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與啟發
時間:2022-05-16 03:23:00
導語:小議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與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日益臨近,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針對這個矛盾和問題,眾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路。然而要真正實現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則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仍需要方方面面的不邂努力,不能輕言某個地區已經實現或完成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本文從“茶都”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做法與取得的成效中得到啟示,對如何實現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做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成效;啟示;
福建省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是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烏龍茶之鄉”。改革開放以來,安溪縣各級政府立足得見獨厚的資源優勢,圍繞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目標,制定了茶業產業化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極富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道路。為此,福建師范大學經濟法律學院99級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李建建和何榮天兩位老師的帶領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縣進行了實地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同學們聽取了安溪縣茶果局局長蔡健明,祥華、長坑、大坪、西坪等鄉鎮政府有關部門領導的報告和情況介紹,走訪了12位當地茶農、茶商,5家當地較有規模的茶葉生產企業,召開數次小型座談會,較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做法與成效,掌握了安溪茶業發展狀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對這次調查情況和我們的思考做的初步總結。
一、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做法和經驗
安溪縣地處閩中戴云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多數為粉砂性的紅壤、黃壤,土層深厚酸性強,屬于亞熱性氣候帶,太陽輻射強,熱量充足。山高霧多,泉甘土赤,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條件加之悠久的種茶歷史,精湛的制茶工藝,優良的茶葉品種,孕育了茶業王國的“天之驕子“,使安溪成為“中國烏龍茶之鄉”。
改革開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指導下,安溪縣委縣政府貫徹中央、省、市農村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大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強對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宏觀調控,努力實現茶業產業化經營,主要做法與經驗有4個方面:
1.以市場為導向采用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
農業產業化必須依托一定的載體——生產經營組織形式。適宜的組織形式是農業產業化順利發展的基本保證。安溪縣逐步打破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組織形式:
①科技型企業十基地十農戶型:大坪綠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產、加工、銷售高山綠色食品富硒烏龍茶為一體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與所在地安溪大坪鄉政府協作,與當地茶農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萬畝綠色食品茶園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國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個原料生產基地。
②同業工會十農戶型:同業工會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聯合農戶建設10萬畝成片的鐵觀音基地和6萬畝烏龍茶“綠色食品”基地,并指導茶農統一管理茶園,舉辦各種形式的茶葉促銷宣傳活動。
③收購站十農戶型。安溪縣和各鄉鎮都設有茶葉收購站或農貿市場,每逢“墟日“或茶季,茶農都會將毛茶運往收購站,直接與茶商進行買賣交易。隨著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90年西坪鎮已建成全省最大的烏龍茶交易市場——茶葉中心市場,長坑鄉正在積極建設長坑茶葉市場,中國烏龍茶都——安溪全國茶葉批發市場也已竣工。收購站十農戶型正在向專業市場十農戶型轉變。
2.圍繞茶業產業化,培育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所依托的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在其組織體內,必須建立起一個核心部門——龍頭企業,以發揮其對生產、流通的組織管理與利益協調作用。龍頭企業一頭聯系農戶、生產,一頭聯系市場,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能否發揮龍頭企業的組織協調功能,能否保證龍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是理順產業化組織體內經濟利益關系,推動農業產業化的深度和廣度發展的關鍵所在。安溪縣現有茶葉精制加工企業400多家,國有、集體、三資、個體等經濟成分并存,其中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上的已達50~60家。國有企業安溪茶廠在全縣設立22個茶葉收購站,年收購毛茶5000多噸,加工銷售帶動農戶2萬多戶。①眾多不同規模的茶廠有效地調動了茶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增效,茶農增收。
3.通過科技興茶,促進了茶葉產業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育成熟,產品的競爭最終取決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產品的科技含量,用先進的科技來培壯扶持主導產業,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安溪縣提出“科技興茶“的戰略口號,各鄉鎮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技培訓班。如西坪鎮邀請農科院和農學院以及縣茶果局有關專家、教授、農藝師授課45場次,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88期,參加聽課人數達到12350人次。安溪茶廠針對原有設備老化,不能適應新的生產要求的情況,投入大量資金,分期分批進行技術改造,引進高科技含量的設備、技術。如引進國內最先進的揀梗設備——電腦茶葉揀梗機來揀剔茶梗;斥資30多萬元建立茶葉農殘檢驗室和理化審評室;與廈門大學聯手開發“烏龍茶水分自控系統”等。縣政府與科研單位聯合建立三大基地:與國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合作的國家產學研工程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高山無公害優質茶園;與省市縣各級科研機構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高優茶業系統調控應用技術及良種示范基地;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產示范基地。
4.宏揚茶文化,健全市場流通服務體系。
占領市場是產業經營的命脈,農產品順暢及時地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并實現其價值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之一。安溪縣做足茶文章,宏揚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由茶葉行業工會協調,組織全縣茶葉企業到國內外大中城市舉辦“茶王賽”,茶藝表演和茶葉產品展銷會,開辦茶藝館,建立連鎖店,并以舉辦“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節首屆安溪鐵觀音”等活動形式來擴大品牌影響和市場。
