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地區經濟跨越發展的增長
時間:2022-12-01 02:03:00
導語:當代地區經濟跨越發展的增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十一五”湖北增長極現狀分析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界爆發了關于一國經濟平衡增長或不平衡增長的大論戰,經濟發展極理論應運而生。法國著名經濟學家佩魯在《經濟空間:理論的應用》和《略論發展極的概念》等著作中首先提出以發展極為標志,以不平等動力學或支配學為基礎的不平衡增長理論,其出發點是抽象的經濟空間,以部門分工所決定的產業聯系為主要內容。佩魯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終極影響。
20世紀80年代增長極理論開始傳入我國,其合理成分為我國的理論界和實踐部門所借鑒并有所創新,提出了梯度轉移理論、點軸系統理論等。這些具有創新性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不但開闊了人們在區域經濟研究領域的視野,同時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從均衡發展向非均衡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特別是在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支持鼓勵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戰略構想的大背景下,轉變傳統的均衡發展思路,讓發展基礎和對外開放條件較好的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率先成為區域增長極,通過他們的發展輻射帶動全國發展,作為我國新的區域發展戰略的一種必然選擇。在國家對外開放、體制改革、投資、稅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動下,東部的極化效應得到發揮,吸引了包括海外資源和中西部資源的大量涌入,在東部沿海從南到北圍繞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三大城市圈形成了產業聚集和規模經濟,形成了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三大經濟增長極。
進入世紀之交后,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兩個大局”理論,特別是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從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大大地加快了中西部地區新增長極的形成。從中部地區看,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作為湖北的主要增長極,比較令人矚目。2004年以來,湖北省保持兩位數增長勢頭。全省生產總值在2005年6520億元的基礎上,2010年達到15806億元,五年增長1.42倍,實現了年增長由1000億到2000億的跨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財政總收入從728億元增加到1919億元,年均增長21.4%,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21.9%。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18萬億元和1.46萬億元,增長超過1.5倍。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突破1萬億元,達到10803億元,相當于“十五”期間5年的投資總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9.6%。“十一五”以來,不但武漢及武漢城市圈率先發展,同時宜昌、襄陽兩市的發展也隨之提速。2008年,宜襄兩市GDP雙雙突破1000億元,是繼武漢之后全省GDP率先超千億元的大中城市。2009年兩市經濟總量達2544.34億元,占全省比重19%。2010年兩市經濟總量達3085億元,占全省比重19.51%,“省域副中心”作用開始顯現,表明全省“一主兩副”三箭齊發的格局開始形成。
但“一主兩副”的格局尚處雛形階段,增長極作用有明顯的局限性。它具體表現在:第一,“一主兩副”對全省的帶動力仍顯不足。從總量看,湖北地區生產總值不僅一直低于河南,與湖南相當,而且也低于2010年江西和山西。從經濟增速看,“十一五”時期,湖北省GDP增長1.43倍,低于湖南(1.44);人均財政收入明顯低于山西,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低于江西和山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山西和湖南。第二,“一主兩副”三極中,“主”強“副”弱的格局并未改變。2010年武漢GDP為5515億元,占全省比重34.89%。第二位的宜昌為1547億元,占全省比重9.78%。第三位的襄陽1538億元,占全省比重9.73%。與河南省比較,鄭州GDP為4000億元,占河南省比重17.43%。洛陽2380億元,占河南省比重10.37%。南陽2065億元,占河南省比重9%。與湖南省比較,長沙市4547億元,占湖南比重28.59%,岳陽1539億元,占全省比重9.68%,常德1491億元,占全省比重9.38%。第三,除“一主兩副”三極外,湖北其他增長極太弱。昔日全國有名的老工業基地黃石市居然由湖北第二跌落至湖北第九。截至2010年末,湖北GDP過千億元的城市只有3個,而河南GDP過千億元的城市有12個,湖南GDP過千億元的城市也有6個。這也就是近兩年湖北GDP被湖南超過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考慮強化新增長極的發展。就武漢城市圈這個老增長極而言,結構也亟待優化,改變武漢與周邊八個城市發展差距太大的局面。根據2010年的數據,黃岡市GDP為850億元,孝感市為800億元,幾乎只相當于武漢市的零頭,且“1”對“8”的引領作用也不夠。各市的產業轉移、招商引資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湖北以外,而不是武漢。在缺乏社會性專業化和協作的條件下,由政府通過計劃和重點投資建立起來的增長極與增長極的自組織過程,被嚴格的行政體制所隔斷,而且由政府推進建立的增長極與當地的產業結構表現出極大的疏離,使得企業間的連鎖作用、擴散作用都未發揮出來,從而使現有增長極成為孤島或飛地。
二、湖北老新增長極并舉的基本思路
1、提升武漢。就是提升武漢綜合競爭力,優化老增長極,更好地發揮武漢在湖北跨越發展乃至整個中部崛起中的領頭羊作用。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主兩副”戰略以來,武漢、襄陽、宜昌三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其中,武漢市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三個臺階,交通、區位、科教、兩型社會建設、自主創新和服務業發展等優勢進一步凸顯,綜合競爭力、發展后勁和輻射帶動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國經濟格局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搶抓中部崛起的大好機遇,深入推進“一主兩副”戰略,支持武漢進一步做強做大,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武漢的龍頭帶動和支點支撐作用,而且有助于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和整體競爭力提升,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重要戰略支點。武漢市要在全省繼續當好“龍頭武漢”,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在全省跨越式發展中有更大擔當,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要建成“支點武漢”,發揮武漢綜合競爭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在湖北構建促進中部地區重要戰略支點中發揮“支點”作用,要樹雄心、立壯志,按照“建設湖北的大武漢,更做中國的大武漢和世界的大武漢”目標,全面復興“大武漢”的歷史地位,成為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大武漢,成為中部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乃至促進中國內陸崛起的支點城市。
2、壯大宜襄。就是在大武漢之外,重點做大做強宜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使之成為“十二五”湖北跨越發展的新增長極。盡管迄今為止,宜昌、襄陽兩市的經濟總量、固定資產投資和一般預算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別為19%、16.1%和11.2%,遠遠低于武漢市經濟總量、固定資產投資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占全省的36%、35.6%、38.7%(2009年數據),但“十一五”兩市發展勢頭好,處于新型工業化加速期和城市化快速擴張期,均已邁上了跨越發展軌道,已開始凸現為湖北的新增長極。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保增長與調結構兼顧,在轉型中謀增長。兩市經濟總量分別在2008年、2009年比2004年翻一番。宜昌、襄陽作為發展中大市,在應對危機中突破性發展,可以說是同時期湖北發展中大省彎道超越的一個縮影。二是傳統支柱產業改造提升與發展新興支柱產業相結合,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凸顯。襄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在全省僅次于武漢,近年通過實施“兩個專項行動”,即實施科技中小型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專項行動和創新型企業建設專項行動,以培育壯大一批創新型企業。宜昌高新技術產業也明顯加快。在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大力推進自主創新,促使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省級以上高新企業已達106家,2009年實現增長值80多億元,占全省6%。三是注重區域、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縣域經濟由“短腿”變主力軍。兩市均是市帶縣的工農業大市。針對過去縣域經濟“短腿”問題,宜昌市既實施“沿江突破”戰略,發揮沿江市縣的先行帶動作用,又發展“飛地經濟”,優化山區經濟工業布局。襄陽市在發展中心城區的同時,推動縣域經濟突破性發展。2009年,宜、襄兩市縣域經濟進入全省前20強的達5個,占25%。
- 上一篇:當代農業在經濟轉型的作用
- 下一篇:新時期電力產業的市場結構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