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爾奇熱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4 09:26:00
導語:韋爾奇熱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韋爾奇與文化韋爾奇
一千個人眼中可能有一千個韋爾奇,那么,什么是韋爾奇所代表的企業戰略和管理的精髓,也就是GE成功的關鍵因素,也就是我們的企業家們最應該學習的;而什么是韋爾奇外在的一些東西,是一些皮毛,我們的企業家知道不知道、學不學都問題不大,甚至不學反而更好,這些是需要首先搞清楚的。
1981年的美國經濟是在衰落期,高利率與高失業率并存,但GE依然獲得了增長。20年后,GE的利潤是127億美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韋爾奇奇跡”。
但這只是現象而已,關鍵問題在于這些利潤的來源構成:1980年,GE公司85%的收入來自于產品,而在2000年GE公司70%的收入來自于服務。光是GE金融與NBC的收入就占到GE收入的半數。所以在我看來,韋爾奇真正偉大的地方在于:第一,他能在20年前就看到了這一點,他的第一或第二理論事實上是建立在三個戰略業務領域之上:服務、高科技、核心企業(這三個圈由韋爾奇1982年初畫定)。1980年,核心企業的贏利占總利潤的40%,1984年就下降到34%,而這同時,服務從21%上升到24%,高科技從25%上升到31%。第二,他能夠通過并購與出售,通過集中于優勢業務,通過六西格碼管理,通過文化與管理變革,將GE從一個以產品生產為主的公司,轉變為以提供服務為主的公司。
如果對比一下韋爾奇所做的與80年代或90年代管理主流思想演化的話,韋爾奇無非就是這種主流思想變化的一個代表而已。在這里你可以冷靜地看到,韋爾奇與GE的獲勝,仍是兩種商業邏輯的勝利:GE作為一個企業追求客戶價值的勝利與韋爾奇作為一個CEO追求競爭優勢的勝利。至于他的那些“寫紙條”,“上課”,選接班人,或張揚而強硬的個性等等,無非是美國文化那種追求新奇、喜歡制造“魅力榜樣”的一個體現而已,與GE成功的商業邏輯并沒有什么必然聯系,有時甚至是一種相反的效果。如果你愿意對比的話,現在韋爾奇所享受的一切,在當年蘋果計算機的兩位傳奇創始人身上早就預演過。在任何時候,美國文化都需要創造一個美國式的英雄,來滿足他們在現實中的自信和對未來的安全感和控制欲,僅此而已。
中國企業家的“韋爾奇情節”:技術官僚型企業家的最后幻想
中國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這要看你怎么定義,但現在那些在報紙電視中具有“韋爾奇情節”的老總中,很少有真正從純市場中走出來的。
在我看來,這些老總們的成長歷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兩種力量交織作用的結果,一種是市場化的力量,一種是政府的力量。目前在中國商業舞臺輝煌的企業家,不管是廣為榜樣的海爾張瑞敏,還是若隱若現的聯想柳傳志,都既是經營市場的好手,又是經營政府關系的老手。在中國,至少到今天為止,那些只顧經營政府關系不懂經營的企業家肯定是長不大的侏儒,而那些只注重市場經營不懂經營政府資源的企業家,卻也只是曇花一現。
按張瑞敏的說法,經營企業要有“三只眼”:除了市場和企業之外,還要盯“宏觀環境”。柳傳志的名言是三句話“定戰略,建班子,帶隊伍”——在戰略中經理的成長主要靠“言傳身教”的“帶”。三只眼也好,三句話也好,這些名言都反映了中國目前這批企業家的一個特征——“技術官僚型”:首先他們有管理和經營的專業化才能,無論海爾還是聯想都是中國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公司,這使得他們與“官僚型”的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區分開來。其次他們是從官僚體系中出來,練就了深知中國國情的“第三只眼”,這使得他們與韋爾奇這樣只懂市場的專業型企業家區別開來。這點他們也是承認的,中海油的老總衛留成在中央電視臺的“對話”上就說:韋爾奇到中國肯定不行,這種體制他一天也受不了。
