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市場競爭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1 04:45:00

導語:弱勢群體市場競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弱勢群體市場競爭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就是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市場活動主體,具體是指農民、工人、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主;他們分散、孤立地求生存謀發展方式我們定義為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原生態;其新生態是指他們在不改變獨立性的前提下,按照各自的方式組合起來,以群體的方式求生存謀發展,具體是指農戶經濟聯合組織、工人作為勞動力參與條件的職工持股會、個體工商戶組合和中小企業集群。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原生態是這個群體在歷史進程中被“邊緣”化的內因;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是他們適應社會化生產發展要求、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的根據;機會均等、操作公開、分配公正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的價值訴求。

關鍵詞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學理分析價值訴求

一、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范疇對象

1978年開始的中國經濟改革是市場取向的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內在機制,有競爭就有勝負,就有輸贏。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是客觀存在。我們研究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的目的是爭取“雙贏”。

1、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范疇來源

中國市場化取向改革的20多年里,對于“三農”問題,中共中央發了7個“一號文件”;工人問題,這在馬克思主義體系中是個核心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人的弱勢地位仍然是各種政策的聚焦點;個體工商戶雖然還沒有提上理論研究的日程,但個體工商戶在活躍市場、解決就業、穩定社會中的作用,國家給予了高度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中小企業問題,政府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2002年6月29日“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這樣,對它們進行科學抽象和綜合研究,就存在一個客觀的現實基礎;把這個群體共同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共同的生產和交換活動,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抽象出來進行綜合研究,是理論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2、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具體對象

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就是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市場活動主體。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與社會保障意義上的弱勢群體不同。第一,前者具體是指農民、工人、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主,偏重于對象的機會缺失,后者具體是指老、弱、病、殘以及婦女和兒童,偏重于對象的生理特點或生活狀態;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勞動能力,一部分人還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創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機會,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會的救濟和關愛;第三,前者與后者有個轉化過程,當工人失業、農民流離失所、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主破產關門,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就降落為社會保障意義上的弱勢群體,所以研究前者目的是為了創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避免前者“降落為”后者的可能性,研究后者目的是為了完善社會分配救助辦法。這也是社會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的區別。

3、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研究意圖

第一,從基礎理論上說,研究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是為重建社會經濟學做準備。西斯蒙第181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新原理或論財富同人口的關系》是社會經濟學的奠基著作,可誕生之日起就不為社會主流觀點所認同。時間過去差不多200年了,社會經濟學仍然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入主流社會的研究視野。社會經濟學的尷尬地位除了歷史和社會的各種偏見之外,主要還是社會經濟學自身的缺陷。其一,西斯蒙第不應當把社會經濟學歸結為社會財富分配問題。西斯蒙第他始終如一地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主張“財富正是屬于人而且為人所享受的”,他為社會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前提和基礎。可是,他把勞動人民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和社會不公平待遇看成是社會再分配或社會福利問題,他居然說“從政府的事業來看,人們的物質福利是政治經濟學的對象”,這就為社會經濟學向福利經濟學方向發展埋下了伏筆。實際上也是這樣,從英國經濟學家與改良主義者霍布森開始,社會經濟學的要求就被淹沒在福利經濟學的內容里面了。其二,社會經濟學不應當總想改造經濟學。無論是西斯蒙第,還是霍布森,總是一個勁地對經濟學評頭品足,總在“糾錯”,總想“力挽狂瀾”,改造經濟學。如此一來,既不能正確評價經濟學的功過,也失去了自我。客觀地說,一門學科只能有一個中心,現代經濟學對國民財富增長極其辦法開展研究,這本身也沒有什么太大的過錯;從主觀上講,幾代人形成的固有觀念和知識框架結構,那能說改就改。所以,學科分離是勢在必然,社會經濟學應當有自己的確定的研究對象和適合自身對象特點的研究方法,再也不能“越位、錯位”,干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了。

