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油期貨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9 09:41:00

導語:燃料油期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燃料油期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燃料油期貨遠期交易市場市場博弈

論文呢摘要:本文擬從燃料油期貨上市的背景、燃料油期貨上市之后的表現、國內石油市場博弈的現狀幾個方面探討中國石油產業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燃料油期貨在一片喝彩聲中于8月25日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標志著中國石油產業與國際市場接軌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但欣喜之余,我們應該冷靜地看到,我國作為世界石油第二大消費國與進口國,在石油安全方面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一、燃料油期貨產生的背景

中國需要開設石油期貨的呼聲由來己久,石油安全是一個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從量和價兩個方面來分析開設石油期貨的必要性。

1、從量上看,僅僅中國去年的石油消耗量就達到2.5億噸,其中進口量為9112萬噸,石油進口依存度已達到35%。預測今年石油進口將超過1億噸,到2010年和2020年則會達到1.6億噸和2.5億噸,對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分別超過50%和58%。

2、從價上看,僅以今年國際油價波動為例,受美伊戰爭影響,國際石油期貨價格一度逼近50美元/桶,戰后,隨著中東產油國加大日產量,加之國際市場漸入淡季,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跌至35美元/桶,近日,由于擔心颶風“伊萬”過后石油供應會受到影響,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至每桶45.59美元,這是近一段時間來首次突破每桶45美元。分析人士指出,這次颶風導致一些地區原油生產中斷,并將導致美國商業原油庫存繼續下降,近期油價可能會再次逼近每桶50美元的高點。由此可見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波動之劇烈。

3、從量與價兩方面綜合來看,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與進口國,完全有理由成為亞洲地區的原油定價中心。然而,我們現在不但沒有與石油進口量相應的“價格發言權”,反而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市場風險。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石油的進口量占世界石油供應的2%,但在影響石油定價的權重上卻不到0.1%,甚至不如印尼、韓國等。與此相反,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以“高買低賣”而著稱,我國的石油進口本身已經成為影響世界油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目前進口油品一般參照新加坡期貨市場價格,通常運用的作價方式是采用裝船當天及裝船前后各兩天一共5天的新加坡普氏公開市場收盤價加權平均,而新加坡興隆公司、BP公司等幾家大的國際油商,則通過操控這一時段的交易記錄來拉高市場價格,另外,這些油商還掌握著中國進口油品的規律,聯手把價格抬高。使中國買家蒙受巨大的損失。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鑒于燃料油是石油產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石油價格有高度相關性,且目前在中國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因此,經證監會批準,在上期所率先推出燃料油期貨。

二、燃料油期貨上市之后的表現

燃料油期貨上市以來從總體上看,表現為投機盤過多,而現貨商參與瘳瘳,具體表現為:多數持倉盤為投機盤,其中包含大量短線投機盤和對敲托市盤。盡管上期所和期貨經紀公司不遺余力做了各種推介,但至今參與燃料油套期保值的現貨商瘳瘳無幾,上期所吸收的自營會員大都為中石化、中石油的下屬公司,至今未見大手筆。有多家會員公司在開市當日甚至未派交易員到場。而從幾家主力經紀公司的客戶構成以及持倉分布情況上,也根本看不出有大的現貨商介入的跡象。一般的商品期貨市場中,參與套期保值的現貨商的合理比例應在1/3以上,而其交易量應占50%以上,如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銅套期保值交易量可高達總成交量的80%?,F貨商對期市的長期失語,只能表明這仍是一個畸形投機的市場。上期所的燃料油期貨是一種以資金為后盾的純金融衍生工具方式存在的經典期貨模式,其本身風險就很大,如果國內現貨商不配合的話,極有可能出現因投機盛行導致逼倉、天量交割等惡性事件頻生而最終崩盤的可能。究其原因,跟目前國內石油市場現狀有密切的關系。

