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耕地發展菌業循環經濟模式
時間:2022-05-31 11:38:00
導語:非耕地發展菌業循環經濟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甘肅省山丹縣建成以植物秸稈和動物糞便為原料,以戈壁荒灘為基地,以高效、節水、節能、節約耕地為目標,以食用菌生產為手段,以資源的循環利用為目的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我們以食用菌產業自身發展規律和技術特點為依據,結合山丹縣自然資源、農藝環境、生產力水平,對山丹縣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可行性、必要性、有效性和基本策略進行了研究,供政府決策、企業和農戶生產時參考.
1在非耕地上發展高效節水型循環經濟的切入途徑和建設內容
利用種植業產生的麥草、玉米桿、玉米芯、淀粉渣等副產品;養殖業產生的豬糞、牛糞、羊糞等副產品做基本原料,建成發酵原料廠和配方原料廠;用發酵原料廠和配方原料廠生產的基質為原料,建成食用菌菌種廠、人工栽培基地和工廠化生產廠;栽培基地和工廠化生產廠生產出食用菌鮮品和菌糠;食用菌鮮品的一部分直接銷售,一部分做食用菌深加工廠的原料;以食用菌菌糠為主要原料建成有機肥料廠、飼料廠和沼氣廠;用有機肥料發展有機無土栽培,生產有機蔬菜;用飼料廠生產的精飼料發展養殖業;以剩余菌糠生產沼氣,用沼渣、沼液做肥料,用沼氣發電,從而實現物質循環和經濟循環.2在非耕地上發展高效節水型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2.1發展以雙孢蘑菇為主推品種的食用菌產業可使山丹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山丹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其農業產業結構是以種植業(植物)和養殖業(動物)為主,對菌業(微生物、食用菌)的重視和利用不夠,以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僅局限在種植業和養殖業范疇內,只對植物種類與數量和動物種類與數量進行了調整,沒有涉及到植物與動物的種類及數比例,如糧經比例調整,由于這種調整方式存在先天不足,農業生產中長期存在的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究其原因,山丹縣的農業產業結構是由典型的種植業(農業)和養殖業(畜牧業)組成的兩元結構體系,沒有將菌業(微生物)引入產業經濟循環和生態循環系統,導致物質與能量循環不暢,利用不充分,蘊藏在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之中的巨大經濟潛力沒有發揮出來,由于糞草沒有被引入經濟循環和物質循環,沒有被用于發展菌業生產,致使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這些本是菌業發展的寶貴原料卻成了堆積如山的“廢物”,甚至成了“害物”.秸稈堆放在農戶的房前屋后,時常引發火災;糞便積累又造成環境污染.若將微生物引入農業生態系統,種植業(植物生產)、養殖業(動物生產)、菌業(微生物生產)協調發展,根據種植業和養殖業兩者副產品的數量決定菌業(食用菌等微生物生產)規模,把當前農業的兩元結構調整為種植業、養殖業和菌業三元結構,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現狀,變廢為寶,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產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2.2發展以雙孢蘑菇為主推品種的食用菌產業可利用非耕地,節約耕地
非耕地是指不能用于農業耕種的土地,我國85%以上的土地資源為非耕地資源,其中沙漠和戈壁灘等荒地面積已占到陸地面積的1/7.山丹縣地廣人稀,戈壁荒灘面積有43萬畝之巨,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科學合理開發非耕地資源,發展非耕地高效節水循環經濟,是山丹縣保持耕地面積與解決城市建設用地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解決果菜等經濟作物與糧爭地矛盾,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但長期以來非耕地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尤其在非耕地上發展涉農產業的工作剛剛起步,還沒有形成有計劃的規模化生產,致使這些本來十分寶貴的資源至今任然被閑置荒蕪.而在非耕地上發展食用菌產業較之發展其他產業優勢良多,由于食用菌生長的基質是糞草等有機物質而不是土壤,因此,發展食用菌產業不需要在耕地上進行,不擠占種植業的發展空間,具有生產成本低、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同時,在非耕地上生產,土地成本低,產品利潤高.所以,戈壁荒灘是發展食用菌生產的不二選擇.實踐證明,一畝荒灘可以栽培400m2的蘑菇,收獲4000kg鮮菇,形成32000元的產值,年利潤可達16000元以上.若把昔日閑置的戈壁荒灘,改造成為蘑菇園,不毛之地將煥發出勃勃生機,荒灘不荒,種菇成金.