到目前為止,社會經濟學內部已經形成了兩個流派,一個是古典傳統“福利導向”的社會經濟學,簡稱“福利學派”;一個是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等人在“經濟帝國”思想支配下創建的社會經濟學,簡稱“帝國學派”。我們研究方向的定位是“邊緣學派”。“邊緣學派”與“福利學派”的區別在于,作力點不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而是發現或設計新的社會運行機制,使我們所關注的社會群體有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公平機會;“邊緣學派”與“帝國學派”的區別在于,作力點不是分析解剖妨礙人們“清休”、影響人們安全的各種社會現象,而是要對形成物欲橫流、以強凌弱社會的運行機制進行全面反思。

第二,從社會實踐意義上說,研究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是為科學發展觀提供理論支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制度基礎。這種關聯關系,通過分析科學發展觀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背景,了解研究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的著力點,就能看出來。

科學發展觀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背景,一是允許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面臨的新情況。非均衡、非平衡發展是經濟運行的常態,允許部分人先富起來是這種經濟運行狀態在政策上的反映。可是,由于計劃經濟思維慣性,“允許”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漸演變為“讓”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就是吃“政策偏飯”。“政策偏飯”,再加上各種違規操作,經濟就向著兩極分化的畸形方向發展了,主要表現就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二是GDP增長翻番目標面臨的新問題。200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800美元以上,從總體上基本實現了小康目標。可是,從科學意義上說,人均GDP目標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實踐中的盲目蠻干、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整個經濟的發展方向偏離可持續發展目標卻越來越遠了,主要表現就是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三是發展理論面臨的新動態。當展理論研究出現了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新的動態。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多目標多方面的發展觀,取代了以物為中心的增長觀;發展從對進步的關注,擴大到對發展引起的問題和代價的重視;從單一的地域性發展模式到作為世界性現象的發展觀的轉變。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全面分析了中國社會發展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動態,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樣完整地提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第四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是對發展科學理論寶庫的新奉獻。

研究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的著力點通過比較才能說清楚。主流經濟學從新古典開始(19世紀前后),研究問題的著力點是《國民財富的增長和辦法的研究》,也就是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問題;福利經濟學著力點是研究國民收入再分配問題,也就是研究如何公平、合理地切割“蛋糕”;以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及其轉化機制為對象的社會經濟學,起著力點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更香、更甜,力求探索出一種社會經濟運行機制,歷史發展不再以犧牲窮人或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為成本。這種探索與“帕累托改進”相通,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相通。

如果占總人口80%以上的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地位得到改變,并能獲得平等發展機會,那么這個群體不但能組織生產自救,還會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生力軍,成為“中等收入者”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社會穩定的強大柱石。這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礎。

二、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歷史地位

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在近代文明史的發展進程中被徹底“邊緣”化了。

1、農民——現代文明征服、改造、剝奪的對象

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工業文明,農民被征服、改造、剝奪的狀況,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的“所謂原始積累”寫得就一清二楚,社會主義國家的農民是不是被征服、改造、剝奪的對象,國外不討論。我們中國自己,無論是改革開放前還是改革開放后,分析一下城市擴張機制以及反過來看城市對農民的態度就明白了。

城市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城市人口需要擴張,這些沒有問題。那么中國城市人口是怎么擴張的呢?中國城市以嚴格的戶籍制度為基礎,通過高考制度把農村的人才擴張到城市來了,通過義務征兵制度把農村的強勞動力擴張到城市來了,通過“民工潮”把農村的能人(民工買一套房子就可變為城市居民)擴張到城市來了,這就是中國城市人口的擴張機制。結果農村成為向城市輸送人才、能人、強勞動力的基地,老、弱、病、殘、婦女和兒童滯留農村。

城市怎么對待農民呢?計劃經濟時代的“剪刀差”不提了,就說現在。先看看我國最發達地區廣東省的農民工:廣東省總工會2005年初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珠三角76.3%的進城務工人員月工資水平處于1000元以下,1001-1500元占17.5%,501-1000元占63.2%,500元以下占13.2%。而他們的生活成本卻達到每月500元左右。調查還表明,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工資12年來只提高了68元,13.2%的進城務工人員入不敷出,63.2%的人沒能攢下多少錢。客觀地說,這種征服、改造、剝奪的方式還比較“規范”、比較溫柔,看看全國各地的“政績”工程,干活的眾多農民不但得不到回報,反而倒貼,據《2004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說,截至2004年底,全國建筑領域歷年拖欠的農民工工資是332億元。至于政府倒賣農民土地,從2000年到現在,單就這一項就賺9300億人民幣。這種政策,用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林凌的話來說,“實質是用低廉的價格對當地老百姓生存和社會保障條件的剝奪”。

