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模式探索與實踐
時間:2022-09-04 03:35:58
導語:脫貧攻堅模式探索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6年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的地質調查支撐服務脫貧攻堅工作圍繞贛南礦業經濟發展、特色農業發展、飲水安全、特色旅游業、綠色礦業等需求,開展了礦產地質調查、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水文地質調查、資源綜合利用、地質遺跡調查等工作,支撐贛南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工作已見實效,形成了行業特色明顯的“地質調查+”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地質調查+”扶貧新路。
關鍵詞:地質調查;精準扶貧;扶貧模式;贛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和底線目標(黃承偉,2017)。高度重視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從河北阜平、湖南湘西、陜西延安到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青海海東、山西呂梁,從政治局學習會、中央全會、全國“兩會”、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到新年賀詞、聯合國峰會等等,在歷次重要會議、重大場合、關鍵節點都會持續強調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對扶貧開發提出一系列富有創見性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新舉措(公丕宏和公坯明,2017),明確了戰略目標,強調了戰略舉措,闡明了戰略保障,提出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四個問題”等重要思想(張楚和張守夫,2017),開啟了脫貧攻堅工作的全新局面。贛州等一些革命老區,由于歷史、自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脫貧攻堅任務相當艱巨(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2016)。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動員令,明確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孫新博和左朝陽,2017)。自然資源部十分重視扶貧工作,對脫貧攻堅工作及時進行了全面部署(袁國華等,2016)。中國地質調查局深入學習黨的精神,貫徹落實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秉承自然資源部“翻箱倒柜,傾囊相助”的理念,按照自然資源部黨組的決策部署,以“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為統領,發揮專業優勢,針對贛南蘇區重大民生問題、特色農業發展、礦產資源調查與規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地質旅游資源規劃等方面,布置實施了一批地質調查項目,探索了一條地質調查工作服務脫貧攻堅的模式,總結了地質行業技術優勢與扶貧區資源優勢相結合的扶貧經驗,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地質調查+”扶貧新路,收到了顯著成效(鐘自然,2017;龔磊等,2018;潘曉東等,2018;宋綿等,2018;孫智杰等,2018;王新峰等,2018;楊斌等,2018;中國地質科學院,2018)。
1主要工作
1.1“四個全覆蓋”贛州市域全區農用土地面積15000km2,其中贛州六縣農用土地面積8640km2。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在贛州四縣開展過試點工作(王會敏,2017)。2017年全面開展贛州六縣1:5萬土地質量調查工作,截止到2017年11月,贛南蘇區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完成工作面積9543km2,其中贛州六縣完成面積8583km2,到2018年,基本實現贛南蘇區農用地土地質量調查全覆蓋。1:5萬水文地質調查2016—2018年以贛州六縣為重點陸續安排主要問題區1:5萬水工環綜合調查13812km2。2016—2017年,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完成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面積2300km2,水環中心完成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面積8423km2,2018年布置工作面積2750km2,總工作面積將達到13473km2,基本完成贛州四縣主要問題區1: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全覆蓋。贛州六縣已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40幅,正在開展10幅,尚有20幅未開展工作。圍繞整裝勘查區、找礦遠景區和扶貧找水區,以贛州六縣為重點,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4141km2。