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

時間:2022-03-24 03:35:00

導語: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

一、我國政策性銀行發展現狀

政策性銀行是由政府創立或擔保,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為目的、具有特殊融資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我國1994年成立政策性銀行以來,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加大了對重點產業、基礎設施、進出口企業和農產品流通等領域的政策性信貸支持,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最初設立三家政策性銀行主要源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為了彌補市場資源配置不足。20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市場經濟剛起步,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一直困擾著經濟發展。房地產熱、開發區熱導致投資過度膨脹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占用了大量信貸資金,使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因缺乏投資,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同時,投資效益低下使金融體系孕育著極大的金融風險。其次,為解決收購資金“打白條”需要。1994年以前,我國糧棉收購資金采取“地方財政、購銷企業和農行各三分之一”的解決辦法,地方財政和購銷企業資金經常出現缺口,給農民“打白條”現象嚴重,直接侵害了農民利益,引起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最后,為專業銀行商業化經營需要。專業銀行既按國家要求辦理政策性貸款,又按利潤最大化原則開展商業性業務;另一方面,專業銀行經辦政策性業務掩蓋了實際經營虧損。為解決上述問題,確保央行調控基礎貨幣主動權,1994年我國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

1998年以來,三家政策性銀行每年近3,000億元的信貸投入,成為我國GDP年均增長7.7%的重要推動力量,2002年末我國政策性銀行貸款已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的12.16%。

二、我國政策性銀行的制度缺陷

1、缺乏相關法律制度保障業務運營。我國政策性銀行至今沒有單獨的立法,成立時國務院的批復文件也沒有根據發展條件的變化而修訂,成為政策性銀行業務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國外政策性銀行一般是先立法,再依法設立并經營,金融制度通過立法確定,并根據情況變化及時修訂和補充,如《日本開發銀行法》、《韓國產業銀行法》等。

2、國家信用和擔保內容缺失。開發銀行屬于政府獨資經營的政策性銀行,享有準財政資信等級,這是開發銀行運營的基礎。但我國政策性銀行的國家信用缺乏實質性內容,在資本金補充、財政補貼、稅收政策等主要方面的支持有限,與國際上規范的政策性銀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3、資本金及充足率不足。我國政策性銀行目前尚未形成資本金補充機制,資本充足率有下降趨勢。而國外政策性銀行除了實收資本外,還注重增加資本準備,資本充足率與政府給予的國家信用支持相匹配,通常高于一般商業銀行。

4、銀行功能不完善,管理手段不到位。近年來,國外開發性銀行正由專業銀行向綜合銀行轉變,在傳統銀行業務基礎上開拓資本市場業務。而我國開發銀行的業務范圍過于狹窄,主要資產業務仍為單純貸款業務,缺少國外同業所從事的債券、股本投資以及擔保等創新業務,難以運用市場化、商業化手段實現政策性目標,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市場開發程度的深入,將難以滿足客戶日趨多樣化的需求,難以適應市場要求。

5、缺乏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國外政策性銀行主要通過構筑政策支持體系建立風險管理體系。保證貸款回收和防范化解風險,其核心是建立可靠的擔保體系,優先清償債務,以及資產證券化等。而我國政策性銀行這方面的支持和手段較少,運營中有較大的風險。因此,提高信貸決策質量,建立和改進信貸風險管理是政策性銀行發展的迫切需要。

三、政策性銀行商業化改革的必要性

回顧歷史,我們在1994年建立三家政策性銀行時,基本思路是模仿日本模式,即以政府補貼和非盈利為目標,該模式此后逐漸陷入困境。進入21世紀,改革政策性銀行的呼聲日漸高漲,而國家開發銀行也通過有效引入商業化運行模式,成為三家政策性銀行中最成功的典范。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分離,曾經是中國金融體系改革中的重大制度突破。隨著金融問題逐漸成為決定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環節,金融體系中各個層面的制度優化問題再次擺到了我們面前。其中,對于政策性金融在中國金融發展中的重新定位,也成為推進金融改革與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突破點。改革開放多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政策性銀行商業化改革是進一步促進開發性金融的必然選擇。開發性金融是適應制度落后和市場失靈,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增強經濟競爭力而出現的一種金融形式,在國際上已有百年歷史。從各國的實踐看,開發性金融通常為政府所擁有,賦權經營,具有國家信用,用建設制度和開發市場的方法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承擔著支持經濟發展、投融資體制改革及相關金融市場建設的重要任務。開發性金融對經濟增長產生作用的主要渠道是投資資源的有效使用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完成的途徑是通過較高水平的金融發展與金融深化。

政策性銀行的商業化改革是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的必然選擇,并且在另一方面能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貢獻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金融業全球化的競爭時代將不可避免的到來,我國的政策性銀行如何在與國外優秀商業銀行的競爭中保持自身的優勢,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是政策性銀行在未來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商業化改革后,依靠自身的優勢和不斷發展的中國市場,逐步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維護國家的金融安全,并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優質的金融支持。

通過分析,在當今金融體系發展及改革的形式下,為了盡可能地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鑒于我國政策性銀行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對政策性銀行進行商業化改革勢在必行。國家開發銀行的商業化改造為其他政策性銀行今后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了更好地實現政策性銀行的改制,我們應該以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為依據,通過規范化改革,將政策性銀行辦成機構體系完善、經營目標明確、治理結構科學、資產狀況良好、業務管理規范、內控機制健全、管理手段先進、具有較強政策執行能力的政策性金融機構。

參考文獻:

[1]金融時報.《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努力把金融改革發展推向新階段》.

[2]上海證券報.《政策性銀行改革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浙商網:.《政策性銀行改制國開行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