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與經驗探析
時間:2022-09-29 11:31:48
導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與經驗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中國70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顯赫成就。回顧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經濟變革以及文化涵養的發展成就,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經驗,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基本經驗;探析
(一)中國特色政治文明。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實事求是、把握大局,帶領中國人民化危為機、排除萬難,思想這一偉大飛躍,指引著黨和人民奮力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思考、高瞻遠矚,提出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偉大飛躍,應運了時代要求、承接了歷史使命,凝聚著黨和人民的心血、牽動著中華民族的命運;改革開放后,我們黨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蘇東劇變及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對我國造成沖擊的同時,我們審時度勢、汲取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挺立潮頭、開拓創新,繪就了全新的治國理政宏偉藍圖;黨的更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全新的歷史性突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這一偉大飛躍,是每一個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精神財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1]3黨的還將政治建設放在黨的建設首要位置,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政治文明非同尋常的意義與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不僅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特色所在,也是保證黨肌體免受侵蝕、保障黨靈魂清正廉潔的秘訣所在。我們黨重視政治建設、強化政治認同、堅守政治標準、突出政治功能的政治文明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繼承及豐富政治文明具有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二)中國特色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經濟發展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經濟發展方面所取得的豐功偉績之一。歷經三次經濟大發展,中國經濟實現了由小向大的蛻變并正在向經濟強國挺進,穩居世界第二位[2]。1949年10月到1952年間,即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我國實現了第一次經濟大發展。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開始建立以國營經濟為主導的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混合經濟結構。到1952年,在589億元的國民收入總額中,國營經濟占19.1%,合作社經濟占1.5%,個體經濟占71.8%,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占6.9%,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占0.7%[2]。1953年到1957年間,即“一五”時期,我國實現了第二次經濟大發展。改變了之前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實現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全覆蓋,1952到1957年間,國民收入總額增長到908億元,國營經濟占33.2%,合作社經濟占56.4%,公私合營經濟占7.6%,資本主義經濟占0%,個體經濟占2.8%[2]。1979年到2017年間,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第三次經濟大發展,預計到2020年基本完成。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我國經濟正努力完成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與挑戰,我們也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改革任務尚未完成,改革推進仍待落實。我國僅用70年便已歷經三次經濟變革,國家繁榮發展勢不可擋,經濟成長速度更是史無前例。如今,“一帶一路”建設越來越廣、長江經濟帶收獲顯著成效、京津翼協同發展有序進行、南海島礁推進持續有力。在2008年盛況空前的北京奧運會上,世界各國共同目睹了中國實力,無不驚嘆于中國奇跡般的發展速度,甚至認為中國已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其實,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能取得業峻鴻績絕非偶然,它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勠力同心、拼搏進取,力求開創更大輝煌。(三)中國特色文化涵養。文化涵養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人民精神境界的內在尺度,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特色文化涵養體現在方方面面,若以哲學為例,傳統文化中的矛盾文化、和諧理念、知行統一、自強不息、追求真理、團結統一等思想深深融入中國人民的血液之中;現代文化中的新生氣、新元素、新體系,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基礎上由現代中國人所創造、所傳承、所弘揚。中國人民向來愛文化、興文化、傳文化,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17。發揚傳統文化、豐富現代文化、堅持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才能以更加昂揚之姿向世界展現風采。現如今,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文化越來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之所以大力提倡、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是因為文化發展能有效提升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深刻陶冶中國人民的藝術情操,不斷完善個人及群體的主流價值觀念。文化涵養一脈相承,文化自信深入靈魂。中國特色文化在任何時候都不失溫度,在任何舞臺都能散發魅力。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亦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過程,全面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得到空前繁榮,文化產業才能不斷豐富。要堅持文化自信,就要井然有序地開辟一條持久的文化建設、文化強國之路,并持之以恒地將這條文化之路傳承發揚。
二、新中國70年發展的基本經驗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鑄就發展成就的內在秘訣。壯闊的征程,需要領航的力量。作為世界第一大黨,作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有實力、有潛力、有魄力帶領中國人民奪得民族復興的偉大勝利。只有始終確保我們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才能領航“中國號”這艘巨輪跨越大海、駛向光輝彼岸,在世界東方屹立不倒。嘉興南湖紅船既是孕育中國共產黨的搖籃,也是我們夢想起航的地方。縱觀歷史,同過去自發性的群眾斗爭相比,辛亥革命是一次自覺性的革命運動,也是一次歷史性飛躍。它有革命政黨領導,有革命綱領、理論指導,給后來的革命運動以莫大啟發。遺憾的是,在腐朽、專制的反動統治下,彌漫在貧窮、落后、愚昧、保守的舊中國大地上的陰霾仍未散去,歸根結底,舊中國的社會性質仍未徹底改變。而當時的國民黨、其他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政治派別沒有也無法找到國家和民族出路,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開始帶領人們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發展的新路,即建設社會主義。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是完全正確的。