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價現代稅收文化搭建論文

時間:2022-11-26 11:42:00

導語:以人為本價現代稅收文化搭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價現代稅收文化搭建論文

論文關鍵詞:以人為本;稅收文化;中國傳統哲學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優秀稅收文化的構建是當前我國稅收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現代稅收文化的創設須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以整合,倡導“依法治稅”和“以德治稅”的有機融通,以保護納枕人權益,并處理好納稅人、征稅人和用稅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在社會主義公共財政體制下拓展能真正推動生產力演繹的先進稅收文化。

社會主義優秀稅收文化的構建是我國各級稅務機關適應當前稅收新形勢發展需要,努力優化稅收工作環境的嘗試,也是稅務部門目前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中努力實踐的一個熱門話題。而稅收是作為國家財政收人的主要形式參與GDP分配且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存在著有機關聯的多元化的歷史文化范疇。稅收需要有完善的稅收法律制度,而且需要良好的稅收環境,并需建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厚重人文底蘊的稅收文化。由此,稅收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環節,體認著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崇尚精神文化的力量且祈望營造一種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可以說,現代稅收文化的創設須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以整合,倡導“依法治稅”和“以德治稅”的有機融通,以保護納稅人權益,并處理好納稅人、征稅人和用稅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在社會主義公共財政體制下拓展能真正推動生產力演繹的先進稅收文化。

一、社會主義稅收文化的人文蘊含

中國傳統稅收文化是公眾心目中有關“稅”概念的最原始的審美色調,史料記載,從夏代“且以并農力,執成男女之功”的這種氏族公社內部將無償提供勞役奉獻的公益事業作為稅的雛形伊始,以及公元前594年《初稅畝》的出現,到1950年新中國《全國稅政實施要則》的頒布為止。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皆把稅收當作暴權苛政的內容,更多表現的是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掠奪以及揭露抨擊苛斂重賦的憤怒怨恨之詞,諸如《伐檀》、《碩鼠》等詩。孔子當魯國稅務官時就曾堅持用標準化的“解”作為一種量器來征收糧稅,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國人從“厚賦稅以實鹿合之錢而盈巨橋之粟”中感悟到奴隸主對人民的兇狠和野蠻。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更是把收稅人刻畫成騷擾村民、雞飛狗跳、狼奔泵突的“叫囂乎東西,繽突乎南北”的悍吏惡霸。國民黨時期的稅收成了“民國萬稅”、“屠宰民眾”的代名詞。凡此種種,皆無可避免地在華夏國人的心目中籠罩了可怕的稅收文化的歷史陰影,也形成了老百姓對稅收反感甚至恐懼的審美心理范式。由此可見,稅收與文化有著廣泛的聯系和共同的歷史淵源。也就是說,稅收作為一種事物的產生存在與之相匹配的文化淵源,稅收體現著社會歷史文化的人文內涵。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文化概念的表述為:“文化即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和創造的成果”。具體解析是:“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義的文化則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可以說,文化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面聯系主要表現在:人既創造著文化,同時又被文化所塑造。而“人是文化的存在”業已為國人所體認。可見,稅收文化特指在稅收管理和稅收實踐中逐步創造、長期積淀而形成的觀念形態、文化形式和價值體系的總和,諸如與稅收相關的歷史記載、典章制度、政策法令、治稅思想、言論著述、行為規范、納稅意識、文學藝術等。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稅收文化的創建可謂是新世紀做好稅收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一項艱苦的系統工程。可以說,稅收是以國家為主體,為滿足公共需要強制、無償地參與社會產品和財富的分配活動,也是國家的一項主要職能。它是一個伴隨著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范疇,其歷史軌跡反映著國家權力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履跡。因此,由不同的歷史土壤滋生和催的稅收實際上承載和厚淀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逐漸衍生為特定的稅收精神,形成特定的社會心理和稅收環境,而這種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圍繞稅收而形成的并影響國家稅收的全部正式與非正式制度的總和就是“稅收文化”。

古語云:“國以稅為本,民以食為天”。像儒家文化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把個人、家庭、國家、世界緊密聯接在一起的精神紐帶。從經濟層面加以闡釋,稅收則可以視為把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緊緊相連的經濟紐帶。國人所得不只用于養活、發展自身,也以納稅的方式用于發展社會、建設國家,最終又反過來為自身的發展營造了富足而又文明的公共環境。稅收便這樣將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有機關聯,并構成一種“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利益共同體。而這條由稅收建立起來的經濟紐帶又成為儒家哲學的精神紐帶的行為實踐,從而構成精神紐帶的經濟基礎。從精神層面上看,稅收將納稅人、收稅人、用稅人帶進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人文格局和精神空間。世人不再只是為自己創造財富,同時也為群體、社區、社會創造財富。人類天然具有的群體坂依精神、歸屬認同意識在這里皆得到了真正的審美體認。這是物質、人生、價值、道義、責任和榮譽的精神的顯現。納稅使國人有了社會的共鳴,人生因此而恢宏、高尚、通遠。古語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讓所有的華夏兒女都能過上一種較有保障的生活,祖國母愛也由此得以“兼濟天下”、“普度眾生”,從而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社會主義文明精神與民族優秀傳統有機的融合貫通。

