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分析

時間:2022-07-12 08:54:25

導語: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分析

【摘要】在整個金融體系之中,除去銀行這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外,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其中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設立和發展,有助于推進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彌補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不足,但同時也存在著各類風險,需要良好的風險控制才能規范其發展。

【關鍵詞】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控制

一、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

我國一直以來的金融體制,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主導,專業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為主體,輔之以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非銀行金融機構雖然并不是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伴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的來勢洶洶,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顧名思義,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指那些銀行以外的,但也經營金融業務的機構,其包括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公司、資產管理類公司等。與一般的商業銀行不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在市場上發行股票和債券,一般沒有儲蓄存款的業務,資金的去向多用于長期投資。我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從事的是經紀類、咨詢服務類、IPO、債券承銷、資產投資等業務。我國最初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建立是為了符合政府的政策性需求,為了配合國家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政策指南,自從改革開發之后,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飛速發展,為我國的金融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幫助中小企業籌集資金,降低其借貸成本,促進企業自身經營業務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金融理念的轉變,購買股票、債券、基金等投資活動已經十分普遍,甚至委托管理資產,使得自身的財富實現增值。選擇一家證券公司開戶,買賣股票,或是購買一份保險都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的一部分,隨著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所從事的業務在國民經濟中也越來越重要,在促進資金的流通、實現資產的增值、幫助企業進行融資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使得資金從效用低的部門流向效用高的部門,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其在服務于中小企業的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企業提供了多樣化并且具有靈活性的金融服務,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公平性,緩解了中小企業發展資金需求與融資困難的矛盾。

二、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

在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過程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由于缺少危機意識,對于貸放資金不加以管控,使得本身面臨著流動性風險;在投資業務中由于過分追求盈利,投資于一些高風險金融工具,而疏忽了其風險管控,導致出現經營風險;在經營過程中出現虧損而退出市場是金融體系發展過程中很常見的事,但是我國目前的退出機制并不完善,使得人們對非金融機構失去信心。(一)經營和管理上的風險。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各種金融業務往往伴隨著較高的金融風險,像帶有融資性質的業務能否合法合規運營,同時本身的投資業務能否獲得收益來維持機構本身的運作。在目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中,金融創新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往往包含大量復雜的金融衍生品,而對金融衍生品的不熟悉所導致的銷售和管理問題,使得非金融機構風險暴露。同時像近年來的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產品,憑借高收益低風險吸納社會資金,是否真的具有高回報,還是只是一個龐氏騙局而已,這都有待考察。同時這些機構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其一,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非銀行金融機構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的,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所從事的業務多而雜,沒有明確的主營業務,從而導致在管理上沒有重點目標,內部管理機制的不完善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面對金融危機等風險時,往往會受到很大的沖擊,甚至倒閉。二是從業人員管理不當。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多數從事的是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因此對于從業者的能力素質要求很高,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培養,同時由于員工的激勵動機不足,金融人員的流動性也相對較高,而這就會導致較高的運營成本和風險。(二)市場風險。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經營的業務中大多數金融產品,其價值的變動往往隨著股票價格、市場利率、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具有很高的市場風險。一方面,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本規模不如商業銀行,它的運營主要是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甚至包括一些較為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而這些產品往往具有較高的杠桿率,因此在運營過程中,受市場波動而導致的資產負債的變化往往會帶來較大的損失。另一方面,由于受國家政策的引導,會導致某些業務的不合規合法,甚至停止經營,或者由于國家的某些貨幣政策舉動,從而導致利率等指標的變化,也會對依賴于標的資產的類似于期貨、期權等金融產品造成一定的損失,增加機構的運營成本。再者,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客戶群往往是相對信用風險較高的人群,因此在宏觀環境不好時,違約概率也相對較高。(三)監管制度的不完善。首先,監管的不到位。在不同地區,監管的制度和要求往往不統一,特別是偏遠地區,監管往往缺乏一定的力度,對于市場的準入和依據政策的審批往往過于注重,卻沒有對進入之后的稽查進行有效的跟進,不能實時地監控風險。其次就是監管法律的缺陷,法律的不健全往往會對監管的范圍、要求等產生灰色地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監管真空,從而使得某些公司會利用這些漏洞而從事一些違法的業務。第三,就是監管過度,某些監管部門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的規定,由于對風險的國度擔憂而提高了審查的要求,這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而言,會造成運營成本的擴大,不利于自身的經營發展。由于對這些機構不嚴格監管,導致近些年來頻繁出現一些金融糾紛案,特別是一些龐氏騙局的垮臺,對社會公眾的利益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三、非銀行金融機構規范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自身管理規范。公司管理層面需要從機構內部從董事會到往下的各個業務部門,根據不同部門的職責,明確各部門的管理辦法和目標,構建一個貫穿于整個公司的管理組織體系,同時設立一個總的內部風險管理部門,對各個部門的風險管理進行對接,更加有效地協調各個部門的內部管理,進行全面的風險防范。對于每個崗位有要求責任明確、權限清晰,各部門之間做到不重復監管,在業務、責任和程序方面互相監督和制約。同時加強對員工的激勵機制和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使得人力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各項業務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每位員工的工作能力,因此人員的科學化管理,不僅可以減少人力成本,而且可以更高效地實經營目標。提高機構自身的治理水平,強化風險管理的意識,是保證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二)運用合理的風險管理模型。首先機構要正確評估自身的風險水平,然后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制定機構的發展戰略。對于每一項金融業務,要嚴格評估其風險水平,特別是對于高桿杠的金融衍生產品,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模型,對各類金融資產進行合理定價和評估風險水平,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數據等新型風險工具分析的應用尤為重要,機構可以結合這種新技術,更好地構建一個全面完善的風險管理框架。同時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中,規范金融市場的發展秩序,推進市場化利率改革等多項措施,從而有效預防市場風險,構建一個平穩發展、抗風險能力強的金融市場。(三)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首先,從法律上講,在原有法律規章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新的法律法規體系,在目前以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為主導的,輔以“一行兩會”進行監管的新型改革體系之下,提高對這類機構的監管能力。同時為金融行業的長遠發展,政府應該加強對這類機構的扶持力度,監管部門也應該明確監管重點,建立一個嚴格又適度的監管模式,在保證風險水平可控的前提下,盡量提高盈利水平,并且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提高監管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英梅.淺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現狀與前景[J].時代金融,2018(20).

[2]劉馨鈺.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控制研究[J].創新科技,2016(3).

[3]奚賓.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控制研究[J].企業經濟,2015(8).

[4]廣琴.內部控制效果對財務風險防范的影響研究[J].時代經貿,2016(24).

作者:黃鑫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