2.3發展食用菌產業可減少用水量提高水效益
山丹縣氣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200mm,蒸發量卻高達近2000mm,可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有限,人畜飲水困難時有發生.水資源匱乏是制約山丹縣農業生產、工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因素,如何節水?怎樣提高水效益?是擺在山丹縣面前的重大難題!發展食用菌產業不僅用水少,而且水效益高,據測算:在山丹縣種植一畝玉米需要消耗840m3水,而種植一畝蘑菇只需260m3(工廠化生產只需80m3),不及玉米耗水量的三分之一;就水效益而言,種植玉米,1m3水的效益為2.04元,而種植蘑菇,一方水的效益為153.6元,是種植玉米的75倍.由此不難看出,發展食用菌產業是破解缺水難題,節約用水提高水效益的良策之一.
2.4應用全地下式畦栽蘑菇技術發展食用菌產業,可充分利用山丹冷熱資源,彰顯地域特色
2.4.1山丹縣氣候特點山丹氣候干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有荒灘平原,有丘陵高山,海拔在1500-3800m之間,屬內陸干旱性氣候,晝夜溫差大,歷年各月平均氣溫4-6月份10.8-18.8℃,8-9月份16.5-20.8℃,年均相對濕度44-54%.同一月份,在不同鄉村氣溫差異很大,同一天的晝夜溫差在15℃左右,所以,冷熱資源十分豐富.這樣的氣候資源對食用菌的生長有利也有弊,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事關種植效益.
2.4.2食用菌生長對環境條件的需求特點雙孢蘑菇等多數食用菌生長不需要光,但生長速度、生長質量與溫度、濕度有很強的相關性.根據對溫度的需求,將食用菌分為低溫型、中溫型和高溫型三大類,低溫型的菌類不能在高溫條件下生長,反之亦然,雙孢蘑菇等食用菌屬于中低溫型,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是12-25℃.山丹縣氣候溫涼,除去最冷的1-2月和最熱的7-8月必須利用工程措施提高和降低溫度之外,其余時間雙孢蘑菇都能自然生長,稍加調節,即可生產.所以,在山丹種蘑菇是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學之舉.
2.4.3全地下式雙孢蘑菇畦栽技術的特點全地下式雙孢蘑菇畦栽技術主要優點有三,一是完全在荒灘荒坡等非耕地上進行,不與農業爭耕地,利用了閑置荒灘資源,開拓了發展空間;二是全地下式菇棚(長×寬×深=40m×7m×2m)距離地表2m,棚頂覆蓋厚度20cm麥草,降溫保濕效果十分突出.山丹縣最熱的7月10日至20日,氣溫高達30℃左右,但菇棚內溫度只有16-18℃,可滿足蘑菇生長的需要,這是在高溫季節栽培蘑菇的重要保障,同時,全地下式菇棚還具有水分不易散失,濕度易于保持的優點,可以使空氣相對濕度穩定在85%左右,能保證蘑菇正常出菇.三是全地下式菇棚建造成本(10000元左右)低,投資回收期(0.5-1年)短,畦栽技術簡單成熟,容易掌握,易于推廣,適合大規模應用.全地下式菇棚栽培雙孢蘑菇,可以在不用人工制冷的條件下,保證山丹縣最熱月(7月、8月、9月)雙孢蘑菇的正常生長,經濟效益明顯.在山丹縣用全地下式菇棚栽培雙孢蘑菇,不用人工制冷,即可保證山丹縣最熱月(7月、8月、9月)雙孢蘑菇的正常生長,經濟效益明顯.
2.5以雙孢蘑菇為主推品種的食用菌產業,可利用糞草資源,發展循環經濟
食用菌是腐生真菌,其碳素營養是纖維素,氮素營養是蛋白質,纖維素是作物秸桿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在動物糞便中大量存在,所以麥草、玉米桿等農副產品及牛糞、豬糞等家畜糞便都是栽培食用菌的良好原料.根據對營養物質的基本需求,食用菌分為糞草腐生型和樹木腐生型兩類,糞草腐生型菌類適宜在麥草等農作物秸稈和牛糞等家禽家畜的糞便組成的培養料上生長,在木屑、枝條等林木副產品上雖然也能生長,但長勢弱,生產效益差.雙孢蘑菇是典型的糞草腐生型菌類.在山丹縣栽培雙孢蘑菇,既可發揮山丹縣草多、糞多、量大、質優、價廉、可再生之優勢,又可滿足雙孢蘑菇生長對營養的需求,是十分科學的決策.據統計,山丹縣及張掖市每年有5億㎏的農作物秸稈和4.2億kg的畜糞,若將其中的50%用于食用菌生產,其生物學效率達到80%,就可生產出7.3億㎏食用菌產品,形成35-40億元的產值,同時產生4億㎏的菌糠;而這菌糠,又具有五個方面的良好用途.
2.5.1菌糠是上好的精飼料由于在培養食用菌的過程中,作物秸稈中不易被家畜消化吸收的纖維素被食用菌菌絲降解成了家畜容易吸收的簡單糖類;還由于在菌糠中存留著大量的菌絲體,而菌絲體的蛋白質含量高達50%以上,提高了菌糠作為飼料的營養價值,實踐證明用菌糠飼喂家畜的效果等同于精飼料.
