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制糖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7 04:40:00
導語:澳制糖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澳制糖業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的食糖產量雖然曾在1997/98年度達到過創記錄的近600萬噸,但近些年來基本上保持年產500萬噸水平,扣除國內消費120萬噸,每年出口數量約380萬噸。雖然受2009年初暴雨的影響導致部分作物受損,但整體降雨有利于作物生長,預計新的2009/10榨季產量與上榨季大致持平。
(一)完善的產業鏈體系
澳大利亞具有非常適宜甘蔗生長的自然條件,甘蔗種植主要分布在從昆士蘭州(Queensland)北部的Mossman到南威爾士州(NewSouthWales)北部的Grafton長達2100公里、離海岸寬80公里的東部沿海多雨的平原和河谷地帶,在西澳大利亞州(West-ernAustralia)的Ord河流域也有少量蔗區。在昆士蘭州,有51萬公頃土地專門用于甘蔗種植,該州原糖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4%。澳大利亞的原糖出口全部來自于昆士蘭州。
澳大利亞有6000多個甘蔗農場,農場規模30至250公頃不等,平均每個農場77公頃,正常年份每公頃可產甘蔗98.9噸,產糖13.75噸。蔗農的收入取決于交付的甘蔗重量和含糖率。全國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燃燒甘蔗收割法,但近年來環保的綠葉收割法已占主導地位約為65%,即收割時將甘蔗的綠葉落到地里變成有機肥料。自1979年以來,所有甘蔗收割實現了機械化或自動機械化,避免了高昂的勞動力成本,這是澳大利亞糖低成本優勢的基礎。其另一競爭優勢是全國90%的甘蔗收割運輸由連接田間至糖廠的窄軌鐵路承擔。澳大利亞糖廠經營著總長4190公里長的專用鐵路網絡。計算機信息處理的收割計劃保證著收割后的甘蔗在最短的時間內運抵糖廠,維持甘蔗糖份和工廠24小時延續生產。目前,澳大利亞有生產原糖的工廠27個,其中昆士蘭州23家,新威爾士州1家,新澳大利亞州1家。一般糖廠榨季期間日榨甘蔗10000噸,用工150名。
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榨季從每年的6月到12月,但食糖出口全年均衡,這主要得益于其世界領先的散裝原糖存儲能力。澳大利亞自1964年起徹底放棄了袋裝原糖、實現了散裝運輸。由于電子化信息的周密安排,相當多的糖廠甚至沒有自己的甘蔗原料堆場和原糖存儲庫,其生產的原糖直接通過窄軌鐵路運輸到港口碼頭,在接收站檢驗入庫儲存,在需要時再次檢驗后經傳送帶裝船出口。在昆士蘭州,所有的糖廠毗鄰七個海運港口,具有明顯的運輸成本優勢。這七個原糖碼頭已組建成食糖終端運輸有限公司(SugarTerminalsLimit-ed),具有年存儲、吞吐250萬噸原糖的能力,相當于其產量的一半。
歷史上的澳大利亞曾是食糖進口國,直到1924年,由于種植面積的持續擴大和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過剩的食糖開始向海外尋求市場,如今已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穩定的食糖供應國之一。所有澳大利亞糖的對外銷售,無一例外地遵循直銷進口國家原則,不允許中間商倒買倒賣,出口合同全部都是CIF或CFR目的地港口成交條款。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有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西蘭、加拿大、美國和中國,大多與這些國家的進口商簽定有中長期貿易協議。澳大利亞糖由于質量優等、交貨準時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聲譽,對遠東食糖進口國更有運費上的優勢。
(二)健全的管理體制
制糖業是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提供了一萬個直接工作崗位和三萬個間接工作崗位。高效率的制糖業建立在完備的組織機構和法律制度基礎上。國家制定有專項法律《制糖工業法(SugarIndustryAct)》并多次修訂,最新修改于2005年。該法律對糖業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能、權利和責任有明確規定。各糖業機構都有內部的規章制度,這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為的及偶然性因素對糖業的干擾。
澳大利亞的主要糖業機構有:
1.甘蔗種植者協會(CANE-GROWERS)。
以維護廣大蔗農的利益為宗旨,所有種植者都是協會會員。協會主要提供種植信息服數據來源:德國里奇公司(F.O.Licht)務,協調與糖廠的關系,并對政府糖業政策提供建議。
2.澳大利亞糖廠協會(Aus-tralianSugarMillingCouncil)。
代表糖廠的利益,主要向糖廠提供資訊、法律、稅收、公關等服務,也是糖廠討論糖業政策的論壇,并與政府相關部門保持溝通,促進制糖工業不斷發展。
3.糖業試驗站管理局(BSESLimited)。
通過分布在各個蔗區的分支機構,調研甘蔗種植的必要條件,預防病蟲害,全程指導甘蔗育苗、生長、收割、運輸和加工的各個環節,其主要經費來源于向種植者和糖廠征收的稅費,另有部分政府撥款。
4.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QueenslandSugarLimited)。
負責昆士蘭州的食糖營銷,由于澳大利亞的原糖出口全部來自于昆士蘭州,因此也是澳大利亞原糖的出口供應商。在2006年以前,該公司是澳大利亞原糖出口的唯一渠道(SingleDeskSelling),所有原糖統一由該公司對外銷售,收入在扣除各項費用后按照大致種植者2/3、糖廠1/3的比例分配。