武夷山成礦帶龍泉—上杭地區地質礦產調查項目2017年布置贛南1:5萬地區域質礦產調查2612km2,1:25萬區域地質調查7000km2,根據贛南蘇區脫貧攻堅2018年地質礦產調查評價項目計劃落實情況,部署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2062km2,基本完成贛州六縣1:5萬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按照2018年覆蓋贛州六縣重要遠景區、2020年覆蓋贛州六縣全區的原則,優先安排完成整裝勘查區、重要礦集區、找礦遠景區的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為靶區優選、提供基地、促進商業地質的開展提供基礎,需要部署礦產遠景調查評價總面積18926km2(含周邊部分區域),涉及41個5萬圖幅。武夷山成礦帶龍泉—上杭地區地質礦產調查項目2017年布置贛南1:5萬礦產地質調查3088km2,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布置贛南1:5萬礦產地質調查2287km2,中國地質科學院資源所部署1:5萬礦產地質調查面積1000km2,中化地質礦山總局部署1:5萬礦產地質調查400km2。根據贛南蘇區脫貧攻堅2018年地質礦產調查評價項目計劃落實情況,部署1:5萬礦產地質調查5150km2。基本完成贛州六縣重要遠景區1:5萬礦產地質調查全覆蓋。1.2示范引領開展了支撐服務贛南蘇區脫貧攻堅的工作目標和示范工程或基地建設,確保支撐贛南精準脫貧攻堅地質工作能為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脫貧起實效。一是深化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成果,提出了63處農業基地建設的建議,并支撐服務于都禾豐萬畝富硒蔬菜基地、興國縣高多千畝蔬菜基地、于都縣梓山萬畝農業示范基地等3處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二是深化了礦產地質調查成果,整裝勘查工作、礦集區找礦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認識,圈定了一批找礦靶區,在一些地區鉆探驗證取得找礦成果,為區內下一步找礦工作提供了方向;三是深化了水文地質調查成果,為贛縣和興國縣各建成了1處安全用水入戶示范工程,實施完成了64個探采結合井,總涌水量超過2萬噸/天;四是在于都縣潤鵬、興國中螢兩處礦山建立了示范工程,開展選冶技術研發改進和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工作,為兩處礦山的多個礦種建立了新的選冶技術和綜合利用示范,直接為企業增加千萬元的效益;五是開展地質遺跡專項調查,支撐上猶縣五指峰地質公園、興國縣丹霞地質公園、寧都翠微峰地質公園、信豐香山地質公園成功通過省級地質公園資質,支撐于都盤古山礦山公園申報成功國家礦山公園;六是開展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在尋烏建立一處稀土礦山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開展廢棄礦山環境的恢復治理工作;七是通過面上調查,提交了4處地熱水找礦靶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地熱鉆孔施工勘查工作,為建立新能源開發示范基地服務。
2脫貧成效
2.1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地質調查工作圍繞特色農業產業發展,2015年以來完成了贛州六縣特色農業區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9543km2,土地質量調查成果的初步匯集并及時移交給地方政府,發現的集中連片無公害富硒區土地48片,綠色富硒土壤農業基地總面積184547畝,無公害富硒土壤農業基地總面積192093畝,提出63個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建議,已經指導建成了3處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以建成的于都梓山萬畝現代農業高科技博覽園為例。土地流轉租金,按照500斤稻谷/年進行實物折價,萬畝土地租金每年約650萬元;基地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平均可達70元/天,每年工資總額約4800萬元;基地還免費提供大棚給當地貧困戶種植,并提供技術培訓、種苗供應、產品銷售全套支持;基地吸納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貸款,由縣級合作社監管,每年獲得8%的固定分紅。梓山農業基地范圍內涵蓋3萬人口,輻射7萬人口,帶動梓山鎮全鎮尚未脫貧的11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966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形成農民增收、農村增美、企業增效、城市增輝的綜合效應(章繼剛,2012)。因此,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對發展特色農業,打造高端富硒農產品產業具有決定性作用,可為當地百姓實現造血式扶貧。2.2水文地質調查1:5萬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持續發力,以保障與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完成了贛縣、寧都、于都、興國四縣的水文環境調查工作,實施完成了64個探采結合井,日涌水量超過2萬噸,可滿足20余萬百姓的安全飲水及灌溉用水需求,建成了2處安全飲水示范工程、提供了1處城鎮供水水源地,有效地解決當地百姓安全飲水問題。