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策略

時間:2022-03-09 10:44:30

導語: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策略

摘要:中國經濟在較快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經濟增速下滑、經濟結構失調、區域發展不平衡、通貨膨脹、社會分化加重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困擾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能否破解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困局,關系到未來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決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策略,以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長困難解決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水平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具有長期化趨勢,過去30多年平均接近10%的高增長已經難以重現。此時,積極研究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的解決策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

1.1部分行業發展過熱。中國經濟的總體運行正常,只是部分行業產生了局部過熱的情況,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金融行業。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之下,中國的金融貨幣政策逐步與世界接軌,金融市場逐步開放,金融產業不斷壯大,金融行業的投資規模迅速增長。但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使得國內外炒作資金大量涌入,在部分金融市場中也出現了因泡沫炒作和投機行為所導致的虛假繁榮現象,造成市場的不穩定性增加。再比如,當前房地產市場過高的價格,也為今后負面問題的產生埋下了伏筆。1.2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地區間經濟發展日益不平衡,其中城鄉差距尤其顯著。由于糧食產品價格的下降,導致農業即使增產,農民收入增幅依然下降的現象。再加上各地方政府對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使得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城鄉貧富差距仍在逐步深化。1.3勞動力問題和就業問題。我國勞動人口數量雖多,但素質偏低,勞動力相對廉價。在有利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政策的鼓勵之下,很多國外投資者紛紛到中國辦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勞動力問題和就業問題,但每年能提供給勞動者的就業機會還是滿足不了勞動力對就業崗位的需求。而且,隨著中國經濟政策方向的改變,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減少,高科技產業逐步增多,這種經濟轉型加重了我國的失業問題。勞動力問題和就業問題已然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因素。1.4既往的高速經濟增長帶來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都是以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問題日益嚴重。水土資源匱乏、石油煤炭資源不足、沙塵暴、霧霾、酸雨、河流污染等,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負擔。1.5貧富分化增大,社會矛盾增加,維穩投入巨大。我國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財富差距更是驚人。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得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給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各種非法群體性事件、勞動爭議案件層出不窮,維穩已經成為各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用于維穩的財政開支也迅速增加。

2經濟增長困難的原因

2.1歷史的必然性。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差甚遠,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普通的人民迫切希望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騰飛和民族崛起。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中國社會呈現出了一種“增長崇拜”特征。同時,國際環境的主題從“戰爭與革命”演變為“和平與發展”。于是,在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確立了“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并將“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這種歷史環境下,中國進入了增長主義發展模式,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中國經濟陷入了明顯的“高增長依賴癥”狀態。所以說,中國經濟增長困難是具有歷史的必然性的。2.2政策的必然性。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空間縮小,對“高增長依賴癥”收效甚微。在財政政策方面,政府債務水平創造歷史新高。而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國的M2/GDP已居國際高位,依靠貨幣政策進行經濟條件的空間不大。2.3社會建設落后,難以擺脫“增長依賴”。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居民幸福感,而居民幸福感的提高不僅來源于物質財富,也來源于對生態環境、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絕大部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流向了經濟建設領域,社會建設嚴重滯后。為了能在短期內彌補中國社會建設領域的歷史欠賬過多的問題,中國政府選擇的方式是繼續保持高經濟的增長速度,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如此一來,社會建設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愈演愈烈,居民要求以高收入來補償社會福利損失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經濟難以擺脫“增長依賴”,經濟增長必然困難。