農民成為現代文明征服、改造、剝奪的對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需要研究和討論的問題是形成這種社會關系的各種原因,以及建立新型社會關系的內在機理和外部條件。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面對的基本問題。

2、工人——社會“勞資矛盾”中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在矛盾雙方中處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工人在社會“勞資矛盾”中是否處于被支配的不利地位,資本主義制度下,亞當.斯密有過明確而又十分深刻的分析,現在情況是否有所變化,因不是我們的重點討論內容,暫不置評。中國人口眾多,經濟不發達,勞動力市場將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是買方市場。因此,從總的方面看,中國工人在社會“勞資矛盾”中處于被支配的不利地位,也將維持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但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又處于經濟轉軌時期,所以涉及到某地某時具體企業的“勞資矛盾”,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海爾類型企業內部工人的地位。海爾原來是集體所有制企業,不存在“勞資矛盾”;后來海爾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勞資矛盾”出現了,隨之海爾內部成立了“職工持股會”;據目前獲得的資料,在整個海爾集團內部,“職工持股會”處于矛盾雙方的支配地位。與海爾相似的企業還有浙江的橫店集團,橫店集團叫社團所有制,進入橫店集團的社會成員都享有所有者的權利,橫店集團總裁對社團所有者負責。另外一種情況是中小國有企業改制后的股份制企業,比較規范的操作辦法是這樣,企業總產中,政府初始投資部分為物權,擴張部分為產權,產權是物權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歷年的沉淀,所以國有企業凈資產在與社保部門處理好退休和將要退休職工的問題之后,就由國資部門與企業職工按照一定比例分割,國有部分再由企業職工出資買斷。

第二,江蘇華西村模式內部工人的地位。江蘇華西村模式在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具有普遍性。華西村模式原本是集體性質的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招收了大批的外來工人,外來工人除了工資之外,沒有其他權利,所以這樣的經濟組織內部的“勞資矛盾”實質是一部分勞動者與另外一部分勞動者的矛盾,外來工人處于矛盾雙方中的被支配地位。

第三,典型的私有制企業內部工人的地位。不管是大型私有制企業,還是中小型私有制企業;無論是自我生長發育起來的私有制企業,還是非“國有化”過程中改制后的私有制企業,通稱典型的私有制企業。私有制企業內部工人在“勞資矛盾”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第四,典型的國家所有制企業內部工人的地位。典型的國家所有制企業諸如電力企業、石化企業,也就是完全由政府投資興辦的企業。判斷典型的國家所有制企業內部工人的地位,就如同判斷典型的私有制企業內部工人的地位一樣地簡單,因為典型的國家所有制企業內部工人沒有所有者所擁有的管理者任命權、重大問題決策權、利益分享權三項基本權利,所以說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但是,判斷典型的國家所有制企業內部工人的地位,一方面受意識形態的束縛,社會還莫名其妙地把國家所有制與社會主義所倡導的公有制等同起來,意識形態代替了理性分析;另外一方面是國家前幾年通過“抓大放小”政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使問題更加復雜化了。

3、個體工商戶——一個被社會遺忘的角落

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資料介紹,我國個體工商戶1999年是3160萬戶,從業人員是6240萬人;2004年是2351萬戶,從業人員是4587萬人。無論是6千多萬人,還是4千多萬人,在國際上已經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了,卻沒有受到社會的應有重視,至少在學術理論界是如此。

說個體工商戶是一個被社會遺忘的角落,無意用文學語言進行夸張描述。我們通過學術檢索,研究個體工商戶的學術專著只見到時憲民先生的《體制的突破──北京市西城區個體工商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另外就是一些零星的調查個體工商戶的實證分析了。

4、中小企業主——風雨飄搖中的小資產階級

中小企業主是經典意義上的小資產階級。《共產黨宣言》把社會的階級構成區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其余叫“中間等級”,風雨飄搖無疑是指中小企業主在革命風暴中的不確定地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雖然對“中間等級”分得更細,描寫得也更加生動具體,總的來講還是對他們在革命風暴中不確定地位的刻畫。現在搞建設了,由于歷史、社會和自身等各種綜合因素的作用,用風雨飄搖來描述目前中小企業主的生存狀態仍然是切合實際的。