三、國內石油市場博弈的現狀

燃料油期貨上市不久,另一交易市場——上海中遠期石油交易市場,也將于十月底左右在上海成立,該交易市場由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團和上海久聯聯合出資組建。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石油產品市場還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如原油成品油的壟斷、油品價格處于國家定價、交易所吸納各種經濟形式參與等問題,都是未來中國石油市場發展的瓶頸,如不加以盡快解決這些問題,無疑將影響未來中國石油市場同國際市場接軌。石油交易市場的建立,首先是為石油石化壟斷巨頭今后開放市場提供一個緩沖帶。通過一個全面市場化的遠期交易市場,無疑可以促進我國原油價格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石油業四大巨頭可以趁勢提前給自己一個適應市場競爭的機會。石化和石油企業在自身改革中,也可以利用交易市場,按照一定的比例逐步投放一定的量,逐步形成市場模式,從壟斷價格向市場價格過度,為2006年后的石油市場完全放開留下一個緩沖帶。

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四巨頭成立遠期現貨交易市場有其良苦用心,首先,他們追求的是壟斷利潤,因此他們并不需要期貨市場,甚至排斥,他們通過遠期交易的實質就是利用其壟斷地位來形成一套新的價格機制,以此對抗期貨市場,進而維護自己的壟斷地位;其次,面對期貨市場,巨頭們的處境尷尬,若參與其中,初期市場將被其輕松操縱,但從長期來看,巨頭們將失去其壟斷地位,甚至有垮掉的可能,若不參與,則期貨市場將淪為純粹的投機市場。當代石油經濟出現了新的特點,傳統的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的理論已經很難完全解釋新的情況。國際油價已經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基本供需關系而獨立運行。再考慮到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對沖基金等市場投機行為的影響。如果說歐佩克是世界石油市場上的一個操縱者的話,那么西方國家的對沖基金則是比歐佩克厲害得多的操縱者,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隨著國內成品油零售和批發今明兩年分別對外開放,屆時將有大量的石油產品在市場中流通,期貨交易勢在必行,燃料油期貨上市有助于培育石油期貨市場。這也是中國石油產業的必然發展趨勢,也同國際慣例相符合,因此,對于燃料油期貨這個品種,我們應該象對待一個嬰兒一般細心去呵護,慢慢培育。而且,燃料油期貨合約的上市也將使得國內石油定價體制更加開放。歸根到底一句話,無論采取何種方式,中國石油產業目前急需做的就是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與其石油進口與消費地位相稱的定價權,從而規避由于價格等原因造成的風險與損失,進而確保我國的石油安全。

四、現階段市場條件下,中國石油產業的發展方向

雙方目前的博弈凸現了中國石油產業由于體制原因產生的現實矛盾,如進口石油的配額限制、石油經營權的過于集中等。但如果我們要等到這些問題全部解決后再大力發展石油期貨,那么國內企業和相關方面所遭受的損失將遠遠大于這些代價。

改革是一個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利益分配的結果則是各方市場博弈的結果,就現實來看,四巨頭作為中國計劃經濟殘余的既得利益者,主觀上不愿意面對市場,客觀地講,新的市場形勢對于作為中國龍頭企業、同時也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巨頭們,實在過于苛刻,因此,在現階段,即將成立的上海遠期交易市場,有其產生的必然性與必要性,關鍵問題在于,作為現貨市場,怎樣能夠在市場上和期貨交易所形成良性互補和互動的局面。如能做好,則對于中國石油產業善莫大焉。在此僅舉一例,遠期交易市場對石油倉儲業將產生大量需求,由于有利可圖,大量的民間資本就會在中國建立石油儲運設施,國家不僅可以大大節省石油進口的運輸和儲存成本,而且還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商業石油儲備的建立。另一方面,儲備石油可以利用石油期貨市場進行輪庫和高拋低吸,以保持油品品質,降低儲備成本。

當然,從監管的角度分析,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應當更容易受到中小型現貨商以及投機者的青睞。而上海石油遠期交易市場即將推出的遠期合約,則可以視為對原油現貨交易進一步市場化的有益探索。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將雙方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具有中國國情的石油產業發展道路,才是現階段中國轉型時期應對國際、國內石油市場變幻風云的萬全之策。

參考文獻:

[1]范秋芳,馬揚.利用石油期貨市場規避油價風險.《價格理論與實踐》.2004(3)

[2]國際市場主要原油期貨價格表.《國際石油經濟》.2004(6)、(7)、(8)

[3]汪建.關于我國開展石油期貨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