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經濟原始性思考
時間:2022-03-26 04:22:00
導語:綜合經濟原始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基本生存的必要勞動時間”,產需平衡,發展和激發新的需求,“富余人力資源”,“電子專用貨幣”
見報載文,談到美國目前處于深度和時間長度不定的經濟衰退之中,正在想方設法“刺激經濟”。忽而“突發奇想”,產生一組“異問”:為何作為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美國,經濟也會衰退,也要刺激經濟?什么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人類的生產能力有關系嗎?怎樣是經濟“不衰退”?怎樣才能“不衰退”?能不能使經濟“正常的”發展或保持應有的水平?經濟究竟應該怎樣運行、發展?
這里不揣冒昧,且芻議和拋磚引玉如下:
應當說,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總量的增長。所以,經濟發展,直接、主要的,應當是與人類的生產能力成正比的。即:人的能力強,產出多,經濟自然就應當增長。但是,經濟的運行現實并不簡單的全是這樣。經濟增長,粗略說是財富總量增長。細說,還應當是有需求、可應用的產品、財富的增長。不需要的“增長”,不能算“增長”。人們還認為,經濟不衰退,應當表現為“大家都有事干”,失業率低,……這樣“經濟發展”,就不簡單的只與人類的生產能力有關了。
回看歷史,人類曾處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狀態。一個人整日勞作,也不足以果腹。人為了生存而需要的勞動時間,可以說是相當長的。在這樣的狀態下,社會的經濟發展運行水平自然是不高的。在這種時代,發展經濟,恐怕主要還是要提高人的生產能力,也就是要減少人的基本生存的必要勞動時間。在人類早期社會,這種基本生存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幾乎占了人的大部或全部活動時間。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生產能力的提高,“基本生存的必要勞動時間”,是在不斷減少的。(也即人在可承擔勞動的時間內的勞作所產出的漸漸增多。)
當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的生產活動已經達到較高水準時,即人的“基本生存必要勞動時間”不需要很多時,也即人的一般勞動已有大大剩余之時,例如,農業人口只需占總人口很小比重(據說美國只有3%左右),農業和工業的機械化水平、現代化水平很高,一個人生產的糧食、生活用品及其他產品,可以供十個人,一百個人使用,將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
(1)人們不必再為基本生存需要而耗費大量時間了,只需要人可以承擔的正常勞動時間的一部分乃至一小部分,即可夠基本生存。——這可以給人以更多的時間去從事非基本生存需要的工作和活動。
(2)或者,人們仍然用很多(例如滿負荷工作量)的時間,去生產、工作、產出。——但這還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需求來消費其產品并有相應的價值去兌換其生產的價值。(或許“問題”就出在這里,誰來消費和兌換這么多生產水平很高的勞動成果?)
(3)人類生產能力不斷發展,使社會基本生存的必要勞動時間不斷減少,還意味著:有人在原來從事的產業、生產形式中的勞動,會不斷地成為“多余”的。這些由于生產力發展而“多余”的勞動,需要轉到其他尚未多余的或新的產業、勞動形式中去。
(4)同時,由于同處于地球上的人類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一部分國家或地區的人們的社會生產能力強,而另一部分還較弱。這會造成兩部分之間的“等價交換”,難于實現。——因為,一方創造的價值會多而高,另一方可能低而少。
在這樣一種總體上人類生產能力已經比較強,又存在不平衡的狀態下,怎樣保持乃至增長經濟總量、發展經濟,實現共同富裕?
