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永久遷移者邊緣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2:07:00
導語:非永久遷移者邊緣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量非永久遷移者(農民工)涌入城市,其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及經濟問題,其中非永久遷移者邊緣化問題尤為突出。本文通過對我國非永久遷移者邊緣化的表征及社會影響進行分析,認為徹底解決農民工邊緣化問題關鍵是必須促進其向永久性遷移轉變。
關鍵詞:非永久遷移者邊緣化表現社會影響
非永久遷移者進入城市,成為從事工商業活動的工人,但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其社會身份依然是農民。他們在城市里的就業和生存都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無法真正融入城市。
非永久遷移者邊緣化表征
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非永久遷移者一般并不能進入到比較正規的部門就業,而是大多數受雇于非國有經濟部門,或城市的一些非正規部門,從事非熟練性的勞動,缺乏較穩定的職業。據有關調查顯示:2004年,外出勞動力中有穩定就業崗位的占54.9%,有就業崗位但不穩定的比例為40.6%,沒有找到工作的占總數的4.5%。他們不僅只能接受這些邊緣化就業領域的工作,還必須接受較低的工資水平。2006年城鎮就業人員平均月收入為1713.86元,而非永久遷移者的平均月收入為965.38元。非永久遷移者的平均月收入僅為城鎮就業人員平均月收入的56.3%。如果考慮到非永久遷移者幾乎每天都要延長工作時間,那么按小時工資來算的話,他們的工資水平就更低。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五城市勞動力市場調查數據顯示:非永久遷移者的小時平均工資為4.05元,而城市勞動力為5.7元。從每一類就業崗位看,外來勞動力的小時平均工資,均低于城市勞動力。其中,非公有單位行政管理及專業技術人員中,外來勞動力與城市勞動力工資差異最大,達到了2.8元。而且非永久遷移者在被迫接受低工資的同時,還隨時面臨著被拖欠、克扣和拒發的可能。此外,調查發現,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24%被老板、雇主克扣工資,其中,曾被拖欠1000元以上的占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72.5%。這些都使他們的勞動權益處于邊緣化的狀態。
非永久遷移者在接受邊緣化就業狀態的同時,又不得不忍受邊緣化的生存狀態。絕大多數非永久遷移者,在城市沒有屬于自己的住房。他們如果能夠住在單位提供的宿舍,就已經算是擁有較好的住房條件。有的單位所謂的宿舍,條件也相當艱苦。單位不能提供臨時宿舍的非永久遷移者,有的借住在親戚或朋友的住處,有的干脆住在工作場所或工棚,有的被迫自己租賃房屋居住等。由于外來勞動力的工資或收入通常較低,在租房時,他們考慮的第一要素往往是價格,居住條件很少考慮。很多外來勞動力選擇在城鄉結合部,或者城市中條件較差的房子居住。可以說,很多非永久遷移者居住的地點,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長期以來,在城市中的一些地方,形成了非永久遷移者的聚居區。這些地區的住房,多數狹小簡陋,居住環境極其惡劣,治安狀況也較差。顯然,非永久遷移者的居住條件與都市文明很難相容。
非永久遷移者本身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的同時,他們的子女通常也很難獲得同當地學生同樣的教育。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并不持有當地的城市戶口,而本地區的城市戶口是進入這些公辦學校的必要條件之一,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農民工子女進入這些公辦學校就讀。因此,大部分農民工子女只能進入農民工子弟學校,而大多數農民工子弟學校是私人開辦的,既無政府財政投入,又沒有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教學督導,處于一種鮮明的邊緣化狀態,而且帶有很大的營利傾向。這些學校大多沒有合法的辦學手續,也不符合辦學標準和要求,許多調查表明,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校舍和交通安全、照明、取暖、教學設施、體育設施、師資、課程、衛生等條件都令人擔憂。可見,農民工子女平等享受義務教育的深層次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權益仍然處于邊緣化狀態。非永久遷移者邊緣化的社會影響
非永久遷移者在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勞動權利保障等方面被邊緣化,使得他們無法形成穩定的消費預期。這些因素必然會對居住在城市的農村人口的消費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使他們對未來的預期更加謹慎。由于保持著與農村老家的密切經濟聯系,遷移勞動力不可能參照城市本地人的消費水平來決定自己的消費傾向,而必須節制現期消費。雖然遷移勞動力向家鄉轉移了大量的現金,但由于他們的收入是不穩定的,因此,對這些轉移收入常常不能按照終生收入或永久收入的模式來使用,從而減弱了其對國內需求的刺激作用。遷移者這種不穩定的消費預期,使得農業勞動力雖然遷移到城市,并且掙取了高于農村的收入,但仍然遵循著農村的消費模式,保持著農村的消費水平。據調查,非永久遷移者生活質量的全國總體水平僅相當于城鎮居民平均水平的53.2%。顯然,由于非永久遷移者在城市里被邊緣化,因而影響了其消費水平的提高。非永久遷移者中90%在40歲以下,作為城市勞動力中最年輕的群體,農民工不僅是生產主體而且是消費、儲蓄主體。如果農民工消費能從農村消費轉型為城市消費,那么他們的人均消費水平將提高1.8倍。此外,其對住房、醫療以及對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都將構成擴大內需的強大動力。
如果農業外出的勞動力在城市缺乏社會認同感,就會降低行為約束的標準。在農村,居民往往通過社區內潛在的規范和道德標準約束自身行為。但進入城市以后,這些原有的約束已不復存在,制度性分割又使得他們無法融入新的社會環境中,因此也無法讓他們接受新的約束標準。當前,我國城市邊緣人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更多地認為自己之所以處于邊緣地位,是由于社會造成的,具有強烈的歸他化傾向,因此他們對社會公正有更強烈的訴求。背井離鄉的進城民工,如果在城里遇到困難,沒有工作,又得不到任何社會幫助,其心理處于一種失范狀態,成為城市中不穩定的潛在因素,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隱患。況且,表面上看來,單個的邊緣人是無能為力的,對社會似乎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所有邊緣人的聚合,會產生巨大的結構性效應,這種效應得不到有效的消解,就會使我們的社會結構緊張、失衡和斷裂。
綜上,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必然要以良好的社會治安和穩定的社會局面為基礎,所以非永久遷移者的邊緣化問題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政府從全局的角度出發,主要采取的是關注農民工,為他們在城市里安心工作創造方方面面的有利條件,進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引導非永久遷移者定居城市的政策措施。從長期來看,要徹底解決農民工邊緣化的問題,還是應該促進農業勞動力實現永久性遷移。這就需要慎重選擇促進其永久性遷移的路徑,可以說,在促進中國農業勞動力向城市永久性遷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而變革二元體制的難點就在于突破集體行動的“數量悖論”,調整制度供給者對二元體制變革的成本與收益預期。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2.李強.不得已的非法生存[J].改革內參,2003(2)
3.胡英.從農村向城鎮流動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7(6)
- 上一篇:我國外貿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產業集群升級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