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合組織發展的策略思考

時間:2022-11-15 11:32:00

導語:農合組織發展的策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合組織發展的策略思考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無論是在帶領農民致富增收還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方面都起著積極作用。三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推廣依然受到農民自身因素、農業產業化進程因素、政府支持程度因素和社區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和支持。

一、三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現狀

1.數量及產業分布。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數71家,種植業14家,占19%;水產養殖業43家,占61%;林業9家,占13%;農機和服務分別是兩家和3家,占3%和4%。其中種植業14家中,糧食和瓜果各4家,各占29%;蔬菜6家,占42%。從中可以看出,三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中,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占八成比例,這主要由于種養業的商品率較高,農戶承擔的市場風險較大,加上三門縣外出務工的人員較多,因而對合作組織的要求動機就較強。

2.入社農民與帶動農戶:合作社成員數5680人,建立基地9.7萬畝,銷售收入3.9億元。

3.創辦層次:村級組織創辦31家,占44%;大戶創辦15家,占21%;能人創辦13家,占18%;部門創辦8家,占11%;其他4家,約占6%。

4.創辦效果:目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為296家,2009年獲省名牌產品1個,總數3個;獲臺州市名牌產品6個,總數13個;獲有機認證兩只,總數5只;獲綠色認證合作社兩只,總數6只。獲省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稱號兩家;市級規模型合作社13家;市級規范化合作社12家;培育了一批典型,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快速健康有序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1.組織管理不夠規范。調查資料顯示,三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主要還是以村級組織創辦為主,這種模式在創辦初期還是有一定積極的作用,可以充分調動群眾,依靠村干部的個人效應,對一些工作的展開也比較方便,但是這種形式發展下去,不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易造成政府干預的后果,所以在以后的發展中,要淡化個人的影響,提高組織的管理規范化。

2.管理體制沒有徹底理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業務管理歸農業局農經站,各鄉鎮的歸口管理不統一,有的歸鄉鎮農經員管,有的歸鄉鎮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管,而且這種管理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因而縣及鄉鎮主管單位害怕背上過度管理干預合作組織內部事務的嫌疑,不愿不敢放開手腳管理。這樣不能起到調動廣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轉型的作用。

3.資金支持力度不足。有些政府部門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熱情不高,扶持力度不足。在合作組織的產權安排和分配制度上,政府本著不干預組織內部事務的原則,不做過多干涉,但是社員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并且入股資金少,有的社員沒有入股,影響合作社的經營能力,二次分配制度不規范。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做一些研究,在技術和管理上做一些指導,這樣才可以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持續良性發展下去。

4.帶頭人培養沒有形成梯隊。雖然做了一些培養和宣傳工作,但缺乏系統性,沒有形成梯隊。尤其缺乏對農業有高度熱心、同時具備必要的農業產業知識、公司化運作的管理知識的年輕一代。

三、發展對策

1.精心組織、嚴格要求、健全合作社內部運作機制和服務內容。畢竟三農的微觀主體是農戶,是農民,政府不可能直接面對每個農戶作為。因此,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導向、利益引導等手段促使農民能夠自主自發的組織起來為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促進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而起作用。這其實是一個政策的抓手問題或者說是一個著力點問題。一是根據市《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按照“加快培育、努力規范、著力提升”的工作思路,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深入調查摸底,比照《合作社法》及市《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辦法》,認真分析合作社的產權是否明晰、股權設置是否科學、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分配環節有沒有保證農戶的主體地位等問題,尋找差距,分析原因。二是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合作社的組建主體、產業特點或項目建設情況進行分類指導,統籌兼顧、點面結合、重點推進,不搞一刀切,對條件不具備的,引導其提高水平;有一定條件的,積極引導,促其規范;有相當基礎的,促其進一步完善,并有新的突破,2009年有20家合作社要求進行規模型建設,15家合作社要求進行規范化建設,經過努力,有13家合作社通過市規模型建設驗收,有12家合作社通過市規范化建設驗收。還要積極探索農業專業合作社運營模式,指導龍頭企業聯合農民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模式。深入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工作,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作用。

2.多種形式培訓專門人才,深入推進農合組織建設。專業人員既有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專業知識,同時又了解農民對組織的需求,他們可以通過宣傳、培訓、啟發,并請成功組織的組織者現身說法來引導農民參與合作組織。為了不浪費資源,提高組織成功率,為有效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配合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培訓專業人員就勢在必行。縣農業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為載體,與縣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相結合,舉辦了規范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培訓班,培訓合作社運作方式、農產品質量、品牌、生產技術等,通過培訓以提高廣大理事長自身素質,增強他們的大局意識、合作意識、品牌意識、質量意識。

3.規范管理,加強指導,樹立典型,有序推廣,打響農合組織的品牌。政府通過組織培育,選拔、建立示范點等樹立典型的活動,帶動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起來。借助有關報刊雜志,進行理論介紹、成功經驗推廣、樣板組織的經營活動介紹;通過農業經濟信息網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橫向聯系,推動跨地區交流,拓寬農民了解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渠道;安排專家指導工作以確保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運行,為農民樹立樣板,用事實來教育農民。在指導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中,作為我們工作重點,結合產品特色進行產品推介,進行品牌建設,以提高市場競爭力。2009年三門縣邀請各級領導及新聞媒體在杭州為我縣富達果蔬專業合作社舉辦黃秋葵產品新聞會,極大地提高了黃秋葵產品知名度。2010年還要幫助農民在外地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組織化程度,讓農業“走出去”。

4.因地制宜制定并實施有利于農合組織發展的經濟政策。三門縣2009年出臺的扶持現代農業政策中明確規定對通過省級示范性合作社驗收的每家獎勵上限3萬元,通過市級規范化合作社驗收的每家獎勵上限2萬元。還要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示范點建設,促進以點帶面。還要發揮農業政策的更大作用,優化農業補貼和支持效果,可以將農業政策適當向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傾斜,借助具有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獲得農業產業鏈延伸利潤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擴大農業政策的影響和扶持效果,使有限的農業政策形成具有乘數效應的農業支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