中國稅收文化主要研究稅收與人的關系,這里的人就包括納稅人、征稅人和用稅人。因此,人的邏輯理念、常規意識或潛意識、文化素質等就不僅關系到納稅人是否有自覺的納稅意愿和納稅行為,而且代表國家利益或部門利益的征稅人和用稅人也有一個正確制定和執行稅收制度及如何使用稅款的問題。所以提升人文質量、豐富人格內涵將成為稅收文化的內在需求。但事實上,我國稅收制度運行中出現的一系列不容忽視的矛盾導致稅收文化無法形成有效的張力。像世人曾形象地喻稱:中國的稅收就像是橫在大街上的一條絆索,高個子從上面邁過去,矮個子從下面鉆過去,而真正被攔住的是那些誠實守法的人。所以,一直以來中國傳統觀點所強調的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征,極容易使國人產生諸多誤解。

德國漢堡大學比格·納端認為:“一國特定的稅收文化是與國家稅收制度和稅收執法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總和,它歷史性地扎根于該國的文化,因為相互影響而產生依賴與聯系”。由此,現代稅收文化可界定為:在我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體制下,確立人在稅收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尊重人、激勵人、發展人,調動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切實保障納稅人應享有的知情、隱私、監督、檢舉等權利,使征稅主體和納稅主體在稅收行為活動中逐步沉淀并形成先進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物質條件、行為準則和制度規范。然“渙渙大中華,文化綿萬年”,隨著歷史的腳步,斗轉星移,文化多體現出時代的特征。可以說,社會主義稅收文化建設的最佳狀態是“人人皆主角”,惟有如此,才談得上講速度、求效益、保安全。常言道:“工作在稅務,奉獻給人民”,這的確是對“稅務精神”的點睛之筆。稅務精神由價值理念、道德標準、行為規范和奮斗目標澆鑄而成,它凝聚著稅官的“國家為重、愛崗敬業;嚴格執法、優質服務;開拓進取、追求卓越”的高尚情操,也是新時期稅收文化的濃縮、升華與展示。稅務精神之錦旗,是稅收文化的靈魂,也是稅收文構建的亮麗景觀。總之,從納稅人的角度看,應倡導培養納稅人自覺納稅的文化觀和使納稅人明晰自己享有權利的文化觀;從征稅人的角度看,應崇尚構建征稅人自身的文化觀和培養征稅人的服務觀;從用稅人的角度看,應注重界定用稅人的法律文化觀和用稅人的用稅文化觀。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構建稅收“征、納、用”和諧的審美文化蘊含。

二、社會主義稅收文化的人本體征

中國古代漢語的“稅”字由“禾”與“兌”兩字組成。“禾”指谷物,泛指農產品;“兌”字有送達之意,即國民向國家繳納一部分農產品。盡管后來隨著歷史文化的變遷,稅的含義有了演繹,但是中國稅收在一個廣闊的農業背景下厚積起來的傳統文化哲學的“人本”底蘊已永久地深藏其間。可見,稅收集中地反映著社會豐富而深遠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內涵,像國人常提到“納稅意識”中的“意識”就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寫照。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曾把“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的復合整體”。而這種意義上的文化由語言、思想、價值、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構成,就可以被視為一套基本上不可言傳的規則系統。隨時代人文的變遷,世人對稅收的感悟和認同,無不帶有自身以及社會群體的審美烙印。而這些意識及其外化的結果,最終都構成了整個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稅收文化”。可以說,稅收文化是文化在稅收領域的反映和體現,它往往易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縱觀中國賦稅思想史,任何歷史時期的稅收既受當時主流文化的影響,又受傳統文化的沖擊。目前,我國的稅收也不可避免地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觀照,稅收的征納行為中就隱含著傳統文化的審美基因。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稅收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調動廣大稅務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徹底解決稅收事業發展的原動力問題。主要通過建立行業精神培育機制、健全競爭激勵管理機制、創新學習教育培訓機制和完善監督約束工作機制,以促進稅務人員素質的全面提升,并不斷推動先進稅收文化的審美構建。稅收可以說是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稅法規定的標準,強制地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無償地取得財政收人的一種手段,它體現著以國家為主體的特定的分配關系。稅收作為國家的一種法律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并與國家性質、社會形態、歷史變革密切相關。而優秀稅收文化的創建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傳統哲學理念。俗話說: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科學強調理性,制度面前沒有溫情,但藝術卻滲透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尊重人、關愛人也是現代一切成功管理的要義。稅收實踐已經證明:稅收若片面強調管理而忽視人的主體地位,那一個個的制度、規程以及目標考核、責任追究,將使每個人仿佛都成了被管理和追究的對象,其結果是在被動盡職盡責中,丟掉了團結協作和積極主動性。可見,創建優秀稅收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須在解放思想中統一認知,充分調動每個稅干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營造制度賴以生存的文化基礎,使每個稅干都成為稅收現代化建設的自覺參與者、積極實踐者。同時,創建優秀稅收文化也必須重視發揮納稅人的作用。要在稅法的天平上,實現征納雙方相互尊重、平等互動、擴大民主、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集中民智,讓廣大納稅人積極參與到創建中來,從而營造“依法治稅”的社會溫馨大環境。