前面的分析文章多次提到,在資產階級領導的工業革命時代里,就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而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生產力的內涵;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資產階級征服農民、改造農民是那個時代的生產關系;就國家與國家的關系而言,帝國主義征服、改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是基本的國際關系。所以,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等成為資產階級領導的工業文明時代的基本理念。征服和改造的價值觀主導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崇拜大、羨慕大、追求大,成為時尚。就是現在,人們還是認為,集中化是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跨國公司或“航空母艦”才是實力的象征,他們把社會化生產與大生產畫上了等號,所以把企業“做大做強”幾乎成了各級地方政府的施政綱領,“又小又弱”的中小企業除了考慮充分就業時想到它之外,平時不會進入人們視野之內的。可以想見,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小企業主心中無數、六神無主就很自然了。另外一方面就是自身生產方式存在的問題。有人說,市場經濟是能力經濟,是實力經濟,這話有道理。中小企業主和農民、工人、個體工商戶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之所以被“邊緣”化,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他們分散、孤立地生存和發展方式,不適應社會化生產的發展要求,所以經受不住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的沖擊和洗禮。

三、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

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指工人、農民、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主,原生態是指他們分散、孤立地求生存謀發展方式;其新生態是指他們在不改變獨立性的前提下,按照各自的方式組合起來,以群體的方式求生存謀發展,具體是指農戶經濟聯合組織、工人作為勞動力參與條件的職工持股會、個體工商戶組合和中小企業集群。

(一)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的研究現狀

1、農戶經濟聯合組織的研究現狀

中國是研究農戶經濟聯合組織的大本營。農戶經濟聯合組織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中國農民發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面對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而又創造的一種新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誕生之日起就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與巨大活力。

2、工人作為勞動力參與條件的職工持股會的研究現狀

工人作為勞動力參與條件的職工持股會,實踐中有,比如海爾職工持股會就是這樣的組織,理論上的研究基本還是空白,因為學者們只知道美國企業中職工以個人掏錢為條件的職工持股會,所以就把海爾職工持股會的基金叫做流失的國有資產。

從理論上說,企業的職工持股會可以劃分為以“物”為本的職工持股會和以“人”為本的職工持股會兩種模式。美國企業那種職工持股會,因為職工的股東身份是自己掏錢買的,而不是以他的工資收入作為股東身份的認定依據,所以這種職工持股會就是以“物”為本的職工持股會。按照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觀點,職工的工資既是勞動力維持自身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本錢,也是職工對所在企業投資的本錢;任何企業,只要招人,那個人的工資就是他投資的本錢,他就是企業的合作伙伴,就是企業的股東;這種職工持股會就是以“人”為本的職工持股會。

3、個體工商戶組合的研究現狀

什么是個體工商戶組合?成都市荷花池市場是典型的個體工商戶組合。成都市荷花池市場,是成都市市場開發服務中心所屬的大型商品綜合批發市場,于1986年建成并營業。經多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占地0.6平方公里,4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營業面積的規模,擁有服裝、紡織品、針織品、鞋類、小百貨、玩具等十二大類商品的專業市場,有近3萬個注冊經營的個體工商戶,年成交額55億元,成為我國西部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多、運作規范的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是全國十大貿易市場之一。個體工商戶組合研究還是一個未開墾的處女地。

4、中小企業集群的研究現狀

中小企業集群理論研究只有10多年的歷史。“集群”一詞最初見于波特著作《國家競爭優勢》1990年英文版。中國中小企業集群理論研究的代表作有仇保興的《小企業集群研究》(1999)、王緝慈的《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2001)和陳雪梅等人的《中小企業集群的理論與實踐》(2003)。

(二)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的學理基礎

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原生態與新生態的關系,就是要素與復合體的關系。系統科學創始人貝塔朗菲認為,“組合性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來解釋”,“復合體特征與其要素相比似乎是‘新加的’或‘突現的’”。

1、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可以獲得集聚經濟效益。馬歇爾在1890年的《經濟學原理》中認為,集聚經濟可以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就是一種集聚經濟,可以給他們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