正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才能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用好、用對、用準,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中國特色與內涵;正是堅信中國共產黨的決策,我們才能在“山窮水復疑無路”之際另辟蹊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從嚴治黨以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確保黨內風清氣正已取得顯著成效。這充分彰顯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打老虎”“拍蒼蠅”言出必行;充分證明了我們黨具有強大的自我革新能力;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深遠意義。黨的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力度大、進度快,以十二分的力氣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覆蓋面廣、執行力強,黨內風氣明顯好轉,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切實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既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障,也是對中國共產黨自身的重大考驗;既是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根本保障,也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3]。(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推進改革發展的不二法門。偉大領袖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4]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行動指南;選擇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爭做時代先鋒、站在時代前沿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5]。我們之所以能夠頂風冒雨、迎難而上,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搶占一席之地、在人類歷史上創造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與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與善用密不可分。歲月輾轉,不論人類社會歷經多少風波、發生多少變化,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的正確性仍然經得起歷史考驗。對馬克思主義做了一個精辟的論斷:“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5]。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是科學的真理。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兩位“巨人”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們不能也無法對中國的發展方向進行切實勾勒與描繪,但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們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長期探索與奮斗、通過反復嘗試與跨越、憑借持久開拓與創新,終于擺脫了東亞病夫的屈辱形象,邁向了日新月異的康莊大道。進一步概括道:“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把馬克思主義寫在我們黨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完全正確的”[5]。歷經《共產黨宣言》發表171載,馬克思被評為“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得到廣泛傳播,其源源不斷的鮮活生命力致使它從未過時。我們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更要堅定自身立場、找準改革方向,在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具體結合實踐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國家發展的宏圖偉業之上,才能不斷開辟我國自身發展道路、豐富馬克思主義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列寧所領導的十月革命一舉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現實。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另尋他法,開辟新路才能為國家帶來重生。在嚴重缺乏經驗的境況下,嶄新道路的探索極為艱難。如此絕境之中,中國人民幾經周折、歷盡險阻。唯有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憑借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我們才抓住了希望之光,選擇了希望之路,踏上了希望之征。將社會主義作為救亡圖存的全新路徑,是我們黨引領中華民族緊握航向的歷史初心,是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人民高揚旗幟的現實動力。中國不僅選擇了社會主義,還將這條道路走出了中國特色。回到當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深刻結合了我國國情,切實反映了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是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本依據和根本出發點,是鄧小平理論的基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貢獻,是中國人民登高望遠、切合實際的正確理論。正是有了這一精確定位,中國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位置,才能穩扎穩打、穩中求進地走好每一步。時至今日,雖然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小到我們身邊、大到社會國家已經發生了顯而易見的變化。新“四大發明”漸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大的便利,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看得見、更摸得著。“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這是我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6]。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無疑是成功的、是完全正確的。沿途走來,我們風雨兼程、乘風破浪,從池塘積聚成江河,從江河匯聚成大海。面對風險,我們有底氣、更有實力,危機只能吞噬翩翩小舟,而中國這艘巨輪經得起狂風驟雨、扛得住驚濤駭浪。放眼當下,我們已不懼一切威脅、已做好一切準備應對一切挑戰。不論外部風云如何變幻,我們要做的,就是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動搖,走出自信,邁向輝煌。
三、結語
強調:“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新中國70年的風風雨雨,先輩們的不懈追求,中國在點滴積聚中鑄就大國之姿,在崢嶸歲月里鍛造強國之態。“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是世界之中國”[8]。駐足回首,我國如今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與建國初期相比已有天壤之別。中國道路走出了中國特色、走出了中國自信,它深深融入民心、享譽世界。新時代的中國能有如此成就并非巧合。敢于“摸著石頭過河”,善于在挫折中總結經驗教訓,勇于在實踐中進行自我突破,才能贏得全世界的關注與尊重。中國的發展順天時、應地利、得人和,作為中國人,在對祖國蒸蒸日上的發展盛況引以為傲的同時,更應透過輝煌,探析成功經驗,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7.
[2]汪海波.中國發展經濟的基本經驗———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9,(01):3-14.
[3]林暉.確保黨始終成為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綜述[N].人民日報,2018-07-06.
[4].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7.
[5].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
[6]鄒詩鵬,唐洲雁,齊衛平.中國道路何以自信[N].人民日報,2015-05-15.
[7].在學習貫徹黨的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8,(02):5-6.
[8].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9-05-19.
作者:黑然 張虎 單位: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探索
- 下一篇: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大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