3解決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的策略

3.1認清影響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當前,“保增長”或“穩增長”事實上已經成為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要解決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的問題,首先要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有充分而客觀的認識。作為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優勢。例如勞動力價格低、資源豐富、發展慣性、市場準入障礙少等。在發展的劣勢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改革早已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的動力發生變化,改革的成本逐步上升,改革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卻逐步下降;第二,對外開放的形勢日益嚴峻,尤其是在加入WTO后,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不得不面臨激烈異常的國際商貿戰,這雖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也對中國經濟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第三,短缺的市場結構不復存在,投資者更加謹慎,投資欲望受到市場的制約,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已不再是“靈丹妙藥”。3.2實現經濟的“軟著陸”。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經濟的“穩增長”或“保增長”的目的,實現中國經濟的“軟著陸”。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僅靠單一的宏觀調控是難以根治中國經濟增長困難之“癥”的。推行“穩增長”或“保增長”的宏觀調控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繼續推進中國的城鎮化建設,通過完善社會建設、建立公共服務體系、加大社會教育投入、提高公共醫療水平、戶籍制度改革等實現“農民市民化”,并以此拉動居民消費。第二,總量減稅,將以“出口”為引擎演變為以“減稅”為引擎,拉動社會總需求和總共軌,實現“雙輪驅動”型經濟增長。第三,防止出現大的經濟波動,并繼續做好維穩工作。3.3體制改革。3.3.1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培養新的利益主體。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長期以來,支持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很多因素都有發生變化。與其盲目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培養新的利益主體,打破經濟增長困難的僵局。3.3.2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關心民生問題,加大對民生領域的財政投資。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注重轉變政府職能,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資,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并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步增加對社會建設領域、公共服務領域等投資,滿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追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對此,政府不僅要“做大蛋糕”,也要“做綠色蛋糕”,還要“分好蛋糕”,改善民生,加大對醫療、教育、環保、住房等方面的財政投入,尤其要重視對農村地區和偏遠落后地區的財政投資,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緩和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3.3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自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理念,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加強立法,有法可依成為社會主義法制改革的前提。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加強執法力度,消除腐敗,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維護市場秩序,維持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3.4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并深刻認識到這種差異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為了縮小這種貧富差異,實現共同富裕,我國政府已對農村地區和偏遠欠發達地區采取了政策優惠措施。同時,鼓勵優秀人才前往中西部地區就業,支援國家的西部大開發。在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上,通過稅收政策進行調控,提高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額,對低收入者給予減稅或經濟補貼,對收入高的群體則適當的增加稅收,以縮小居民間的貧富差距。在初次分配時,一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資水平;另一方面控制壟斷行業從業人員的高工資水平,確保分配公平。在二次分配時,通過稅收制度(例如轉移支付體系)修正初次分配所帶來的分配誤差,縮小貧富差異。無論是針對地區經濟差異和社會貧富差異問題,國家所制定或采取的相關政策措施,都是為了保障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盡量避免不公平現象的發生,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持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3.5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破解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的難題,要瞄準經濟發展中的深層矛盾,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發展新興產業。具體來說,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支持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重視生物醫藥、移動通信等科技研發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數量型增長方式向質量型增長方式的轉變。3.6利用科學技術解決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資源匱乏和環境污染制約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國已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由于各省市的許多部門和企業的技術水平或管理水平較低,節能環保意識較差,且成本較高,導致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對此,各地方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高度重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扶持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保護節約與開發并重,培養并樹立企業的環保節能觀念,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大對污水等廢棄物排放的管理力度,實現企業綠色生產。同時,大力推進資源產品的價格改革,完善資源產品市場的定價價值,鼓勵綠色產業發展,約束非綠色產業發展,引導企業產業結構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3.7擴大貿易,開展國際化經營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世界范圍內的需求萎縮,進而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了繼續保持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就必須建立“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全球服務”的貿易戰略,開展國際化經營,擴大貿易,穩定外需,破解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難題。

4結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成果十分豐碩,但是經濟發展速度較前還是有所下滑,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弊端需要改良,我國政府應該積極采取相關的措施,以破解經濟增長困難這一難題,確保中國經濟在世界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參考文獻

[1]李永明.當前體制改革面臨的幾個難點問題[J].經濟視角(下),2013(07).

[2]白景明.中國經濟增長動能還有哪些[J].新華月報,2016(07).

作者:萬慧琴 單位:江西省撫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