2、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可以降低交易費用。科斯1937年的《論企業的性質》一文闡明,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小數目條件、機會主義等導致市場活動主體交易費用增加,節約交易費用就成為企業組建的推動力和催化劑。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能起到“企業”一樣的作用,降低交易費用。

3、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有利于技術創新。熊彼特在1934年所著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社會創新的思想,他在書中特別強調,創新的前提是適宜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就創新的前提和氛圍而言,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的優越性是任何大公司所無法比擬的,美國、歐洲發達國家70%的技術創新成果來自中小企業就是證明。

4、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有利于社會穩定。市場經濟的內在機制是競爭,競爭使社會充滿活力,但又使社會不穩定。現代企業制度即股份公司制度可以緩解市場經濟內穩定性差的弊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原生態,出生快,死亡也快,無法起到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有自己的活動基地,有自己的品牌和廣闊市場,穩定性一點也不比現代企業制度遜色。

(三)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的社會意義

1、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是這個群體融入社會的最有效方式。黑格爾說“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借以表現出來的形式”即歷史發展往往是以犧牲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為成本。這種“罪惡”歷史的存在固然有社會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分散、孤立地求生存謀發展方式則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在歷史的進程中被“邊緣”化的內因。

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既是改革開放的新生事物,又代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不但會逐漸廢除不利于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制度、習慣和觀念,而其新生態又使他們不斷適應社會化生產發展要求,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因此,社會必將恢復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原本就是社會脊梁、社會中堅的崇高地位。

2、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為“彼此適應、相互提高”新型社會關系的形成開了先河。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具備企業集團的社會功能,但形成機理不一樣。企業集團以資本為紐帶,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以頻繁交往、信息不對稱偏差極小為紐帶。所以,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成員之間,其新生態組合體之間,肯定有矛盾,肯定存在競爭,但是,由于實力的原因,使得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成員之間和組合體之間不可能有“征服、改造”別人的優越感和野心,相反,“彼此適應、相互提高”才是他們力量的源泉。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為“彼此適應、相互提高”新型社會關系的形成開了先河,不是因為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成員們是什么先知先覺,而是命運使然。公務員之家

3、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為經濟周期微波化趨勢開辟了新的渠道。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是市場不確定性和勞動者隊伍貧困化趨勢雙重作用的結果。市場不確定性的直接結果是產銷不對路,勞動者隊伍貧困化趨勢的市場反映是需求不足,矛盾尖銳化時便是經濟危機的爆發。

經濟周期有可能由過去的大起大落走向微波化,決定的因素是市場不確定性和需求不足的緩解。現代信息社會一個汽車高速公路和一個信息高速公路再加一個通訊技術的個性化特征,市場不確定性問題基本得到緩解,需求不足矛盾突出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緩解需求不足矛盾的辦法,但是,社會保障制度終究屬于社會財富再分配范疇,資金來源一是財政撥款,二是勞動者自己即期消費的轉化,三是富人的捐贈,資金來源有限,所以社會保障制度緩解需求不足矛盾的作用就十分地有限了。

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新生態適應社會化生產的發展要求,能遏止勞動者隊伍貧困化趨勢,不但可以避免財富集中于少數人的社會弊端,而且需求不足頑癥就有了根治的可能,經濟周期微波化趨勢就由理想變成了現實。

四、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價值訴求

我們研究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只在強調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是要強化某種意識形態。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對富人只是羨慕并渴望富,而不妒忌和仇富,這當然是指正當、合法經營致富;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對公權有期盼,但不存在奢望,因為他們有自立于社會的能力,不需要特殊照顧;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的充分理解,而不需要憐憫恩賜,因為他們的動機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更香、更甜,不再含有骯臟的血腥味,而不是覬覦多切割一塊“蛋糕”。

(一)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主張機會均等,反對政策歧視

目前社會環境對每個市場活動主體是否機會均等,是否存在政策歧視?以我們這次社會調查的事實為例。四川樂山市五通橋一家加工湯圓粉子的中小企業,面臨一個困境:收購農民的糯谷一次性地積壓資金幾十萬元,怎么辦?對農民,不能打白條,有合同;向發展銀行貸款,銀行不借;企業信譽不好?在同一行業中,該企業是農業部在全國認可的兩家“綠色食品”之一。這里明顯地存在著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因為過去國有企業收購糧食時發展銀行就提供低息貸款。