我聽說,聯想的柳傳志與GE金融(中國)老總程嘉樹曾經有一個爭論:柳傳志認為中國的問題出在管理機制上,如果有美國那樣的環境,很多人都能將企業辦好。而程嘉樹則認為,中國也有一些企業在同樣環境下,卻因為管理好而使企業成長得很好,相反,像美國的王安公司,在管理的程序與方法上出了問題,結果一瀉千里。據說當時柳傳志先是坐著,最后按捺不住站起來,“舞起雙手”爭論。
傳言是否可信是一回事,但我相信這樣的爭論在中外企業家間不在少數,因為這個爭論背后的基本點是成立的,這就是:爭論的中國企業家們已經自認為是中國經營管理的“頂級高手”,所以他們很自然地將進行不下去的原因歸于體制。而在國外企業家看來,像海爾、聯想這類企業的管理只不過是小兒科而已。聯想的三句話真經,海爾的若干管理理論,像“日清日高”,“斜坡球止”之類,在500強企業的管理水平的背景下,也只不過是業余選手在練馬步而已,哪里談得上理論?
所以,程嘉樹不太可能真正讀懂中國企業家內心對GE的敬佩,是因為GE出了個“”——不是有這樣的判斷,說韋爾奇的WorkOut群策群力不過就是“鞍鋼憲法”嗎?如果你有機會在某些企業的“干部會議”上,聽某老總在講如何學GE的話,我敢打賭,他一定是用“”或者“聯系群眾”的方式,在講如何減少官僚作風保持企業活力,如何改變員工態度加強聯系客戶,以及“別人能,我為什么不能”?
當一批從企業經營舞臺上消失的既得利益者去學GE或韋爾奇的時候,結果會是什么?更何況媒介對文化韋爾奇的興趣肯定高過商業韋爾奇。
戰略的本質:GE戰略成功的前提與中國公司戰略的基點
在我看來,GE和韋爾奇的勝利從純商業的角度講,是戰略的勝利,而且是西方主流戰略思想的勝利。這種戰略思想對西方的企業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而對中國的大部分企業來說,則幾乎沒有實質性的用處。
任何戰略無非是三個部分:戰略分析,戰略規劃與戰略實施。
首先說戰略分析:西方主流戰略思想在戰略分析部分,采用的是波特“五個力”理論來分析行業競爭環境,回答的是我們可以(might)做什么;用SWOT模式來分析企業內部競爭力與外部環境關系,回答的是我們能夠(can)做什么。
再來看戰略規劃部分,采用的是基于價值鏈的業務模型,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做什么(謀取競爭優勢)才能實現未來的目標?
最后的戰略實施部分,則是采用基于管理流程的實施模型,回答的是我們如何做才能保證目標的實現。具體說到GE就十分清楚。
1.GE的戰略分析
是用“五個力”(供應商,客戶,替代產品,新進入者,競爭程度)與SWOT去看GE的行業或業務選擇,這就是韋爾奇的三個圈:GE將定義自己只做高科技、服務與核心業務。
2.GE的戰略規劃
用基于價值鏈的業務模型去看GE的戰略規劃,GE的戰略是四大部分:第一是全球化戰略,這使得GE40%的收入來自于美國之外;第二是以服務為中心戰略,以并購和附加值服務推動GE的高速成長;第三是六個西格碼戰略,這一戰略按GE自己的說法是“使我們從內部轉向外部,成為一家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第四是電子商務,1999年,GE提出了它的電子商務戰略,2000年,GE從通過電子商務的交易額是70億美元,而運營成本節約了50%。
3.GE的戰略實施
從基于管理流程的實施模型去看GE的戰略實施,就會發現GE的無邊界、群策群力等文化變革只不過是在營造一種公司戰略實施的基礎,而真正的關鍵在于它的實施體系:比如說它的業績質詢體系——GE稱之為“C會議”,比如它的人力資源獎罰提升體系等等報刊上很少見到的東西。正是這些戰略實施體系保證了GE戰略的成功。
如果你醉心于GE這種戰略體系的話,那么別忘了GE所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個連續過程之上的。韋爾奇的戰略所針對的是:第一,在前CEOJones的既定戰略基礎上重塑GE戰略;第二,針對競爭環境謀取競爭優勢。而這一切還有一個基礎:即使在美國GE也是一個基礎管理非常優秀的公司。
中國的“總裁戰略”和“總裁管理”與GE的戰略沒有共同之處
這種連續的過程與基礎,中國絕大部分公司都沒有。中國企業的戰略是“總裁戰略”——總裁的話就是戰略,中國企業的管理是“總裁管理”——總裁的命令就是管理。在這種情況下,“五個力”和“SWOT”分析是沒有用的,同樣,GE的戰略對那些“總裁戰略”和“總裁管理”的中國企業來說,有什么意義?
