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發展思考

時間:2022-09-09 02:45:42

導語:循環經濟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發展思考

摘要:天津屬于資源枯竭型城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本文通過分析天津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提出要通過提高發展循環經濟意識,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打造循環經濟體系;提高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強化人力資源保障等方面,提高天津循環經濟發展的水平。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是將經濟系統看作是具有優先資源和環境容量的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開放子系統,而經濟循環則是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生態經濟大系統內部,以物質(包括能量)的良性循環為載體或表現形式的,生態經濟大系統整體的結構和功能關系上的均衡與可持續性關系[1]。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資源短缺以及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關注,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選擇。目前,國家已經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天津市也頒布了《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如何依據天津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利用天津產業經濟的有利條件,發展循環經濟,對加快節能減排工作進程,加速“美麗天津”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天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1.1是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壓力矛盾的有效方法

天津屬于資源枯竭型城市,隨著工業長期發展,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天津人均水資源量123立方米,約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17,屬嚴重缺水城市。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也給天津帶來了環境污染嚴重、產業結構單一等諸多突出問題,制約著經濟發展。

1.2是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天津各園區企業發展迅速,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汽車零配件等支柱產業,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循環經濟產業鏈已初步構建。在天津市“十一五”規劃綱要和濱海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就確立了全市經濟社會向循環經濟轉型的目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出現了北疆電廠、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等一批亮點項目,并且依據發展規劃,還將規劃發展一批循環經濟項目。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帶動周邊產業協同發展、區域聯動發展,將有效實現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

2天津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2.1產業優勢作用發揮不明顯

天津大力發展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八大優勢產業,這八大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90%,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31%以上。從目前來看,天津裝備制造業仍以低端產品為主,產品結構單一,高附加值產品尚未形成,不利于提升行業的市場競爭力,不利于長期發展。另外,以廢舊金屬為原料形成的新興產業即再制造產業尚未形成,產業鏈延伸明顯不足,裝備制造業產業優勢未被充分利用。

2.2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關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急需的環境工程技術、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較為缺乏。加之目前天津部分園區主導產業仍依賴于鋼鐵、石油冶煉等產業,而大多數企業缺乏開發大幅度提高資源選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勢必會導致企業高污染、高排放的發生。另外,企業技術信息平臺缺乏,信息交流不便捷,導致一些先進技術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推廣和普及。

2.3激勵機制不合理

目前,天津在企業內部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較少,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審核的企業嚴重不足,鋼鐵、水泥等企業的生產環境相對較差。對于自覺發展循環經濟,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示范效應的企業,缺乏合理的鼓勵和獎勵機制,導致企業缺少活力。

2.4廢舊物資回收體系缺失

各產業園區對有關廢舊鋁、生活垃圾回收體系仍未建立,對有利于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項目、產業,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因此,急需加強法律約束,積極發揮政府各項職能和社會協作作用,保障循環經濟項目、產業順利實施。

3提升天津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3.1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

要通過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市場驅動、公眾行動,來全面發展循環經濟[2]。要結合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工業園區企業發展現狀,制定、完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和制度體系,提高員工及企業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提高人們的環保節能意識。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責任感、緊迫感,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發展的領導機制和工作協調機制,加大對循環經濟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倡導綠色生活,推進政府綠色采購制度,促進綠色消費。認真貫徹落實《循環經濟促進法》,組織成立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明確分工。由天津各開發區管委會總牽頭,負責指導、部署、協調、督促、考核,各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范圍和工作分工,積極研究制訂、落實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及時掌握動態,密切協調配合,切實形成合力,扎扎實實推進循環經濟深入發展。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各個行業要嚴格按照行業污染物防治技術政策進行污染治理。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有效控制城市大氣、噪聲污染,危險廢物、土壤污染治理。嚴格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強化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各個企業要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的發展。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

3.2完善循環經濟相關政策法規,打造循環經濟體系

積極發展產業援助政策,補償政策,發展新型非資源型產業的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天津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的優勢,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運用健全制度、市場化運作和信息化管理等方式,實現動態的、多層次的循環經濟體系[3]。天津現有結構是傳統制造業占主體,民營企業比例較低,發展動力不足,應大量啟動民營資本發展民營經濟。新建項目采取民營參股的股份制形式,形成新的機制提高市場運作能力和效益。政府推動企業轉型,對于工藝性強和外部性強的企業由政府直接操縱轉變為市場化運作方式。通過不斷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完善項目激勵機制,從而策劃包裝儲備一批管理程度高、帶動性強的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并加大項目的實施力度。招商引進科技含量高、規模效應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項目進入工業區,尤其是管理水平先進、資金實力雄厚、發展經驗豐富的世界500強企業、央企、地方特大型企業和國內知名民營企業[4]。同時,各級干部都要進一步強化項目意識,切實提高招商引資、資本運作的本領,確立大分工、大合作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轉變招商思路,創新招商模式,提高招商實效。根據園區總體規劃合理安排土地的使用,制定土地的有償使用制度。集中緊湊地進行園區的開發和建設,做到開發一片,建成一片,保持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對長期閑置不用的土地應限期回收土地的使用權,以提高土地的經濟性。加大對循環經濟項目用地的土地儲備,對循環經濟項目建設用地予以優惠。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推進成品油、天然氣價格改革。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余熱余壓利用、城市垃圾發電,實行相應的電價政策,加大水資源費征收力度,合理調整各類用水價格,加快推行階梯式水價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對國家產業政策明確的限制類、淘汰類高能耗企業實施懲罰性水價,制定支持再生水,礦井水,雨水開發利用的價格政策。

3.3提高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制定和完善園區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相關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研究重要資源開發利用、重要水源地保護、生態建設、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設。要嚴格投資項目的核準、備案管理,從源頭上遏止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傾斜財力支持。設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和獎勵資金,將改革專項資金、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技術創新資金向園區傾斜,并隨地方財力增長,逐年加大投入。安排信貸獎勵資金,并將財政資金存放與商業金融機構對園區的信貸規模掛鉤,鼓勵商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園區企業的信貸投放。市財政安排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貼息,支持園區企業融資。采取“能效貸款”、“綠色信貸”優惠,積極推進節能減排。積極利用稅收政策手段,鼓勵扶持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發展,對企業開發建設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項目給予投資貸款與融資支持,并給予稅收優惠與稅收反補支持等優惠政策。此外,還要做好園區水、路、電、氣、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產業提供良好的保障。

3.4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強化人力資源保障

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加大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工作,把循環經濟如何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作為課題研究并設計出各行業、各部門實現循環經濟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技術路線和方案,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同時拓寬各種渠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能力。建立科研、教育信息平臺,開發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通過對物流流程、環節以及各設施工具的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提高企業的運營能力和技術水平,通過利用共同配送,使企業集中精力于核心競爭力,降低物流運作成本。強化人力資源保障。加強對黨政機關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的培訓。提高其開展資源節約工作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保障經濟與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加快循環經濟園區建設。根據園區企業需求,幫助引進一批具備循環經濟理念的高級、中級技術(技能)人才、復合型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資源聯合培養人才。

作者:儲誠山 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朱坦.天津循環經濟制度建設的幾點建議[J].港口經濟,2010(01).

[2]毛文娟.天津發展循環經濟的指標體系構建和經濟收益分析[J].天津科技,2007(01).

[3]程梅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天津濱海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07(05).

[4]胡軍,尹琪,朱坦.天津臨港工業區發展循環經濟的SWOT分析[J].生態經濟,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