同時還積極謀劃地方“水產業”的發展,發現了66處偏硅酸礦泉水點,實施多個礦泉水勘探孔,偏硅酸礦泉水總涌水量超過3000噸/天,其中有兩處為罕見的富鋰、富鍶礦泉水;圈定多個地熱異常靶區,實施多個地熱勘探孔并取得初步突破,為地方經濟發展添油加力。基于所發現和可進一步勘查的飲用天然鋰礦泉水、飲用天然偏硅酸礦泉水、飲用天然純凈水,有望形成從高端到一般檔次、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礦業“水產業”,也將使地質扶貧具有長期效應。目前地方政府已經對一處鋰礦泉水探礦權進行了申報,參考市場上某鋰礦泉水(含量0.3~0.85mg/L)500mL灌裝、每瓶10元的價格,某限量版富鋰高端礦泉水420mL灌裝、每瓶20元價格估算,其經濟價值十分可觀。因此,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在保障與改善民生以及帶動地方脫貧具有重大作用。2.3地質礦產資源調查礦產地質調查推動貧困區礦產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提交一批礦產地,催生一批礦山企業,形成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礦業扶貧模式。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3.02×104km2、礦產地質調查1.37×104km2、航空物探1×104km2。已發現礦種110種,查明資源儲量礦種65種,提交礦產地571處,其中大型24處、中型86處。累計查明資源儲量:鎢195萬噸、稀土126萬噸、螢石568萬噸。武夷山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評價項目,查明二疊紀車頭組為贛南地區重要的含錳層位,為華南地區的錳礦找礦突破提供了新的方向,也為贛南扶貧幫困工作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通過礦產地質調查,圈定物探異常258處、化探異常224處,新增礦產地120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27處,有效支撐了找礦突破358目標的實現,為崇義大余鎢礦業經濟區、贛州鎢和稀土深加工礦業經濟區、龍南稀土礦業經濟區、興國氟鹽化工礦業經濟區、瑞金會昌氟鹽化工礦業經濟區等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在老礦山深部及外圍開辟了“第二找礦空間”,為蘇區老礦山的延期服務和解決地區人口就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初步形成6處開發基地,2015年贛州市采礦業總產值達到320多億元,礦業延伸產業總產值達到1333多億元,礦業從業人數達到13.71萬人。危機礦山深部及外圍調查,支撐西華山鎢礦等新增一批資源量,延長了礦山服務年限,穩定就業5500人,人均年收入約5萬元,近2萬人成功脫貧。幫助礦產企業改進采選工藝技術,金龍錫業、龍威錫業年生產能力達100萬噸,錫精礦年生產能力4000噸,冶煉能力1.18萬噸,實現年產值1.5億元、上繳地方稅費3000萬元,安排就業人數1000人,帶動解決就近的貧困人口就業300戶以上。2.4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綜合利用與尾礦資源回收研究工作取得實效,以贛南重要非金屬礦、有色金屬礦、稀有稀散金屬礦、典型固廢為對象,對其開發利用現狀開展調查評價工作,針對重要礦山企業技術需求,開發綜合利用適用技術并進行生產工藝流程升級改造示范,在于都潤鵬鉛鋅礦、興國中螢螢石礦建立了2處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同時對寧都河源鋰輝石、風里背高嶺土開展綜合利用研發,取得了顯著經濟與社會效益,年增加產值近3000萬元以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升贛南礦產綜合利用水平,助力贛南脫貧攻堅。以潤鵬鉛鋅礦為例,在原礦鉛品位為0.79%,鋅品位2.30%的條件下,提升生產工藝,鉛回收率達到了92.56%,比實際生產中鉛的回收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鉛精礦中鋅含量只有4.32%,比實際生產的鉛精礦中鋅含量降低5%以上。95.45%的鋅進入選鉛尾礦中,比實際生產提高5%以上。以潤鵬礦業1300噸/天的處理量,原礦鉛品位為0.79%,鋅品位2.30%來計算,每天多回收鉛1.54噸以上,多回收鋅1.5噸以上,一年將多回收0.1萬噸鉛鋅,經濟效益可觀,相當于從尾礦中又找到了一座礦山。項目組對其中的一條生產線進行了不影響生產的局部技術改造,并更新了藥劑,現場生產結果顯示鉛精礦純度提升了10個點,產品價格將增加400元/噸,同時尾礦中金、銀、鉛、鋅的含量未發生明顯變化,改造成本未增加,更新的藥劑與原有藥劑成本略低且更環保,此項鉛鋅銀工藝改造將為企業每年增加收益523萬元。另外對尾渣進行了用螺旋溜槽回收硫的試驗,取得了較好效果,企業原先回收硫工藝的結果是每天虧損千元,現改造為重選回收硫工藝,預計利潤可達3000~4000元/天,且重選工藝還能回收鉛、鋅,將增加千元效益。重選回收硫工藝將結合原有生產線進行改造與升級,改造后的生產線將精簡部分流程,車間將減少一半,電費也能節約40%,將為企業新增每年120萬元。因此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將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空間、環境、能源效益,是實實在在的精準扶貧。取得的四項研發技術,對贛南地區鉛鋅礦、高嶺土、螢石礦、鋰輝石礦的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因此資源綜合利用研發工作對促進贛南地區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5地質遺跡圍繞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地質遺跡調查工作積極發力。