因此,西方的主流戰略模型或者說GE的戰略案例對那些“總裁戰略”和“總裁管理”的企業基本無用,對那些放棄“總裁戰略”和“總裁管理”而正在建立新戰略的企業也基本無用。那么,什么是有用的戰略?
我認為中國應當有自己的理論家去探索一種新的戰略理論,這種理論針對的就是那些放棄“總裁戰略”和“總裁管理”而正在建立新戰略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存在的下述問題與西方企業是大不一樣的:
1.缺乏一套完整的戰略指導思想整合企業行為。
2.缺乏一個制度化的管理平臺來處理三大矛盾:一、決策層、管理層與操作層之間的授權矛盾;二、部門之間配合與協調的矛盾;三、目標與行動之間的矛盾。
3.缺乏對核心競爭力的統一認識,從而不能建立基于核心競爭力的持續增長戰略。
4.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人力資源考核與激勵體系,將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融為一體。
如果我們將存在上述問題的這類企業的發展思想與GE戰略思想對比的話,會發現在西方戰略體系中,戰略的核心問題是要回答現在“選擇什么或做什么”才能實現未來目標。而對上述企業來說,戰略的核心問題則是要回答“現在只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實現未來目標。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當無數企業無論民營還是國有,都無法擺脫“曇花一現”的繁榮時,我們有理由懷疑,問題不是出在戰場上,而是出在領兵作戰的企業家的頭腦里。中國是一個制度轉型的新興國家,這意味著我們企業家們面前的賺錢門路是如此之多:只要有錢,好像什么領域都可以做,因為你突然得到的某個特殊關系讓你一下就有了競爭優勢,或者你花些“關系投資”就可以一下擁有了某種特殊資源,然后你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后居然就能賺大錢。
這就是中國目前多元化的真相!也是若干企業不愿意認真“做戰略”的真正原因好在加入WTO讓大家懂得照過去的做法,未來終將是死路一條。面對這種轉型企業,中國的戰略理論家們要花更多的力氣放在告訴企業家“只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樣,他才能經得起特殊關系誘惑,才能懂得老老實實培育核心競爭力,在表面上暫時是吃了點小虧,但終將戰勝那些還靠關系或資源“占大便宜”的企業。
一家上市公司老總要做公司戰略,希望我給他一點意見,我寫了三個戰略要點,征得他的同意,我這里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1.業務增長機制可以逐漸淘汰或企業文化不認同建立在個人基礎上的成功模式。
2.上下認同不做一切與核心競爭力現在或未來無關的“賺錢”業務。
3.可以建立一套知識管理系統使新加入的員工能力超水平發揮。
當你真正懂得自己該做什么的時候,GE和韋爾奇的經驗可能根本不是什么學習的問題,而是像未來道路前方的一個路碑,讓你懂得離優秀的500強真的還很遠。而這時候無論你邁的是一大步還是一小步,我相信都是你自我超越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