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生態環保型網箱養魚技術研討
時間:2022-05-12 10:14:00
導語:小議生態環保型網箱養魚技術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十多年來,我國一些網箱養殖水域出現了水體富營養化問題,阻礙了網箱養魚的健康發展。但網箱養魚出現的水環境污染問題,絕非網箱養魚自身固有屬性的必然反映,而是網箱養魚技術偏離了生態學基本原理的結果。如果因水制宜地應用生態學基本原理和現代水產科技成果,實施具有生態環保功能的網箱養魚技術,使網箱養魚成為優化水域生態系統、提高水域生物生產力和改善水環境的措施,必將促進網箱養魚持續發展。
1網箱養魚對水域生態系統影響的兩面性
網箱養魚對養殖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是直接排入養殖水域中的魚類糞便和飼料殘渣(以下統稱“網箱排出物”)。其成份除有魚飼料含有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各種營養物質外,還有魚體排出的尿素等代謝產物,而對水環境起重要影響作用的控制性因素則是其中的氮、磷營養元素。
網箱排出物對養殖水域生態系統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即可以是有利的正面影響,也可以是有害的負面影響。其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分水嶺”,是在一定時空條件下進入養殖水域生態系統的氮、磷量與該生態系統最大允許容納量的關系。如進入的氮、磷量小于系統的最大允許容納量,即產生正面影響。相反,若大于系統的最大允許容納量,即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凈力,則產生負面影響。
1.1正面影響
含適量氮、磷的網箱排出物以碎屑形態進入網箱養殖水域后,一部分被魚類等水生動物直接食用,另一部分則成為細菌的營養源,促進了細菌的繁殖。細菌在分解利用有機碎屑時富集于碎屑表面而形成“菌凝體”,又成為魚類等水生動物的高級營養物而被食用。可見含有氮、磷的網箱排出物進入養殖水域后,有相當量的氮、磷轉化成了魚類等水生動物的身體物質而進入食物鏈軌道,從而提高了生態系統內魚類等水生動物的生產力。
那些未被水生動物食用的剩余的網箱排出物,最終會被氧化分解為氮、磷以及CO2等無機營養元素而被水生植物,主要是浮游藻類植物吸收利用,促進著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長,豐富了植食性魚類等水生動物的餌料基礎,提高了水體的產魚潛力。特別重要的是,浮游植物吸收CO2進行光合作用,不但把日光能轉化為有機能而貯集于植物體,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原初生產,而且還放出O2,提高了水體DO濃度,改善了水環境。
上述情況表明:網箱養魚對養殖水域生態系統產生正面影響的結果,是系統內物質能量的增加,生物生產力的提高,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促進了養殖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和環境的協同進步。
1.2負面影響
負面影響的癥結所在,是網箱養魚輸入到養殖水域生態系統中的氮、磷超過了該生態系統的最大允許容納量而產生的水體富營養化。其主要表現:(1)水質惡化——TN、TP、BOD嚴重超標;上層水的DO量晝夜差值大,底層水的DO量極低,甚至為負值。(2)藍藻類浮游植物過量繁殖而形成巨大的生物量。一旦氣候變化常引起藍藻大量死亡腐敗,急劇消耗水中DO,可造成魚類等水生動物批量窒息死亡。(3)在缺氧條件下厭氧細菌分解網箱排出物產生的甲烷、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對水生生物和水環境的危害很大。
生態環保型網箱養魚的技術路線,是通過一系列技術措施,調控網箱排出物的數量及其氮、磷含量水平,確保網箱排出物帶入養殖水域生態系統的氮、磷總量在該生態系統允許容納量范圍之內的合理水平上,以充分發揮網箱養魚對水域生態系統的正面影響。其要點如下:
2.1以跟蹤監測環境變動的“試錯法”實現合理的網箱養魚規模
合理的網箱養魚規模,是保證網箱養魚對養殖水域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正面影響的前提條件。合理網箱養魚的規模應根據養殖水域生態系統的具體條件而定,沒有現存的統一模式。在缺乏養殖水域氮、磷允許輸入量參數的情況下,可用跟蹤監測網箱養殖水域生態環境變動的“試錯法”,在網箱養魚實踐中,逐步實現網箱養魚規模的相對合理水平。
為避免水環境污染風險,在實施“試錯法”的初始階段,應以一個明顯偏低的養魚規模進行試生產,用跟蹤監測養殖水域水質和水生生物(主要是浮游藻類)的實測數據,根據國家《漁業水質標準》和《湖泊(水庫)富營養化評價方法及分級技術規定》等文件進行綜合評價,逐步調高,直至達到并保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上。
2.2改革傳統養魚網箱結構,創立生態網箱養魚模式
