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中公平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09:58:00

導語:社會經濟中公平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經濟中公平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縱觀我國學術界對公平問題的研究,可分二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末,主要集中在“經濟學領域的收入分配研究”范圍內;第二層次是20世紀末至2l世紀初,主要集中在“多學科領域的研究”范圍內??傊?,對公平問題的研究視域逐步拓展,理論內涵不斷深化,實踐路徑愈加明晰。

關鍵詞:和諧社會;公平;社會建設

縱觀國內基于構建和諧社會而對公平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個層次上,這二個層次的問題在不同時期成為當時的研究重點。

一、“經濟學領域”的收入分配問題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末,學術界對公平問題的研究主要是打破平均主義,使人民迅速擺脫貧窮的落后面貌。內容主要體現在:對公平概念的分析;對公平效率關系的論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國內學術界最初對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有幾種不同的認識:程恩富等人認為公平是指有關經濟活動的制度、權利、機會和結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厲以寧等人認為公平主要是指機會平等;張五常等人則認為公平只能是結果平等;萬俊人等大多數學者則主張公平是機會與結果均平等。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學者基于馬克思主義公平觀有了這樣的共識,即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基礎上的公平原則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以發達的商品經濟為基礎的,反映了商品經濟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要求。第二,它的基本內容是承認每個人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第三,這種公平是法律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事實和結果上的公平。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公平的含義和內容也不完全相同。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公平主要體現在生產資料公有和收入分配的高度均等化方面。隨著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對公平的認識存在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1)作為市場經濟基本規范的競爭的公平。它的實質是人們在法律和政治地位上的平等,是交易的平等和競爭的平等。這種含義的公平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保證。(2)與社會主義人權原則相適應的權利的公平。社會主義的人權強調要尊重和保障人權。(3)與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相適應的勞動的公平。這種含義的公平一方面要求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上具有平等權利,另一方面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每個人天然的特權,要求等量勞動相交換。(4)收入分配結果的平等,即收入分配的均等化。這種含義的公平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討論公平與效率關系時普遍使用的概念。此外,有部分學者認為,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濟公平,指經濟主體在再生產過程中權利與義務、作用與地位、付出與報償之間的平等關系。它是市場機制的內在要求,強調的是要素投入與要素收入相對稱。它要求在再生產過程的起始環節,企業和勞動者應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機會支配社會資源,有同等的機會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即機會均等;在再生產過程中,競爭的規則對所有參與者都應是平等有效的,即規則公正;在再生產的最后環節,收入應與其效益產出相適應,即以效取酬。經濟公平首先強調機會均等和規則公正,在此前提下,由于各經濟主體提供的生產要素不同以及各種資源的稀缺程度不同所導致的“馬太效應”的收入差別,不能在這個層次上熨平。否則,價值規律就會遭到扭曲。第二個層次是社會公平,是在再生產環節之外的再分配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機制和政策使收入趨向合理化的一種平等關系。它要求在經濟公平的基礎上,讓所有公民都能獲得維持一定生活水平的物質條件,消除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社會公平強調的是將人們的收入差距保持在社會所能接受的范圍內,對應的目標是資源配置效率的長期延續和社會秩序的相對和諧。但這要靠國家通過法律手段、經濟手段以至行政手段進行調節來實現。

科學地認識公平的含義,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出發點。關于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效率優先說”。以厲以寧為代表的學者們主張效率優先。如趙立忠認為,“強調‘效率優先’的原則,是社會處于重大變革時期,特別是處于社會經濟結構、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時期的普遍現象。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只要保證生產的高效率,并在此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制度補償就可促進公平的實現”。黃泰巖指出,我國當前確實出現了收入差距擴大、貧富分化的現象,但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絕不能動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保持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大戰略,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來解決。(2)公平與效率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效率屬于生產力范疇,效率和公平之間是決定和被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效率決定公平,公平反作用于效率。同時,正是在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的不斷解決中,人類社會才不斷從落后走向進步,從低級邁向高級?;谶@樣的認識,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強調初次分配也要體現公平。(3)公平是效率的重要源泉。蔡防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公平本身就可創造效率。當一種機制(如再分配)能把收入向窮人轉移,就會增加窮人的消費,導致國內總需求的擴大,從而為經濟增長或效率的提高提供源泉。沈曉陽認為,效率源自公平。因為從本質上說,效率就是資源的合理配置,而資源的合理配置本身就要求公平配置。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種種矛盾,無不是離開公平追求效率的結果。所以,應將效率深深地植根于公平的土壤之中。洪銀興認為,推進以社會公平為目標的改革能達到提高效率的結果。同時,根據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要求,改革也需要轉到公平為先,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諧社會。二、“多學科領域”的公平問題

20世紀末至2l世紀初,國內學術界對公平問題的研究逐步深入,討論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進入了上層建筑及其意識形態層面。對公平的理解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經濟平等,而是與政治公平、倫理公平相聯系。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公平與效率孰先孰后的論辯,將兩者均視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強調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看待公平問題,逐漸出現將公平由一個具體問題提升為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的傾向,為進一步深化討論提供了基礎。雖然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法學等領域對公平問題都有所研究,但這一問題在經濟學、政治學與倫理學三個領域的研究相對集中一些。其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對公平概念的分析、對公平正義的認識、解決公平問題的理論背景等三方面。在概念的認識上,學者們大多從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來定義公平性。如,龐正元把追求公平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進步的價值取向,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張友良認為,公平既是人類衡量美好社會的標準,也是人們評價政治文明的尺度,更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董振華認為,在經濟領域中,公平表現為利益主體之間利益分配和利益關系的合理,這屬于分配領域,是生產關系的范疇,強調要把效率與公平統一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中。夏文斌認為,公平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和價值判斷,首要的前提是經濟效率的提高,沒有效率的提高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就不可能通過公平加以解決問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平理念也不會出現。他同時還強調,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保障公民都有生存權和發展權,都有平等參與政治的權利。要做到政府決策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公平,就必須依賴各階層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但在現實利益的制衡中保持公平性,并不能認為公平的目標已完全實現。王華認為,社會微觀領域的公平大多需要倫理道德來維護。依靠道德的調節,必須注重倫理道德的建設,積極構建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道德文化體系,以提升社會公平的實現質量與水平。陳燕認為,公平原本就是一個倫理范疇,根本沒有單獨的倫理公平之說,某一方面的公平只不過是作為社會價值的倫理公平在具體領域的體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