這里提出幾點遠未成熟或可參考的想法:
1、保持經濟運行的水平乃至發展經濟,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動態調配生產、資源、產業結構,使生產與需求盡可能處于動態的平衡之中。
在現代社會,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的最重要的條件是產需平衡。即生產的產品,有需求、能實現其價值,并能使生產者實現、“收回”其勞動、投資的“價值”乃至有所增值。而且,能用這收回、實現的價值,換取其需要的其他產品。
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能力在不斷提高,人的需求不斷變化。例如,原來每人每月30斤糧食可能不夠吃,現在每人每月20斤糧食可能吃不完——糧食或曰主食需求減少了;而副食、肉、蛋、奶的需求增長了。生產與需求,是處在動態的變化之中。一方面,糧食生產能力提高了,一方面糧食需求卻減少了。這就需要調整從事糧食生產的人數,減少糧食生產者。如果繼續維持原來的產業結構,維持原來糧食生產的規模、人數,糧食就多余。就會導致相當一部分生產糧食的人,不能售出其糧食產品,實現其勞動價值,用賣出糧食的收入,來購置其生活、生產用品。在這兒,如果沒有及時的調整,不但糧食生產會剩余,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因為賣不出糧食,沒有收入,也不能正常消費。而這一部分人不能正常消費,減少了消費,還會影響其他生產產品的交換。生產和消費的正常平衡,就會被打破,經濟正常運行就受到影響。
2、要平衡,要不要發展?當然要。在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發展新技術的同時,在維護、保持基本需求和生產的同時,應當發展和激發新的需求。
由于科技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化與發展,必然要求人類不斷的以新的“產業”去進行新的“生產”和作業。這樣,才能使人類的生活需求更加豐富、高級,并使原先從事某種生產、因為生產能力發展等原因形成的“富余出的人力資源”,有新的生產任務、工作任務。
當然,這對在原產業中成為“富余人力資源”的人來說,有相當部分難度是較大的。——因為在原產業中的“富余”,有些正是因競爭能力不足等原因使然?,F在要求這些原來競爭能力不足者“轉崗”、轉向新的產業,是促“弱者”而要“強”之。雖然轉崗,轉向新的產業,可能是經濟運行發展的必然需要,但這種要“轉”者可能“弱”者多的狀況,需要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能否改進有關機制,促進“強者”轉?能否有適當的社會保險,以適度保護、提高弱者?——按理說,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高的前提下,在人的“基本生存必要勞動時間”已經較小的條件下,社會是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
這里還想說,發展、激發新的需求,以形成新的產業,從而實現新的產需平衡,可能特別需要創新精神。既然人類的生產能力已經發展到比較高度水平,那么進一步的發展就可能不完全是要加“力”,而是要增“智”了。猶如“七巧板”,基本的七塊板是已經有了,現在的任務主要可以是如何巧妙的構架這七塊板,去形成新的格局。
3、筆者還認為,為了有利于保持和激發需求,在今天這樣的電子時代,充分應用現代科技,使用信息技術發行和使用一定量的“電子專用貨幣”,對引導消費、保證基本消費,從而保證生產與產需平衡,可能是必要和可行的。
“電子專用貨幣”,可以分為:
“基本生存消費用貨幣”——只能購買基本生存消費用品;如果是社會保險性質的,還可以是有期限的(這是只有用電子貨幣聯網方式才能掌控的);
“提高素質用貨幣”——只能用于個人、家庭成員接受教育培訓;
“傷病醫療(含醫療保險)用貨幣”——只能用于個人傷病醫療;(以上三種是基本需求性質的,數量也可以是基本保障級的)
“休閑娛樂用貨幣”——只能用于個人和家庭休閑娛樂;
“通用電子貨幣”——可以用于各個交換領域,可以補足以上各部分,也可以用于投資等領域。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支付工作人員特別是社會保險享受者,給以專用電子貨幣(不用電子貨幣,沒有聯網現代信息技術支持,難于使用和掌控),可能有利于準確的指導和把握社會需求,維護必要的社會生產與需求的平衡,也有利于社會保險的正確有效地實施。對進行市場經濟中往往需要政府做的“計劃調節”,從而保證國民經濟正常運行,應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至于國家或地區之間生產能力的不平衡,這既需要強者適當扶持、支援弱者;也需要弱方綜合利用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資源優勢,化“弱”為“強”或較強,而逐步實現能力提高、接近,縮小差距,而能“等價交換”,達到共同富裕。
- 上一篇:西方貨幣理論傳導綜述
- 下一篇:企業綜合經濟會計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