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非物質遺產的當前狀況及維護

時間:2022-05-18 03:20:00

導語:試論非物質遺產的當前狀況及維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非物質遺產的當前狀況及維護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口傳心授、口耳相傳、世代傳承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它鮮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間,主要表現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示。

關鍵詞: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與保護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遺產一樣,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人類的共同財富。但由于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響,西方文化、流行文化、漢族文化正嚴重沖擊著中國廣大少數民族地區,而這些地區長期傳承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土俗、弱勢,正處于瀕臨消亡的境地,因此有效地保護這些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變得十分緊迫。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規定中的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有代表性的傳統杰出工藝,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藝術、文學,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認同,又因種種原因瀕于失傳或正在失傳的文化表現形式。這些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各類戲曲和相關的面具、服裝制作工藝;舞蹈,如民族民間節日舞蹈、祭祀舞蹈、禮儀;音樂,如各類民族民間音樂以及樂器制作工藝;口傳文學,如神話、傳說、史詩、游戲和故事;各種精湛杰出的工藝、手工藝,比如針織、織染、刺繡、雕刻、竹藤編織、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口傳心授、口耳相傳、世代傳承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它鮮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間,主要表現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示。

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新疆民族眾多,13個主體民族在文化藝術上均有無可達及的造詣,每一個民族都有口述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戲曲曲藝、傳統工藝和技藝、傳統禮儀、節日慶典、游藝活動等傳統文化。但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各種文化的不斷沖擊,許多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已處于瀕臨消亡的境地,下面我們以木卡姆為例簡要談一下這些非物質文化所面臨的主要困境。

1.生存環境問題

現在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逐漸失去其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環境。近20多年快速發展的交通、通訊和市場經濟以及日益開放和現代化的傾向,極大地改變了新疆相對孤立封閉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社會條件的變遷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逐漸地被人們所忽視,尤其對于各類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由于其古舊的風格特點不能滿足現代人對時尚的生活和要求,日益不被人們所接受,這也是流行音樂和庸俗音樂風靡市場的主要原因。在新疆維吾爾族地區,以前每逢節日、喜慶,人們幾乎都會請民間藝人表演木卡姆和其他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現代流行音樂進入后,由于流行音樂音響強勁,用人不多,花費較少,傳統音樂正逐步被流行音樂所取代,群眾中能演唱木卡姆歌曲,表演木卡姆舞蹈的人數已日益稀少。

2.傳承與創新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基本靠一代一代人的口傳心授來傳承,這種文化的繼承與擴散方式的持續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繼承人的影響,所以人的問題是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新疆,各種民族民間藝術大都以群眾或民間藝人的口頭傳承方式流傳下來,人走藝亡的情況十分嚴重,現在已沒有任何一位民間藝人能完整地演唱、演奏十二木卡姆了;有的木卡姆的某些部分如刀郎木卡姆的舞蹈,舊時表現的是刀郎人狩獵生活的全過程,但在“”中卻被批判為“野蠻”、“落后”和“低級”的,如今在民間已經走了樣,現在在某些刀郎地區,能表演狩獵舞蹈的只有三五位民間藝人了。其次對于有傳承創新責任的年輕一代,他們更多的是接受現代文化,文化的全球化使年輕一代人更容易接受社會的主流文化,“對古老的傳統文化失去興趣或不感興趣”,新疆木卡姆尤其如此。今天的維吾爾青少年,對木卡姆及其代表的傳統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都知之甚少,更不用提進一步發揚創新了。這也是已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共同重大問題。

3.曲目整理需完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生態環境一樣,一經破壞是很難再恢復如初的。一旦消失,如果沒有很好地記錄,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它是什么樣子。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可以保存,傳承和發展,但過早地因人為原因被毀滅和拋棄了。近50多年以來,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始終以“半口授半定譜”的傳承方式平行傳播著,隨后才是完全定譜階段,而對已留下的《十二木卡姆》的錄音從結構上進行推斷,存有明顯缺漏。目前,已出版的幾種維吾爾木卡姆,都未做到“音譜同步”。學唱和研究各種維吾爾木卡姆的可靠版本,尚待編撰。

4.保護經費短缺問題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金短缺問題不僅在中國存在,而且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也存在,“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擁有巨大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它們共同面對是保護經費匱乏的問題”。對維吾爾木卡姆傳承,民眾和社會專業機構有著迫切的要求但缺乏有力的財政支持。木卡姆以前的錄音、錄像資料由于保存手段落后,目前急需將它早期錄音、錄像資料,轉換成數字化載體,以利于多種方式的異地儲存,但由于工程浩大,沒有有力地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民間木卡姆表演機構和團體也因觀賞人數稀少,都難以維持自身運轉?!妒究贰返凝嫶笃脱莩鲩L度,與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存在矛盾,除了專業藝術團體在劇場中的演出和少數人偶爾欣賞的活動之外,日常生活中已很少見到完整演出。

5.保護理念需發展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人類特殊的精神創造,是一種生命的存在,一種生態之中的鏈條,不可孤立看待。如果為了保護的方便和有效,我們把保護對象從它的生存環境中抽繹出來,給以特別的關注;那些在繼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優秀傳承人的思想,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又當如何保護,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在保護的同時又如何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和發展,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

三、保護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采取的主要對策

1.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問題,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在面對新的生存環境時,保故納新,自我調節變革,保持其核心價值,以找到生存的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生命存在,它與一定的自然、社會、歷史和群體發生關系,當這些自然、社會、歷史和群體發生變化時,它本身不可能不產生變化,只是隨著時空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吸納新的東西,以新的內容和更加多彩的形式與時代同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適應市場的需要。因此,在面對社會發展和文化市場化時,我們應適應這種社會變化而不是回避它,但這并非是說完全由市場來決定,而是通過市場為媒介讓其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有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機會。同時還可以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人、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的沖突。但這一過程必須堅持生態原則,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產生于特定的環境中,如果沒有原定的文化氛圍,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將不復存在。遵循文化原生態原則就是要以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型為準則,依托文化母體,注重文化生態,主張在原文化生態環境中進行開發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