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社會分工變化及歷史作用

時間:2022-05-07 11:11:26

導語:知識經濟社會分工變化及歷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社會分工變化及歷史作用

摘要:在社會進步中,人與人關系的發展是由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決定的,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體現在勞動之中的。工業經濟的高度發達只能引領知識經濟的到來。工業經濟本身只能做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只有未來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經濟基礎。目前,剛剛出現苗頭的知識經濟已經預示了將出現知產階層與智勞階層兩個新興的勞動者群體,這兩個階層將在社會主義社會歷史時期發揮重要的勞動主體作用。

關鍵詞:知識經濟;社會主義;知產階層;智勞階層;勞動內部矛盾

社會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人類勞動的觸角已延伸到宇宙外層空間,人類已認識到社會進步已到達一個新的境界。在當代社會進步之中,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工和新的勞動者,這將是一種新的社會力量的出現,也將作為一種現代人類勞動復雜化的結果支撐著人類和人類社會走向完善。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決定人與人的關系

在社會進步中,人與人的關系發展是由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決定的,并不是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能夠推動的。這樣認識社會進步、認識人與人的關系發展,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哲學社會科學對于人類自身和人類歷史的創新認識。在此之前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往往被社會的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以為只要下大力量推動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就能夠推動社會進步。事實上,沒有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即使取得了實踐的勝利,也不會改變社會的原有面貌。在相當長的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一次次的農民起義的結果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只是近代以來,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相繼產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得以發展,在此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也一直伴隨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之中。說到底,從根本上推動社會進步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而不是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實際上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不能實現社會進步,更不能完成人類社會走向完善的歷史使命。中國農村經歷的變革也說明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不能實現社會進步。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運動,當時,貧下中農打土豪、分田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經濟學家董時進指出,中國的土地不是分配不均,而是人口太多,土地太少,農村勞力大量剩余。應當節制生育、優生優育,同時發展其他產業,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如果平分土地,會將勞力束縛在土地上,阻礙中國工業化。后來的事實證明,董時進的認識有一定道理,并沒有根本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改革四十年的實踐也說明,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不可能改變農村面貌,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靠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具體說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體現在勞動中的,人類勞動是人與自然的交流過程,人是勞動的主體方面,自然是勞動的客體方面。勞動的內部矛盾就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是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之間的矛盾。因而,根據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認識,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展。也就是,勞動的狀態決定社會的狀態,勞動的發展程度決定社會的發展程度,即勞動內部矛盾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社會的發展。在原始社會,由于勞動內部智力因素的主導作用提升,出現了以冶煉青銅和制造青銅器為標志的勞動,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發展階段。在奴隸社會,由于勞動內部智力因素的主導作用的進一步提升,自然條件作用在勞動內部發揮主要作用,出現了以冶煉鐵和制造鐵器為標志的勞動,推動人類社會由奴隸社會發展階段進入封建社會發展階段。在封建社會,由于勞動內部智力因素的主導作用的進一步提升,資產條件在勞動內部發揮了主要作用,出現了以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以機器制造為標志的勞動,推動人類社會由封建社會發展階段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根據勞動內部矛盾發展的決定性,始終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展。而時至今日,根據勞動內部矛盾發展的趨勢,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必將進一步推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展,即當代人類勞動的發展必將推動當代社會進步,工業經濟的發展將引領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經濟的到來將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工業經濟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到來