二、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效與不足
安溪縣茶業產業化經營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安溪縣已連續三年被評為福建經濟“十佳”縣市。1999年,該縣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值、財政收入分別比1990年增長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遞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縣農業基礎得到加強,農村經濟全面發展,2000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6.6億元,比上年增長6.1%。③
從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來看,實施茶業產業化經營是鞏固與發展茶業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業比較利益,實現茶業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有效途徑。它實現了茶業生產市場化,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加快了全縣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躍上了新臺階。
1.解決了市場與農戶的銜接問題
農業產業化通過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可把分散的小農戶有效有機地組織到主導產業、基地建設的整體系統之中。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采取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使企業與農戶,生產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提高了農戶生產的專業化程度,而且使農民產前計劃有指導,產中服務有保障,產后銷售有渠道。通過一體化經營,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比較利益,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增強了抵災抗險的能力。
2.立足地方優勢,促進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形成地方特色產業
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全縣農業經濟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具體表現為:①立足本地優勢,形成了以茶業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經濟結構。安溪茶業發展規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國產茶縣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為全省三個外貿茶葉出口基地縣之一。現已有茶園25萬畝,年產量1.35萬噸,產值3億元,加工、銷售附加值6億元,從事與茶相關行業人員60萬左右,占全縣人口的60%,④②主導產業帶動型的產業化模式使農村經濟格局逐步形成區域性產業群體。安溪從特色產業茶業入手帶動了印刷業、交通運輸業、加工業、機械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的產業群、產業鏈。③拓寬了農業的原有結構。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得農業超出了初級生產范圍,拓展了其與非農產業的縱向和橫向聯系。橫向上,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不同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建立新型伙伴和聯盟關系,將商業與農業結合起來,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縱向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將農業與工業結合起來,可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農業效益。
3.建立了農產品銷售網絡,拓展了農產品市場
農業產業化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促進了農產品銷售的專業化,起到了農戶與市場的銜接作用,對于農產品市場的開拓有顯著功效。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使得其茶業銷售網絡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擴大。安溪茶葉主要內銷往本省的漳州、廈門、泉州地區,廣東的潮汕地區,以及臺灣、香港地區。外銷集中在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和東亞的日本,每年為國家創匯2000多萬美元。目前,正在進一步開拓美國、歐洲、南美、澳大利亞和非洲市場。
農業產業化是在農業專業化高度發展,農業實現高度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產生的。而當前我國農業專業化總體水平不高,市場體制和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各種經濟成份和社會組織形式的利益關系還不協調,真正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經經營形式還較為少見。安溪茶業是1985年茶葉經營體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發展起來的,產業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幾年時間,所以幾年來雖取得很好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諸如龍頭企業實力不夠強,名牌戰略實施不力等不少困難與問題。仍需當地政府、農戶、企業團結協作不斷努力。
三、安溪茶業產業化實踐的啟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各項政策、制度及環境的巨大變革,加上信息科學技術的普及,農業產業化的進程無疑會加快。安溪縣以其特色產業——茶業為主導產業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濟。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學們對于如何實現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考,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1.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
在當前我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通過合適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吸引分散的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流通等部門結合起來,形成農業產供銷、產加銷的一體化經營利益共同體。根據農業各產業特點,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因產業制宜,選擇恰當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可以采取相對松散型的聯結方式,如“公司十農戶”、“工廠十農戶”型,這種模式比較適應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在這種形式中,公司與農戶之間僅是一種簡單的契約性商品買賣關系。可采用緊密型聯結方式,這種方式往往帶有專業合作性質,通過利潤紐帶或產權紐帶(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業和農戶,把產供銷、農工貿聯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企業是生產經營的決策者、實施者,負責生產經營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并向農戶提供農用生產資料和負責產品的加工銷售,農戶則按企業的要求生產,成為產業化中的“原料車間”,參與企業的最后利潤分配。在發達地區,及有較大規模的龍頭企業的地方往往采用這種形式。這樣做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緊密型的聯結方式,由企業與農戶共同建立生產基地,企業負責提供種苗、技術、銷售等服務,農民負責基地的生產管理,雙方一般簽有協議成合同,企業按保護價收購,使農戶利潤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這種形式比較適合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水平,畜牧業、水產養殖業、部分經濟作物種植業都可采用此形式。