開展了由市及縣的需求調研和實地調查工作,摸清了贛南地區地質遺跡資源家底,贛州市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共82處地質遺跡,鑒評出世界級地質遺跡點3處,國家級地質遺跡點6處,其中贛州六縣總共31處地質遺跡資源。用非常之策落實非常之舉,地質遺跡資源調查工作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成功申報石城通天寨國家地質公園,支撐上猶縣五指峰地質公園、寧都縣翠微峰景區、興國縣丹霞地質公園、信豐香山地質公園通過省級公園評審,于都盤古山礦山公園申報成功國家礦山公園,積極推動贛州市恐龍化石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工作,贛州市成果獲得“中國恐龍之鄉”稱號,成為贛州旅游的新名片,為進一步提升旅游品位,推動地方“生態旅游、文化旅游”旅游業的繁榮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提出保護與科學利用建議,推動地方地質遺跡保護和科學研究,總結并推廣石城經驗,選擇典型地區,開展地質文化村建設研究,形成“地質遺跡+旅游”、“地質遺跡+文化”、“地質遺跡+農業”等多元服務模式。以石城為例,2007年開始開發丹霞地貌;2010年接待游客30萬人,全縣旅游創收2000萬元;2014年,經國土部門努力,申報成功了國家級地質公園,當年接待游客170萬人次,旅游收入5億多;2015年游客230多萬,收入7億多元;2016年,接待334萬人次,全縣旅游創收15億多。可以預見,石城、興國、寧都的地質公園及贛縣、瑞金、信豐等地未來的可能成功申報的地質公園,各縣的紅色旅游景點、文化古村等,將在贛州市組成一個丹霞地貌、地熱溫泉、客家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度假區,將為贛南蘇區人民帶來巨大的旅游收入,帶動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拉動就業和社會需求。
3“地質調查+”特色扶貧工作模式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的脫貧攻堅工作圍繞特色農業發展、飲水安全、綠色礦業、特色旅游業等需求,開展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水文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資源綜合利用調查、地質遺跡調查和地質環境調查等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支撐贛南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工作已見實效,通過實施一批示范工程,形成了地質調查+農業、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礦業、地質調查+旅游等的特色扶貧模式。“地質調查+”工作模式是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行業優勢為基礎,以專業領域的公益性工作的實施,引領和推動老區人民改善當地生活環境、協同區域發展;開展自然資源的調查,支撐與服務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有限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專項資源的調查與評價,促使地方形成支撐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柱或龍頭,帶動區域脫貧致富;該工作模式是地質行業技術優勢與扶貧地區資源優勢相結合的結果,也是行業扶貧工作的特色成果。
4結語
(1)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調查支撐服務脫貧攻堅的獨特優勢,通過開展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調查、礦產勘查與開發、水文地質調查、地質遺跡資源調查等工作(張開軍,2016),為贛南革命老區脫貧提供了地質基礎與技術支撐,基本實現了地質調查的“四個全覆蓋”。(2)地質調查工作在服務脫貧攻堅中具有明顯的行業優勢與專業特色,并在特色農業發展、飲用水安全與保障、優勢礦產勘查、綠色礦業開發、特色旅游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等方面有很好成效。(3)通過2年來的地質調查工作,完成了一批示范工程的建設,打通地質調查支撐服務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強化了成果的示范作用,促進老區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轉化。(4)探索形成了“地質調查+”的特色扶貧工作模式,為行業扶貧幫困工作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和實現途徑。致謝:本文作為展示“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7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的一個小窗口,是中國地質調查局贛南扶貧工作參與單位全體項目成員集體工作的結晶。在此向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及地方參與單位的項目組深表謝意!
作者:方捷 曾勇 劉一 沈雪華 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 上一篇:民企脫貧攻堅戰思考
- 下一篇:電力脫貧攻堅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