2.5.2菌糠是上好的有機無土栽培基質實踐證明用菌糠做有機無土栽培的基質,保水性好、營養均衡齊全、無土傳病蟲害發生、產量高、品質優.
2.5.3菌糠是生產沼氣的上好原料據測定菌糠中的碳氮比為25-35∶1,而沼氣生產的適宜碳氮比為20-30∶1,因此,用菌糠生產沼氣,產氣量大、產氣速度快、甲烷含量高,沼氣質量高.
2.5.4食用菌生產可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凈化農村衛生環境,又消除火災隱患如將農作物秸稈作燃料燃燒其熱值利用率僅為10%,而氮素損失100%;如堆放在房前屋后,庭院內外,是極大的火災隱患;如將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或漚成堆肥還田,1000kg秸稈可增產糧食100kg左右;如將作物秸稈用來發展食用菌產業,1000kg秸稈可產食用菌750-900kg,其經濟效益比作堆肥高百倍以上.由于食用菌產業的拉動,幾年前,作物秸稈分文不值,而如今每噸售價超過了600元,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發展了新型產業.山丹縣養殖業發達,禽畜糞便大量積累,惡化了農村衛生環境,通過食用菌生產,禽畜糞便得以有效利用,既凈化了衛生環境,又滿足了食用菌生產對氮素營養的需要.
2.6菌業生產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
2.6.1生產成本低山丹縣2011年雙孢蘑菇生產實踐進一步證明:雙孢蘑菇生產成本主要有原料、菌種、勞動力、化肥等四方面構成.由表3和表4可知:種植大戶和企業種植一棚蘑菇的總成本為5780元,單位成本29.5元/m2.其中原料購置費1741元,菌種購置費784元,用工費3044元,分別占總成本的30%,13.6%和52.3%.銷售價為8.0元/kg,產量為3.65Kg/m2時,即可保本.農戶自家生產不雇工,種植一棚蘑菇的總成本為2736元,單位成本14元/m2.其中原料成本和菌種成本分別占總成本的63.4%和28.6%.銷售價為6.0元/Kg,產量為2.35Kg/m2即可保本.
2.6.2建筑成本低由表5可以看出,建設一座480m2的日光溫室,需要占用耕地666.6m2,投資6.5萬元,投資回收期≧4年,年收入2萬元左右,而建設一座同等面積的全地下式蘑菇棚,只需投資1.5萬元,而且在戈壁荒灘上建設,不占用耕地,投資回收期小于等于0.6年,當年建成當年收回成本,當年見效,年收入3萬元以上.
3在非耕地上發展高效節水型循環經濟的基本策略與效益分析
為了實現在山丹縣非耕地上建立高效節水型循環經濟的總體目標,將可行性轉化為現實性,將發展潛力轉化為發展實力,用高效、節水型循環經濟模式帶動山丹縣乃至河西走廊食用菌產業發展,并使該模式成為本區域、本行業新技術推廣基地;新品種展示基地;產品集散基地;信息交流基地;人才培訓基地;產學研結合基地;政府、高校與企業合作基地;以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和高效益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基地.我們以食用菌產業自身發展規律和技術特點為依據,將食用菌產業緊密相連的生產環節,在一個或兩個環節上建立一家工廠(企業),由多家工廠形成產業群,用不同的企業單元把食用菌產業串聯起來,形成產業鏈,不同企業承上啟下,各司其職,發揮整體規模效益,當前應優先建設發酵原料場、菌種廠、規模化栽培基地、產品加工廠;擇機建設飼料廠、有機肥料廠和沼氣廠.
