心理角度講,這兩種需求都是旅游者的高層次需求。本文只是為了便于討論,將這兩種需求進行了細分。
五、結論
近幾年旅游的非商業化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人們之所以關注,就在于旅游的社會文化訴求愈來愈強。旅游越是深入發展,越要求我們跳出經濟的圈子來看旅游。正如本文所述,雖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并沒有直指旅游,但正是這種文化與創意的元素,為旅游開拓了新的空間,豐富了旅游的內涵,這是新時代旅游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褚勁風.世界創意產業的興起、特征與發展趨勢[J].世界地理研究,2005,(12):20-24.
[2]張文潔.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及啟示[J].云南社會科學,2005,(2):32-35.
[3]宋冬英.創意產業研究綜述[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6,(5):1-8.
[4]魏曉霞.文化創意產業開拓旅游新空間[N].中國旅游報,2005-05-31.
[5]趙弘,王俊紅.論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9-16\
- 上一篇:農業局發展山地農業上半年總結
- 下一篇:經濟危機下農業局農業生產半年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