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下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

時間:2022-12-29 04:22:45

導語:循環經濟下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下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

摘要:傳統的農產品物流模式存在著信息流動不暢、排放高、能耗大、粗放式、運輸成本高等諸多問題,早已不能滿足農產品銷售的需要。因此,發揮政府在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中的作用、加大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重視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體系中的運輸問題,從而構建起綠色環保、資源節約、高效集約、環境友好的新型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模式,對于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產品;物流模式

一、前言

農產品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也產生著直接的影響[1]。世界各國對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發展都予以了高度重視,將其視為提升本國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主要措施之一[2]。傳統的農產品物流模式存在著信息流動不暢、排放高、能耗大、粗放式、運輸成本高等諸多問題,早已不能滿足農產品銷售的需要。因此,構建起綠色環保、資源節約、高效集約、環境友好的新型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就基于循環經濟的農產品物流模式及策略進行研究

二、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及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有大量的土地適宜種植農產品,市場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較高,農產品處于良性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國農產品物流還長時間停留在較低的層次,物流消耗大、物流時間長都是不容忽略的問題,尤其是隨著農產品物流活動輻射的范圍越來越廣。但由于農產品物流損耗偏大、農產品流通加工程度低、農產品基礎設施滯后等問題的制約,導致農產品在銷售、加工、運輸、倉儲等環境的物流成本過高,很難滿足社會經濟的需要。

(一)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損耗偏大

據統計,在儲存、運輸、采摘等物流環節,我國生鮮農產品(如水果蔬菜等)的損耗比例可以達到25%-30%;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同類生鮮農產品的損耗比例卻低于5%[3]。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損耗偏大,不僅僅會導致大量的農產品被浪費,而且還會降低農產品的經濟利益,另外,還會污染周邊環境[4]。

(二)農產品流通加工程度低

眾所周知,農產品加工增值既可延長農產品的保存期限,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損耗,又可增加農產品的經濟價值。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農產品流通加工程度低。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當前的農產品物流環節無法讓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達到“不變質”“不污染”的效果;我國農產品二次回收、綠色化物流等方面做的還較差[5]。

(三)農產品運輸方式落后、基礎設施滯后

我國當前的農產品物流還大多停留在自然物流、常溫物流的情況上,導致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變大,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運輸方式落后,各種運輸方式都有,有小貨車、三輪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等,這些交通工具在運輸農產品的過程中也會或多或少地污染生態環境。

三、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模式研究

(一)農產品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要求人們要對生態規律進行自覺應用、自覺遵守,通過資源循環利用、資源高效利用等多種方式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甚至還可達到零排放,進而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循環經濟模式實質上屬于一種反饋式經濟,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產品”的過程,具有較為明顯的高利用、低開采、低排放、低消耗的“一高三低”特點[6];循環經濟模式可更好地保護環境、利用資源,以最小的環境成本、資源消耗來贏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循環經濟模式一直以來都秉承著“再循環”“再利用”“減量化”三大原則,致力于實現社會系統、生態系統、經濟系統三大系統的和諧循環,這也是一場對于傳統經濟模式的顛覆和改革。隨著循環經濟模式的不斷成熟和發展,農產品物流也將與循環經濟相匹配、相適應。發展農產品循環經濟的最大目的就在于進一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進一步利用農業可再生資源。

(二)農產品循環物流供應鏈模式

1.初級農產品銷售模式。生鮮農產品(如水果蔬菜等)通常的出售方式都是以初級農產品的形式向廣大消費者直接銷售,或者由供應商向農戶批發,再轉手分銷給分銷商,最后再由分銷商向廣大消費者直接銷售。

2.農產品加工流通模式。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和使用性,部分農產品需要通過制造商或者加工商來進行加工,最后再向廣大消費者直接銷售。農產品加工流通模式通常為一個網鏈結構的、整體的物流模式,覆蓋消費者、零售商、供應商、農戶、分銷商、制造商等[7]。在農產品產業鏈中,農產品循環物流往往是關鍵一環,貫穿了農產品生產、銷售、加工、運輸、倉儲等多個環節。農產品循環物流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每個環節都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和工作,務必要予以高度配合,才能夠確保整個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實現有序、順暢發展。

四、基于循環經濟的農產品物流策略

(一)發揮政府在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中的作用

1.政府要制定出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發展的法律法規,積極、主動地引導農產品物流朝著可持續性、循環性、綠色性的方向發展,發揮出政府在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中的作用,這必然能夠有助于提升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的發展能力。

2.政府要制定激勵措施,發揮監督職能。一方面,政府要為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制定出一系列的激勵機制,如產業引導、財政補貼政策、政府采購、稅收優惠等;另外一方面,務必要加大監督農產品物流過程,務必要讓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個人和企業都要置于環保責任監督的約束下[8]。

3.政府要努力促進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鏈條上的各相關主體實現資源整合、共同決策、相互協商、相互合作。政府要竭盡所能來為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不斷強化循環經濟意識,大力推動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加大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

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的發展離不開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高低會直接影響到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的發展水平,若農村道路破損嚴重、坑洼不平、經常積水,連農民的種子、化肥運進村都很費勁,更別提大規模農產品的運輸。我國很多農產品“一地一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物流基礎設施太差,農產品運不出去,甚至只能白白爛在地里。因此,各地政府務必要加強基礎設施投資,改善農村交通運輸環境,將農村道路暢通工程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強化各項目標實施情況、資金使用、工程質量和安全及后續管理養護工作的監督檢查。對按期完成任務的單位給予獎勵,對重視程度不夠、推諉扯皮,未按規定時限完成任務的單位給予處罰,以此來為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三)重視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體系中的運輸問題

從農戶種植場所中將水果、蔬菜、家畜等農產品運輸到農產品制造基地或農貿市場時,運輸目標往往希望能夠在最小成本、最短時間內完成,以此來節約運輸成本,降低農產品的損耗,這符合農產品循環經濟物流的要求。由于農產品具有較為明顯的易變質特征,因此,在不對運力約束、時間約束、運費約束進行考慮的情況下,提升農產品物流體系運行效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尋求一條最短運輸距離,而其中最有效的算法就是Dijkstra最短路算法。

作者:余敏 單位: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儲美琴,江濤.泰州市姜堰區農資市場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15(07)

[2]劉子飛.蔬菜從生產者流通至最終消費者的問題研究——以青椒從主產區壽光至消費市場北京為例[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3(01).

[3]王道平,李鋒,程蕾.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實證研究——基于各省市的聚類分析法[J].財經問題研究,2011,17(02).

[4]耿顯連.關于現代農業對科技的依賴與推廣體系不健全的矛盾問題與對策[A].耿星連,康尚杰.中部崛起與湖北兩型農業發展論文集[C].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5]黃學群.天津市武清區農產品加工物流業發展思路與重點任務[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02).

[6]賈金鳳,侯智惠.發展我國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5,20(S2).

[7]王玉榮.農產品逆向物流的運作模式及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