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上市規范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02 09:53:00

導語:改制上市規范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制上市規范化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兩個階段;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特點;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小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跨國公司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對外直接投資的類型由貿易型轉為生產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由小變大、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由新建境外企業為主到大幅度增加收購境外現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領域在拓寬的同時,對資源、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比較突出、成長與發展的國內環境特殊、企業自身條件有特殊性、成長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更困難、發展的速度相對較快、制定適合自己的國際化戰略、加強國際化經營人才的培養、加快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具體請詳見。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跨國公司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加強該領域的研究,對于推動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資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一、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兩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985年至2000年為第一階段。1985年中國企業投資興辦的境外企業數為180家,中方投資額為18億美元,2000年底累計中國境外企業為6296家,中方投資為763億美元,遍布160個國家和地區。起初的對外直接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中餐館、承包工程、航空服務、工貿技貿,后涉及資源開發、工業生產、金融保險、咨詢服務等。這段時間的特點是:分布的地區廣,投資的行業多;與國外企業合資經營的多,獨資的少;非生產企業多(特別是貿易性企業),生產性企業少;海外子公司新建的多,收購當地的少(發達國家占50%以上,我國只占22%);小型的多,大型的少(中方投資在100萬美元以下的項目,占我國全部海外企業的90%以上)。其主要目的是:開拓國外市場;增加外匯收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資金、技術、管理)等。

2001年至2005年為第二階段。據商務部合作司境外投資企業處的統計,到2003年底,中國境外投資的企業為7470家,中方協議投資額為1143億美元。這個階段,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

第一、對外直接投資的類型由貿易型轉為生產型。由于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由國有外貿企業及工貿公司為主,轉向生產制造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迅猛發展,引起對外直接投資類型的變化,家用電器、輕紡、石化等生產性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成為主體。

第二、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由小變大。從1985年到200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年均為497億美元。據有關資料稱,我國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為344億美元2004年為36億美元。在第一階段的初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的一筆是1986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合作對澳大利亞亞特蘭煉鋁廠的12億美元的投資,占總投資額的10%。2005年5月1日,聯想集團公布正式完成對IBM全球PC業務的收購,投資總金額為175億美元,其中現金45億美元,股票8億美元,承擔IBM5億美元的凈債務。

第三、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由新建境外企業為主到大幅度增加收購境外現有企業。萬向集團2001年成功收購美國上市公司UAI,海爾集團2001年6月并購意大利邁尼蓋蒂公司下屬一家冰箱廠,2003年11月TCL宣布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的電視機和DVD生產部門等等。

第四、對外直接投資領域在拓寬的同時,對資源、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比較突出,中國企業對石油、電腦等企業的并購在國際上引起比較大的反響。

二、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特點

同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中國跨國公司的產生與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一)成長與發展的國內環境特殊。首先,中國跨國公司產生于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后發型跨國公司;其次,產生和成長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體制轉型時期,既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又受到了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再次,中國的國內市場大,導致中國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相對較低一些;還有,由于企業自身情況差異較大,中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創造出了多種模式,包括建立海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海外自主創牌投資模式、海外品牌并購投資模式、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海外資產并購模式、海外股權并購模式和海外研發投資模式等。

(二)企業自身條件有特殊性。第一,中國許多跨國企業開始走出去的時候,還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第二,中國企業是在幾乎沒有國際知名品牌的情況下開始走出去的,這點同其他國家跨國公司發展初期的情況有所不同;第三,中國跨國公司的成長并不是完全等到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很高以后才開始的,競爭力是走出去的基礎,但走出去也可以磨練提高競爭力;第四,到目前為止,走出去的主體主要是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

(三)成長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更困難。當前,外國跨國公司已經基本上控制了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源,已經形成了既定的生產與營銷網絡,形成了即定的利益格局,中國跨國公司的成長需要打破原有的格局,因此將會遭遇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甚至阻擋。這表明中國跨國公司成長所面對的挑戰比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成長時面對的要嚴峻。