澳大利亞制糖業對海外市場的依賴性很強,而出口目的地絕大多數為非最惠國,依照國際市場價格隨行就市,這就使得制糖業的收益基本上取決于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近年來國際糖價的低迷對澳大利亞的生產和出口形成重大打擊。雖然食糖產量短期內受氣候和病蟲害影響,但振興糖業的出路還得取決于其糖業政策的調整和落實。面對來自其他出口國的競爭壓力和國內資金的短缺,澳大利亞的糖業選擇了變革的道路,以求糖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蔗地有限的條件下,增加產量的潛力就在于提高單產,新的種植技術在不斷探尋之中。制糖集團不斷資產重組、整合,企業數量呈現減少、規模擴大之勢。另外,自2006年1月1日起,法律不再賦予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市場壟斷地位(deregulation),改為由糖廠在自愿的基礎上委托銷售機制。實際的執行情況是,絕大多數糖廠,占昆士蘭州產量的95%,依然選擇該公司作為銷售。另外兩家位于北部的Mulgrave和Mackay糖廠決定退出,采取了自行銷售的市場策略,成為昆士蘭糖業有限公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統計司的競爭對手。二、中澳糖業合作機會
與世界上許多食糖出口國不同,澳大利亞政府對制糖業和出口基本沒有補貼或價格支持;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國內食糖消費已處于飽和狀態,大量食糖依賴出口,每年從食糖出口可得年收入約20億澳元。這就使得澳方對全球食糖貿易自由化持非常積極的態度。
澳大利亞政府認為,許多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導致了世界食糖價格扭曲,國際糖價長期在低價位徘徊。2005年,澳大利亞聯合另外兩個食糖出口大國巴西和泰國上訴歐盟食糖補貼政策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并最終獲勝,迫使歐盟不得不對原有的糖業政策大幅度改革,歐盟因此由傳統的食糖凈出口國轉變成了凈進口國,改變了世界食糖貿易格局。
2005年4月,中澳兩國政府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目前仍在商討中。澳方非常重視協定談判,希望在農業方面有所突破,提出將食糖列入自由貿易協定的范圍,并享受免關稅的待遇。澳方為此多次組團來華解釋、推動。澳方的主要觀點是每年澳大利亞除去已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承諾后實際可供中國的食糖數量不多,不構成對中國市場的沖擊,反而可以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食糖需求量,雙方具有互補性。中方有關部門擔心澳糖大量進入影響國家糖業和食品加工業的穩定發展,特別是關系到幾千萬蔗農的重大利益。如果同意澳方要求,其他國家會效仿提出類似要求,產生放大效應。
實際上,澳大利亞在與美國布什政府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也力爭將食糖列入商品清單,但最終因來自美國國內的壓力,在2004年最后簽署的協議中未能納入。盡管如此,澳大利亞每年仍保留著向美國市場出口8.7萬噸原糖的關稅配額,由于美國國內食糖銷售價格較高,澳大利亞每年都能完成配額數量。
我國相關食糖進口公司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與澳方出口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系,進入80年代后簽定并執行過多個長期協定,平均每年進口澳糖18萬噸。2003年以后,隨著中國食糖自給能力的提高,實際進口量有所減少。
現階段在食糖列入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尚有較大困難的情況下,筆者認為雙方仍然可以尋求其他方面的合作機會,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一)種植技術交流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制糖業成本居高不下,與低成本的澳大利亞制糖業尚有不小差距。在食糖價格構成上,甘蔗原料的成本占總成本的60-70%,提高中國制糖業國際競爭力需要從原料人手。澳大利亞可在育苗、田間管理和收割方面向中方提供幫助,雙方相關機構可加強交流。
(二)煉糖技術合作
中國的糖廠一般不生產原糖,直接出成品白糖。實際上,除了原糖廠,澳大利亞的精煉糖技術也堪稱世界一流。全澳有四家精煉糖廠,其中昆士蘭州兩家、新威爾士州一家、維多利亞州一家,設備先進,效率很高,值得中國糖廠學習。一些澳大利亞的機械設備制造公司出口機械設備和榨蔗技術,可以幫助中國糖廠更新裝備。另外,澳大利亞的精煉白砂糖近來每年也有數千噸進入中國市場,是雙方貿易合作的另一領域。
(三)投資機會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影響較小的發達國家之一,其經濟基本面保持良好。澳方可利用中國市場對高品質精煉白砂糖需求呈增長趨勢的機會,開拓對外投資領域。可與中方采取合資新建高端精煉糖廠或入股升級現有糖廠生產線的方式,采取更高層的合作方式,與中方糖廠分享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收益。
- 上一篇:司法局機關青年干部座談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澳礦業投資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