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農業發展必要性及路徑

時間:2022-07-31 05:04:12

導語:循環農業發展必要性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農業發展必要性及路徑

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按照循環經濟學的原理,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1循環經濟的“3R”原則與循環農業的關聯性

現代社會,人類不當的社會物質變換方式,即“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泄”已經產生嚴重的生態危險,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及發展實踐證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一條可供選擇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全稱為“物質閉環流動性經濟”,它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宗旨,基于三大技術載體(即環境無害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及廢物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倡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以促使污染物排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的實現,并由此促使經濟活動轉向生態化,最終改變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單純追究經濟效益的不可持續發展觀。循環經濟特別強調“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原則[1]。循環農業是基于循環經濟的原理,在現代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綜合應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以先進的管理手段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和良性循環,形成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全新農業發展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征為可對農業的消費方式及增長方式從根本上進行轉變,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循環經濟的“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再利用原則和再循環原則。減量化原則即為“九節一減”。“九節”即節電、節地、節種、節水、節肥、節油、節藥、節柴(節煤)、節糧;“一減”即減少農業從業人數[2]。在農業生產領域推行“九節一減”,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化肥及農藥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增強土壤對碳的固定能力,以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再利用原則即做強加工業。通過深度加工及系列開發,將各類農產品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變廢為寶。這樣既可節約能源資源,又可減少對環境產生的二度污染。再循環原則,即發展“白色農業”。“白色農業”主要指對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種中心為微生物產業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目前,我國農村對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沼氣。因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因此推廣應用沼氣是廣大農村發展循環農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可見,發展循環農業必然要利用循環經濟的原理,循環經濟與循環農業緊密相關。

2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

當今的農業生產可以說是一種“高碳農業”,相關研究表明,我國每年生產出各類農作物秸稈約7億t,畜禽糞便約40億t,每年農業對化肥的消耗量在世界總的化肥消耗量中約占25%;全球農業用地大量釋放出可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等),與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3倍,相當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150億t[3]。高碳農業的高耗能、高污染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之一。與此相比,循環農業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少卻能獲得最大收益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它屬于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的低碳農業,其特征是高效、節約、安全[4]。現階段我國發展循環農業勢在必行,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2.1發展循環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威脅的必然選擇據專家分析,氣候變暖將導致降水減少,使農業生產缺少水資源;使害蟲存活范圍更廣、活躍時間更長,加劇病蟲害擴散;加速土壤退化、侵蝕和鹽漬化,削弱農業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作物生長發育加快,生育期相應縮短,致使產量逐步減少。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2030年中國種植業的總生產能力可能會有5%~10%的下降幅度;2050年中國的糧食生產總水平將比2000年的5億t有14%~23%的下降幅度;到21世紀后半葉,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最大的下降幅度達到37%,我國將來出現的糧食缺口將達到7%~8%[5]。因此,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發展具有“三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循環農業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威脅的唯一選擇。因此,發展循環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和應然之策。

2.2發展循環農業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的緊迫任務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已初見端倪,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大大增強。因此,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適應氣候變化的現代農業已經迫在眉睫。現代農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這就需要大力開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的農業機械,降低“石油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資源節約型技術、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生態文明型技術為支撐,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經濟,最大限度地降低在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總之,在當前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只有高效、清潔、安全的循環農業的理念和模式才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因此,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已成為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2.3發展循環農業是“兩型社會”建設的助推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類越來越依賴于資源與環境。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及資源消耗大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關鍵在于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效益,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的目的。而循環農業生產的核心為節能減排,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及節約利用進行強調,以達到減少排放、降低能耗的目的,進一步促使生態環境保護、生產發展、經濟效益、能源再生利用等生產方式的實現。因而,對循環農業進行大力發展,可推進“兩型社會”建設,促使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實現。

3循環農業的發展途徑

3.1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要對循環農業進行發展,應在資源互補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在產業體系中綜合種植業與養殖業,實現一體化經營的目的,將種植業中產生的副產品如秸稈等廢棄物變廢為寶,在養殖業中進行有效利用,以促進資源節約化利用。無害化處理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牲畜糞便,使之成為種植業需要的有機肥,以對廢棄物進行重新利用,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可以減少糞便對環境產生的污染,還可有效地減少因秸稈焚燒而產生的環境問題。

3.2促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大力發展沼氣在發展循環農業的過程中,可通過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過程實現一體化經營,以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生態和經濟效益。另外,還應大力發展沼氣,對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在六合竹鎮啟動了生態種養項目,對循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進行有效的探索,通過深加工,促使產業鏈的循環增值,可有效地連接工農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6]。

4結語

循環農業要求人們在農業發展中倡導循環經濟的“3R”原則,其也是一種生態高值的農業模式,其本質依然屬于生態經濟范疇[7]。現階段對循環農業進行提倡并大力發展,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貫徹科學發展戰略的最佳選擇[8-9]。我國現代農業的特色之一即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發,以發展循環農業為載體,因此循環農業是我國正在踐行的一條低碳農業發展之路,將是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革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