2.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十分重視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龍頭企業是關鍵環節。那些大(規模大、帶動面大)、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種所有制、多種形式),基礎雄厚、輻射面廣、勞動生產率高的農產品加工、銷售和科技開發等企業,往往能帶動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的綜合開發。龍頭企業的強弱和牽動能力大小,直接影響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與成效。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必須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業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農村金融體制,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服務的功能。要切實采取措施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為龍頭企業提供貸款,建立農業產業化貸款擔保基金,為龍頭企業的貸款提供擔保;可以利用證券市場融資功能,將現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規模,效益良好、具有發展前景的農業企業推向股票市場,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額資金,進行多種樣式的農業產業化開發。政府應當在稅收、土地使用、市場準入、財政貼息貸款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3.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當重視品牌戰略,積極擴大出口
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日益臨近,中國農產品將面臨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同時也面臨著一次難得的機遇。要把握好機遇,迎接挑戰,必須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十分重視品牌戰略的實施。當今世界商品消費已進入品牌消費階段,品牌是致勝之本。培育品牌,實施名牌戰略是農業產業化的迫切任務。實施名牌戰略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有特色、杜絕以次充好,樹立良好的質量形象,它既是保證產品質量,建立企業信譽的一種措施,又是拓展市場,推動企業發展的一種手段,也是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種辦法。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只有樹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強宣傳,擴大經營規模,才能成為左右國內市場和占領國際市場的巨頭。
4.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當重視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進步,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提高農產品品質,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結構的不斷升級換代,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生產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勞動生產力、擴大加工規模,帶動農業生產上規模、上檔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不斷改良農業產品品種,調整農產品結構,不斷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農業比較利益,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實現農業的科學技術進步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的開發工作,鼓勵上規模的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協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②加強現代農業良種開發推廣工作,與農科院所、農業院校建立協作關系,引進名優特水果、蔬菜和糧食品種,建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花卉栽培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推動農業技術進步。③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要通過農業技術人員的“有償承包”等形式,調動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使農業技術推廣落到實處。④加強農業適用技術開發推廣工作,適應市場細分化的需要,加強農產品新品種和加工業的適用技術開發推廣,著重發展市場潛力大、加工增值多的產品、運用技術,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專用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5.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重視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作用,同時,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也是政府職能轉化的過程。政府應當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制定完善相關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礎設施,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維持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以保證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場、大流通的高度,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組建起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捕捉復雜多變的市場信息,為分散的農民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服務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農業產業化的招商引資、產品展銷、技術引進等服務工作,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要正確處理政府行為與農戶(企業)自主經營的關系。農業產業化要真正面向市場,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要求安排生產,保持生產與市場的動態一致性,就必須避免政府代替農民(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避免政府干預過多,包攬過多。此外,規范政府行為,切實制止亂設卡、亂收費、亂罰款等“三亂”行為,真正減輕農民(企業)負擔,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要條件。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征、李建平、郭鐵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綱領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給“十五”的最大課題——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前線》2000.4。
3.譚靜:農業產業化研究進展綜述,《中國農業經濟》1996.10。
4.董雅珍:農業產業化經營與我國農業現代化,《江淮論壇》1996.6。
5.張開華:試論農業產業化的一般規律及政策導向,《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7.6。
6.王書芳:農業產業化:又一次經營制度的創新,《探索與爭鳴》1997.11。
7.陳昭峰: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制約因素研究,《調研世界》1998.2。
8.李剛、趙華安、李新香、閻方臺:加快培育高素質經營型農民的若干問題,《農業經濟問題》2000.7。
9.沈筱敏:我國傳統農業的分化與現代農業的成長,《農業經濟問題》2000.4。
10.劉建華:立足閩東情發展農業產業化,《福建經濟》2000.8。
11.鄧大才:淺論農業政策的非農偏好及矯正思路,《福建論壇(經社版)》2001.1。
12.林新: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后勁所在,《福建論壇(經社版)》2001.3。
- 上一篇:小議植物結構培養褐變產生的原因及方案
- 下一篇:小議健身行業的服務營銷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