3.1以機械化為手段建設規模化發酵原料廠
原料發酵是雙孢蘑菇生產中十分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生產的成敗和產量高低,原料發酵徹底,質量達到生產要求,有利于菌絲定植、發菌、生長、出菇,出菇階段無病蟲危害,產量高,管理成本低,效益好.相反,如果原料發酵不徹底,質量不達標,菌絲不能正常定植、生長,污染嚴重,蟲害猖獗,產量低而不穩,管理難度大,效益極低,嚴重時還會造成生產失敗.原料發酵的關鍵措施是翻堆,目前,多以人工翻堆為主,勞動強度大,工效低,質量難以保證,由于翻堆是一項苦活、累活、臟活,用工又很多,農戶在栽培時常有為難情緒,直接影響栽培推廣.一般一座菇棚所需的6000kg原料需要翻堆6-7次,歷時30天,用工18個,工費1440元(80元/人/天),每公斤原料的翻堆成本就達到0.24元,如果用料15kg/m2,產菇10kg,則每公斤鮮菇的成本中翻堆的勞動力成本就達到了0.48元,占生產總成本3.80元的12.6%(原料1.20元,菌種0.4元,覆土0.12元,管理1.6元,原料翻堆0.48元).如果機械翻堆,集中發酵,不僅能夠保證發酵質量,節約勞力,降低勞動強度,同時還可以降低成本,減輕農戶種植難度和推廣難度,如果機械翻堆,每公斤原料的翻堆成本只有0.06元,比人工翻堆減少0.18元,降低了75%,每公斤鮮菇的成本構成中翻堆的成本只有0.12元,占生產總成本3.44元的3.5%,每公斤鮮菇的成本則由人工翻堆的3.80元,降低到了3.44元,下降了9.5%,一座菇棚可節約1080元.10000噸原料用人工發酵需要花人工費240萬元,若用機械取代人工進行翻堆,則只需要60萬元的支出,節約180萬元,同時還保證了發酵質量,減輕了雙孢菇栽培推廣難度。
3.2按照《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要求,建設現代化標準化菌種廠菌種是食用菌產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其質量決定著生產成敗及產量高低,一株產量性狀、商品性狀俱佳的菌種是生產者獲利的基本保證,劣質菌種會使生產者減產減收、絕產絕收,菌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同時,還必須有相應的權力部門進行監督檢查.防止不法生產者和經營者粗制濫造,坑害生產者.然而,目前的菌種生產無序而混亂,無論何人不管有無條件有無資質,只要本人愿意就可從事菌種生產與經營.有的把母種多代轉管致使種性退化;有的用栽培種繁殖“栽培種”;有的兜售過期老化的菌種;更有甚者給菌種亂起代號亂定種名,誤導欺騙生產者,經常給種植農戶造成重大損失,絕產絕收的事件每年都有發生,傷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損害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菌種生產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菌種生產設備十分簡陋:滅菌仍然用自制的土蒸鍋,耗能大、費時間、效果差;接菌用自制的簡易接菌箱,污染率高、接菌速度慢;裝瓶裝袋都用手工進行,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技術十分落后:把實驗室技術用在了規模化生產當中、先進的液體菌種生產技術、開放式接菌技術等先進技術沒有得到應用推廣.生產過程十分粗放:國家《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沒有被遵照執行,生產過程無人監督、檢查,菌種質量沒有保障.生產能力很小:一家一戶作坊式生產,生產能力在1-5萬瓶之間,數量難以滿足生產需求.菌種質量很不穩定:由于生產設施、設備落后、簡陋,生產過程無法控制,加之沒有權力部門的監督、檢查,所以菌種質量沒有保障.技術服務力量薄弱,技術服務不到位:山丹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但掌握食用菌技術的專業人員十分缺乏,面對龐大的服務需求,常常是力不從心.因此,為了山丹縣食用菌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應當盡快按照《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和《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的要求,建成規范、標準的菌種生產廠,生產出高質量高標準的食用菌母種、原種和栽培種滿足菇農需求,保障和促進食用菌產業的高效、健康發展.
3.3以全地下式雙孢蘑菇畦栽技術為支撐,建設雙孢蘑菇生產基地山丹氣候干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年均溫度5.8-9.3℃,絕對最高溫度42.8℃,絕對最低溫度-29.3℃,年降水量200mm左右,空氣相對濕度40%左右.這樣的氣候資源對食用菌的生長有利有弊,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事關種植效益.雙孢蘑菇生長不需要光,但生長速度、生長質量與溫度、濕度有很強的相關性,高溫下會死亡,低溫下不生長,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在10-25℃之間,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70-85%之間.南方栽培雙孢蘑菇主要以室內床架栽培為主.全地下式雙孢蘑菇畦栽技術,在不用人工制冷的條件下,能夠保證了山丹縣最熱月(7月、8月、9月)雙孢蘑菇的正常生長,經濟效益明顯.
全地下式雙孢蘑菇畦栽技術完全在荒灘荒坡等非耕地上進行,不與農業爭耕地,可利用閑置荒灘資源,開拓發展空間;該技術降溫保濕效果非常顯著,高溫季節能夠保證蘑菇生長對低溫的需求,同時,還具有水分不易散失,濕度易于保持的優點,可以使空氣相對濕度穩定在85%左右,保證蘑菇正常出菇;另外,全地下式菇棚建造成低,投資回收期短,畦栽技術簡單成熟,容易掌握,易于推廣,適合大規模應用.若將本技術大面積推廣,在非耕地上建成全地下式菇棚4000座,年栽培雙孢蘑菇120萬m2,每年可以消耗糞草2400萬kg,轉移農村勞動力2600人,年產雙孢蘑菇鮮品4.5億kg左右,食用菌產業的規模效益將得以彰顯.
- 上一篇:區農業局農業裝備安全治理方案
- 下一篇:全區車輛超限運輸檢查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