人類發展歷史表明,采集與狩獵經濟對應的是原始社會,游牧經濟對應的是奴隸社會,農業經濟對應的是封建社會,工業經濟對應的是資本主義社會。這就是說,在原始社會,可以出現游牧經濟,但不會以游牧經濟為主要經濟基礎,不會在原始社會建立奴隸社會制度;在奴隸社會,可以出現農業經濟,但不會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經濟基礎,不會在奴隸社會建立封建社會制度;在封建社會,可以出現工業經濟,但不會以工業經濟為主要經濟基礎,不會在封建社會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同樣,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出現知識經濟,但不會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經濟基礎,更不會在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與工業經濟相對應的只能是資本主義社會,不能是封建社會,也不能是社會主義社會。在工業經濟的資本主義社會,人類勞動的整體發展表現為:資產條件作用在勞動內部起主要作用。正是因此,資產者可以在生產中起到支配作用,可以依據資產的所有權獲得資產收益權,即憑其擁有的生產資料所有權而獲取勞動成果的一部分。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與收益的關系。目前,工業經濟已經高度發達。不用說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就是在那些尚未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工業經濟的發展也都達到較高水平。就世界范圍來講,工業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精細化、高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強勁發展階段,不僅可以滿足人們高品質的生活需要,而且支撐著人類對于宇宙外層空間的科學探索,人造衛星、運載火箭、神舟飛船、宇宙探測器等,無不是高端工業產品,無不代表著現代工業的發達水平。但是,工業經濟的高度發達只能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并不能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經濟基礎。對此,很長一段時期人們沒能認識到工業經濟發展的局限性,以為只要具有了高度發達的工業經濟,就可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了。之所以將社會主義設想得那樣簡單,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有關的。當時人們只是看到了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根本無法想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威力,也無法考察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真實需要。現實說明,在高度發達的工業經濟基礎上,只能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只能進一步調整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推進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即進一步推進人類勞動的發展,否則,無法滿足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即社會主義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現,需要比工業經濟更進一步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需要比工業經濟勞動更高級的人類勞動。不論是從實際還是從邏輯上講,工業經濟的高度發達只能引領知識經濟的到來。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由于人類勞動中的智力因素主導作用的進一步提升,將實現以計算機為主要勞動工具和以智能產業興起為標志的知識經濟勞動。而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不同,代表了人類勞動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只有第三個階段的到來才代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一般認為,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主要部門,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的重要資源。知識經濟的到來將對投資模式、產業結構和教育的職能與形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投資模式方面,信息、教育、通信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展現出的驟然增長的就業前景,將導致對無形資產的大規模投資;在產業結構方面,電子貿易、網絡經濟、人工智能等新型產業將大規模興起,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將越來越需要智能化管理;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將以智能化知識的學習積累和創新為前提,并使經濟活動始終伴隨著學習,使教育融入經濟活動的所有環節,同時由于知識更新加快,勞動者的終身學習成為必要。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知識經濟的到來還只是初露端倪,即勞動中的智力因素起主要作用還僅僅是偶然的、個別的情況,不是普遍發生的。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出現是新事物,其最初的表現是美國微軟公司為代表的軟件產業的興起。微軟的主要產品是軟盤及軟盤中包含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的廣泛應用打開了計算機應用的大門,微軟公司的產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產值的總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軟件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亞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顯而易見,利用知識、信息、智力開發的知識產品所載有的知識財富已大大超過傳統技術創造的物質財富。與主要依靠物資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不同,知識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賴于知識產權投入的增長,推進知識經濟發展不僅有利于更合理利用資源、更好保護生態環境,也有利于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全人類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各國人民更堅定地走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