中國公民的納稅意識在整體認知水平上依舊頗低,而且呈現出參差不齊的多元化狀況。具體表現為:首先,我國公民對稅收的了解還很膚淺,國人雖然對稅收作為經濟生活中的一項主要內容已不再陌生,但對稅收的本質、作用,特別是稅收與公民自身的關系等認識還比較模糊。其次,我國公民對稅法比較熟悉的較少,而且局限于國有企業和稍具規模的民營企業財會人員和主要經營者以及經濟工作者和部分法律工作者,大多數個體私營企業的經營者還不熟悉稅法,不能照章經營、依法納稅。其三,相當一部分納稅人有意逃避納稅義務,致使偷、逃稅現象大量存在,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少數人甚至暴力抗稅、不催不繳、不查不繳、能拖則拖、能瞞則瞞。其四,行使納稅人權利的集體無意識性導致納稅人不知道有什么權利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面對執法不公、枉法貪贓時,也多是從金錢和人際的角度加以批判和感到憤慈。而少數稅收執法人員的腐敗行為也給稅法的威嚴蒙上了一層陰影。某些稅務干在稅收執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以稅謀私、收人情稅和關系稅的違法亂紀行為,尤其是執法秩序不到位,隨意執法和拿國家稅法當“兒戲”的丑陋現象時有發生。這些行為對依法治稅構成巨大威脅,也會使稅收成為新的文化秩序中的“盲點”,進而喪失廣泛的群眾心理認同。

社會主義稅收文化作為文化與稅收結合的產物,它反映的是一種以社會文化為導向和基礎,而又影響社會文化發展的特定文化體系,它的出現標志著稅收從物質到精神的質的飛躍。稅收文化也經歷了從興起到拓新的漸進過程,并使我國社會主義稅收文化融歷史與現代、政治與經濟、東方與西方、自然與社會為一體,從而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征。可見,我國稅收文化是以當今的文化發展總和為基礎,是一種觀念形態、國家意識,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要素,它蘊含在社會文化之中,其發展狀態取決于社會文化的發展程度。稅收文化是征納雙方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總和,它包括征納雙方的最高目標或宗旨、共同的價值觀念、作風習慣、行為規范、法律法規、文化生活以及它們所帶來的雙方的形象等內容。其特性更注重體現國家意志,更重視稅收的強制性,并帶有相對的非等性。由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稅收文化包括稅收物質文化、稅收法制文化、稅收行為文化、稅收精神文化、稅收傳媒文化等。具體言之,稅收文化是有形的、外在的一種硬件基礎,它集中體現了稅收部門在社會上的外在形象,同時它的不斷完善將為稅收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健全稅收機關內部的各種規章和監督制約機制,以其強制和非強制的力量約束每個成員,可促進稅收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并易于培養一支“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熟”的稅收執法隊伍,以營造一個依法納稅的社會輿論氛圍和文明環境,從道德、情操、聲譽等非法制方面加大依法納稅的驅動力,從而逐步建構國人懂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溫馨稅收園囿。公務員之家

社會主義稅收文化的集中表現是“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且用之于民”的性質,它使得稅收文化富有獨具特色的導向、約束、凝聚、融合、激勵、輻射等功用。稅收文化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定勢,并把稅收征管工作引導到國家所界定的目標上來,使國家的意志得以體現,從而對納稅人的行為予以規范和履行應盡的納稅義務。“依法治稅,從嚴治隊,文明執法,熱情服務”等口號都對征納雙方的行為發揮著有力的引導效能。同時,稅收文化以大量的微妙的方式來溝通征納雙方的思想、意識,使征納雙方在統一思想的指導下,產生對國家稅收的性質、作用的認同感、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性的整體效應。可以說,社會主義先進稅收文化將引導廣大公民自覺養成“依法納稅光榮,偷逃抗稅可恥”的良好社會心態,并通過構建稅收文化,運用社會心理學深人研究國人在稅收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提高對稅收征納主體行為的預測、引導和控制能力。同時,先進的稅收文化有助于培養廣大稅務干部“愛稅愛崗、敬業奉獻”的團隊精神,也將有利于稅務系統內部建立“公平、科學、有效”的管理競爭激勵機制,以營造出一種催人創新奮進的競爭氣氛。一般來說,納稅是衡量社會貢獻的重要標尺,納稅人更要理解稅務部門的執法工作,理解稅收的概念和含義。稅收是國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國家稅收也就沒有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納稅人應該把依法及時足額繳稅作為自己的責任。納稅作為一個過程同時也培育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品德。納稅使金錢和物質轉化為一種人文陶冶和文化享受,從而讓廣大納稅人認識到稅收文化拓展“人本精神”傳播的審美功用。

綜上所述,鑒于對我國稅收文化現狀的合理剖析,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稅收文化業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求。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形成的稅收文化的理念必當是塑造先進稅收文化的基本思路,也有利于營建“科學征稅、誠信納稅、正確用稅”的社會主義稅收文化的審美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