改傳統網箱的單養模式為同箱分區的混養模式。即將網箱分隔為上下兩層,上層為主養區,只養一種主養魚,下層為次養區,配養3-4種不同食性的魚類,促使各種養殖魚類在同一網箱中各自完成生產功能的同時,也充分發揮相互之間生態互補互利作用。
整個網箱系統是網目為4cm左右的敞口生態型成魚網箱。該箱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箱是主養區,呈長方體,主養一種名優高檔魚,可選用投喂低磷高效的優質顆粒飼料。主養魚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網箱養魚的經濟目標,并為下層箱的魚類提供“特殊飼料”。下層箱呈“╝”形,為配養區,底網網目可選為0.2cm左右,下層網箱的墻網有三面與上層網箱共用,放養濾食性的鰱、鳙、雜食性的鯽和刮食性的細鱗斜頜鲴,不投喂飼料,其食物主要靠上層主養箱漏下來的魚類糞便和飼料殘渣,同時也食由箱外水體中進入箱內的餌料生物和有機碎屑。其中鲴魚可刮食網片上著生的“青苔泥”(主要是絲狀藻類),鰱、鳙濾食懸浮于水層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而鯽則主食沉降到箱底的有機物。它們各自攝食功能的發揮,就較充分地回收再利用了上層箱排出的有機廢物,這不但提高了飼料的利用率,起到了變廢為寶的作用,而且還清潔了網箱內的水環境,對主養魚的健康生長也十分有利。
主養區高檔魚種的放養量應根據網箱內外水體交換情況、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特點以及魚品出箱時間和產量與規格等具體計劃而定。進箱魚種的體高應大于網箱網目單腳的2倍(H>2a),使魚不致逃出箱外。為平衡各養殖魚類之間的生態互補關系,主養魚與配養魚的放養比例可暫定為8:2。配養魚鰱、鳙、鯉、鲴之間則暫定為5:2:2:1,并在生產實踐中,根據各種魚的群體生長情況及時予以調整。
2.3實施網箱養魚與大水面放流鰱,鳙魚相配套的生態漁業措施
在養殖水域大水面放養濾食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的鰱、鳙魚既可抑制浮游生物的過量增長,又可清除有機碎屑,對保護水環境提高大水面產魚力都具有重要意義。鰱、鳙的食物鏈短,放養鰱鳙魚可有效提高水域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利用率。
2.4高附著密度生物堆技術在生態網箱中應用
網箱養魚過程中產生氨、氮,對養殖水域生態系統影響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排入養殖水域中的魚類糞便,其成份除有飼料含有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各種營養物質外,還有魚體排出的尿糞等代謝產物,而對水環境起重要影響作用的控制性因素則是其中的氨、氮(NH4+)。生物堆是硝化干菌的載體,而硝化干菌專用于處理轉化魚糞尿中的氨氮(NH4+)、可溶蛋白,使其轉化為無毒的硝酸鹽。在養魚網箱中應用具有高附著密度、高生物活性的硝化干菌,制成的生物堆,安放于下層網箱的中下部。用生物堆吸收氨氮降低進入養殖水域的氨氮濃度,提高養魚容納量,使其養殖水域生態系統最終建立具自凈能力,達到水域生態相對穩定的,可人工控制的動態平衡。
2.5實行網箱養殖點的輪休制
在廣闊的網箱養殖水域中,優選3—4個水文、水質條件良好,適于開展網箱養殖的養魚點,按年輪流養魚,輪流休閑。實行輪休制的優點,是可有效防避因沉降有機物連年積存水底而導致養殖水域的局部污染,給網箱養魚造成危害。這對水交換較差的湖泊、水庫網箱養魚尤為重要。
2.6使用主養魚專用的低磷高效配合飼料
網箱養魚對水環境影響的源頭是飼料。提高飼料營養物的利用率,降低溶失率和殘留率,不論在經濟或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均是十分重要的問題。近年來我國魚飼料專家研究推出的低磷高效環保型魚用顆粒飼料,有效降低對水體的磷排放,可擇優予以使用。
不同魚類對飼料營養的需求不同,所選用的環保型飼料必須是主養魚類的專用飼料,不能隨意選擇其它魚飼料作為主養魚飼料的替代品。投喂飼料必須堅持定時定量的原則,日投飼量應根據水溫、魚體大小、天氣、以及魚群的搶食情況而定,切實避免飼料散失浪費。
2.7認真實行以防為主的魚病防治方針
優選或培育具有健康體質的入箱魚種,強化網箱養殖魚類自身的抗病力;搞好養殖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截斷病源入侵途徑;及早發現病魚及時進行治療。如疑似傳染性魚病應立即隔離治療。防治魚病的藥物應是經國家批準的,高效無殘留毒的藥物,嚴防魚體和養殖水域被藥物污染。
2.8強化科學管理
建立健全各項技術管理的規章制度。其中主要的是,網箱養殖水域的跟蹤監測及綜合評價制度;飼料質量監測和投飼技術管理等。
參考文獻
1周繼倫:生態學與環境污染。生態學講座教材。科學普及出版社,1984
2陳宜瑜、曹文宣:洪湖水體生物生產力開發及環境優化對策,洪湖水體生物生產力綜合開發及湖泊生態環境研究。海洋出版社,1991
3謝大敬、吳遠坤:試論三峽水庫養魚與保護環境的互利關系及合理養殖技術路線的探討(摘要)。重慶農墾2004,總第005期
- 上一篇:小議草魚病種的綜合防治
- 下一篇:電子監察系統管理情況考察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