再看企業內部的分配制度。我們調查的每一個企業,內部分配制度都拉開距離了,他們都很重視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他們依據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知識就同物力資本一樣,有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智力是一種投資。所以在國有中小企業的改制過程中,當國有資產從中小企業退出之后,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自然就成了企業的老板。我們排除“官商勾結”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之外,應當承認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問題在于,在企業中下苦力的所謂“藍領”的地位應該怎么確定?

千百年來,“苦力”沒有權利、沒有機會參與社會收益的分配,這種制度一直延續至今。我們即便是按照西方的人力資本理論解釋,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知識需要學習、需要積累、需要投入,所以是資本,那么“苦力”的能力就不需要學習、不需要積累、不需要投入,就不是資本?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是“大資本”,沒有問題,“苦力”是“小資本”的身份社會總該承認吧?!

規模歧視、所有制歧視、苦力歧視交織在一起的“三重歧視”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地位不斷惡化的要害所在。

(二)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主張操作公開,反對幕后交易

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公開透明是現代社會文明的標志。經濟運行機制的幕后交易,不僅僅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受到深深的傷害,而是把整個社會推到了危險的邊緣,反對幕后交易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呼聲。問題的關鍵在于,幾億農民所在的農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所謂“天高皇帝遠”,社會經濟運行機制既無法公開、透明,也無法監督是否真正公開、透明。“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藍圖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成都市蒲江“土地整理”經驗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十分寶貴的范例。

所謂“土地整理”就是在農民自愿、政府支助的前提下,為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由公司在科學規劃和符合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對該區域內的人居、土地、道路設施進行重新組合和提升的活動過程。該項目共規劃并建設成了“柳溪小區”、“彭河小區”和“李營小區”三個現代化的農民集中居住區。蒲江“土地整理”通過市場化運作,吸引民間資金,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民收入,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讓農村人口也能公平地享受物質、文化、精神成果,這為城鄉一體化探索出一個新路子,也為今后進一步科學地推進土地整理項目積累了經驗。其更深層的意義還在于,通過‘土地整理’,不但使農民感受到什么是規模經營,什么是集約生產,而且為他們組織起來實現各種聯合,提供了溝通的平臺和契機,也為在農村實現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公開、透明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主張分配公正,反對無償剝奪

隨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人們開始認真反思過去那種財富增加靠犧牲子孫的利益(非可持續發展)、靠犧牲社會的利益(負外部性)、靠犧牲勞工的利益(血汗工資制)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特別是當共和國的總理親自出面幫助民工討工資的事情出現后,喚醒了理論家們的社會良知,站出來為中國勞動者不公正待遇打抱不平。可是,社會既得利益集團及其代言人又站出來抽象地談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要求學界謹防在“鼓吹增加工資”的同時喚起平均主義的訴求。

抽象地討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一個永遠也說不清的話題,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平均主義一般是指處理勞動者之間勞動報酬的一種分配辦法,而勞動者和老板之間從來就沒有過什么平均主義,當然也就不會有公正過了頭的問題,這是一。其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平均主義”是指西歐各國曾經推行過的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制度,面對的是社會保障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即老、弱、病、殘、婦女和兒童,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剛剛起步,擔心公平過了頭,完全是無的放失。其三,社會資源配置的“平均主義”否定對象是特權理念和特權制度,以及各種不合理攤派,面對的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即農民、工人、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主,這種要求是科學發展觀提出后人們才明確意識到的,試問,誰才反對這種“平均主義”?其實,效率與公平是可以同時兼顧的正相關關系,而不是此消彼長的相生相克關系。

機會均等,操作公開,分配公正,這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的價值訴求,毫無疑問,它也是現代社會健康、有序運行的保證,同時還是現代社會健康、有序運行的尺度。

主要參考資料

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M],何欽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

馬克.A.盧茲:《經濟學的人本化溯源與發展》[M],孟憲昌主譯,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經濟學與社會學》[M],安佳譯,商務印書館,2003你年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