(四)發展的速度相對較快。西方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一二百年,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才25年,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史大體也就這25年,客觀來講是比較快的。

三、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一)制定適合自己的國際化戰略

中國企業的發展很不平衡,與國外著名跨國公司相比差距很大,中國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制定和實施適合自己公司特點的國際化經營戰略,一般來講,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要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被動的學習,適應和謀生階段,這一階段的企業主要是迫于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壓力,引進國內的技術、資金、設備,接受跨國公司的訂單,直接或間接的出口,通過與國外公司的交流合作及競爭,企業既嘗到了“出口創匯”增加銷售和利潤的甜頭,也學到了一些國外公司先進的經驗,了解了國際市場信息和動態,增強了國際化經營的愿望。

第二步是積極走出去,主動出擊,參與國際競爭,這一階段的企業經過一定時期的學習、研究和適應階段,同時在第一步成長壯大的基礎上,通過對國際市場的了解和對自身比較優勢的認真研究,找到了直接走出去,利用全球的市場、資金、人才,直接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切入點和最佳途徑。

第三步是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跨國經營,在第二步取得成功并發展壯大的基礎上,企業綜合運用全球的市場資源、信息、技術和人才建立全球經營網絡,包括銷售、生產、制造、金融、研究、投資及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和系統,全面實現市場國際化,資源國際化,人才國際化,品牌國際化,研發國際劃,管理運營國際化。

(二)加強國際化經營人才的培養

企業的國際化,要求國際化的企業家人才。首先,人才培養市場化,有目的將人才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培養鍛煉,優秀的人才必須是駕馭國際國內市場的高手;其次,人才選拔市場化,面向社會在開放的人才市場環境下,公開招聘引進人才是企業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同時在企業內部人才的選拔上,也要按照公開、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建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第三,人才使用市場化,按市場經濟原則,建立必要的激勵約束機制是人盡其才的重要保障,既要事業留人,也要機制留人,使人才的貢獻與報酬緊密掛鉤,有獎有罰,優勝劣汰。

(三)加快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當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創新要注重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既要注重有形資產方面的創新,又要注重無形資產方面的創新,特別是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管理模式,激勵約束機制等無形方面的東西。創新目的和重點首先是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用良好的企業文化和機制吸引人,留住人、激勵人、約束人。

第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首先要通過企業不斷的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來實現。企業為適應市場的競爭需要不斷地自我否定,通過改革改制來實現內部結構和人員的優化組合,事實上,核心競爭力本身就是包括企業自身的制度創新能力。

第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要“因企而宜”,不能照抄照搬搞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不同的企業又有不同的實際情況,不能盲目跟風,照抄照搬,創新的方案既要理論上可行,又要有可操作性,同時要符合企業實際情況。

第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企業外部市場的變化和競爭對手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企業的創新就是無止境的,必須時時刻刻要有危機意識,不斷地自我更新和完善,以保持持久的競爭能力。

四、小結

加入WTO后,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企業的經營環境更加復雜,競爭更加激烈。盡管中國的企業與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相比普遍存在著較大差距,但從很多企業通過改制上市后,不僅解決了企業長期發展所需的融資渠道,更重要的是轉換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企業運作正在朝規范化方向發展,這些公司應承擔著與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直接競爭的重任。為了迎接入世挑戰,抓住機遇,中國本土企業應堅決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尋找跨國公司經營的最佳渠道和方式,最終發展成為立于世界經濟之林的中國跨國公司。

[參考文獻]

[1]段先勝、楊秋梅:《外國直接投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梁能:《跨國經營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林康,《跨國公司與跨國經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薛求知:《無國界經營》,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

[5]劉長庚:《企業跨國經營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6]鞠加亮:《我國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較分析》,《外國經濟與管理》1999年2月。

[7]陳建南:《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特點及其啟示》,《世界經濟研究》1999年2月。

[8]吳小鵬:《建立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國際貿易問題》2000年3月。

[9]李文遐:《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發展思路及政策選擇》,《對外經貿實務》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