三、知產階層與智能階層的形成

知識經濟的到來顯示了當代人類勞動的高度發展,也顯示了新時代條件下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雖然目前知識經濟還僅僅是苗頭,但是,可以預見知識經濟對于社會勞動分工將產生重要影響:在知識經濟中將形成知產型和智能型兩個新興的勞動者群體。知產型勞動者是指擁有或運作知識產權且擔負組織領導工作的勞動者群體;智能型勞動者是指以計算機為主要勞動工具的勞動者群體,最先形成或產生的是智能型勞動者。新技術革命之后,隨著計算機的網絡化和微型化的實現,計算機成為新的普遍使用的勞動工具。這種勞動工具與以前的勞動工具不同。以前的勞動工具,除中國的算盤之外,都是延展人的肢體作用的勞動工具,如汽車代替的是人的腳力,車床代替的是人手的操作,望遠鏡是延展了人的眼力,而計算機則是延展了人的腦力的勞動工具。計算機的出現是人類勞動工具的根本性變革與飛躍。這種勞動工具的使用大大提升了人類的勞動能力,提升了社會生產力。所以,最先使用計算機為主要勞動工具的勞動者逐步成為智能型勞動者。智能型勞動者與技能型勞動者是不同的概念,技能型勞動者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技能勞動,如車工有車工的技能,電工有電工的技能,司機有駕駛技能等。而智能型勞動者是在擁有一定技能的基礎上主要依靠計算機進行智能化的創新勞動者。作為新興的勞動者,智能型勞動者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需要適應知識經濟對于勞動者的更高要求,并形成一個新興的勞動者群體。目前,在發達工業經濟中,機器已經普遍代替普通技能型勞動者,也即將普遍代替高級技能型勞動者。當然,現在知識經濟的到來還只是苗頭,工業經濟還在進一步發達之中,與工業經濟相適應的技能型勞動者還有很大的生存空間,但是,社會勞動的發展趨勢已經很明顯了:未來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智能型勞動者。關于知產型勞動者和智能型勞動者的界定,只是按照社會勞動的分工作出的階層劃分,不是階級劃分。兩者之間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一種互補關系。知產型勞動者的出現可以終止經濟學界關于資本雇傭勞動還是勞動雇傭資本的討論。事實上,資本與勞動之間不是雇傭關系,即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不是雇傭關系,而是契約關系,關于資本雇傭勞動還是勞動雇傭資本的討論應該是關于資本選擇勞動還是勞動選擇資本的討論。在工業經濟中,一般都是資本選擇勞動,資本具有支配力量。而在知識經濟中,則是勞動選擇資本,即知產型勞動者選擇資本,具有支配力量。哪家的資本好用,知產型勞動者就選擇哪家的資本合作,這就是知識經濟的規矩。畢竟,在勞動中,智力因素作用、體力因素作用、自然條件作用和資產條件作用一個都不能少。在知識經濟中,知產階層只是代表智力因素的主導作用和主要作用起支配作用,負責進行生產要素的配置組合,不可能不與代表自然條件作用和資產條件作用的資產者合作,不同的只是選擇權或支配權在知產型勞動者手里,而不在資產者手里。也就是說,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知產型勞動者將取代資產者在社會生產中居于支配地位,發揮主要作用。在知識經濟中,知產型勞動者是領導力量。知產型勞動者的主要來源:一是智能型勞動者的優秀成員躍身進入知產型勞動者隊伍;二是優秀的科技工作者進入經濟領域創業成為知產型勞動者;三是資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轉化而來,成為新興的知產型勞動者;四是職業經理人隨著知識經濟成長起來,加入知產型勞動者隊伍中來;五是優秀的公務人員退出公務人員隊伍,成為新興的知產型勞動者;六是優秀的新型農民、新型牧民、新型漁民經過創業奮斗,成長為知產型勞動者;七是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成為年輕的知產型勞動者中的佼佼者。知識經濟時代的知產型勞動者不同于工業經濟時代的資產者,其主要區別在于:知產型勞動者不需要像資產者那樣依靠剝削獲取物質生活條件,依靠自己的知識產權就可以獲取相應的物質生活條件,還可以將自身創造的大部分財富留給社會,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第一,資產者都擁有一定的資產,并依靠有剝削收入的資產收益生活。而知產者一般不擁有資產,即使擁有資產也認為資產不是自己的,而是代社會管理的,并且不依賴于有剝削收入的資產收益生活。其生活來源主要是自己的知識產權收入或自己運作知識產權取得的收入。第二,資產者一般沒有知識產權,也不會運作知識產權。而知產者一般都擁有一定的知識產權,即使自己不擁有知識產權也會購買知識產權并且會運作知識產權。第三,資產者創辦的企業主要依靠資本生產,人本在企業里處于從屬地位。而知產者創辦的企業主要依靠知識產權運作,其經營以人本為主,資本在企業里處于從屬地位。第四,資產者創辦的企業一般實行股份制,由股東大會決定企業經營的大政方針。而知產者創辦的企業一般實施分享經濟機制,其經營實行風險共擔、利潤分享。由企業員工大會決定企業經營的方向。第五,資產者最關心的是資產的保值增值和資產的收益。而知產者最關心的是辦好企業,為員工提供經濟基礎,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的知產型勞動者與智能型勞動者是支撐人類勞動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使社會進步的兩個基本的勞動者群體。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者將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然地轉變為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中的知產型勞動者與智能型勞動者,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不是停留在工業經濟時代。因為勞動不發展,工業經濟還是社會的主流經濟,勞動內部還是資產條件起主要作用,即使消滅了一代資本主義剝削者,還會產生新的一代資本主義剝削者。就此而言,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者應該聯合走向人類勞動發展更為復雜的知識經濟時代。追求人類勞動的完善,追求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完善,需要知產型勞動者與智能型勞動者發揮重要作用,需要他們的努力使未來的人類勞動獲得實質性的提高,即勞動的智力因素水平得到確實的提升。只有勞動的智力因素作用提升了,人類勞動的整體發展水平才能提升,才能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推動現實社會的人與人的關系發展,才能在社會進步方面切實發揮作用。人們有理由相信:推動社會進步的必定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依靠的主要力量一定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知產型勞動者與智能型勞動者,而不會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者。

作者:錢津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