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民間金融效率論文

時間:2022-08-17 09:39:00

導語:我國農村民間金融效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農村民間金融效率論文

[摘要]金融效率的高低決定著金融發揮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生產性資金流動的規模和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經濟發展的效率。當前農村金融效率低下制約了中國金融發展,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障礙。提高中國農村金融,包括民間金融的運行效率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農村民間金融;金融效率;農戶;農村中小企業

一、問題的提出

2005年中央銀行的《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指出:“中國一些地方的民間融資規模已經占到當地國內生產總值的8.88%~10.53%,貸款余額的12.37%~14.66%,存款余額的6.92%~8.2%。”按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注冊資本等測算,截至2004年底,廣東民間資本存量為10638億元,包括已動用的民間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6022億元,未動用的民間資本即投資性儲蓄2639億元,加上居民持有的現金、外匯儲蓄、保險資產和境外證券資產等,估計2004年末廣東民間資本規模折合人民幣超過1.2萬億元。從增量看,廣東民間資本年度增量由2001年的483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642億元,呈加速積累的增長態勢①。為什么在農村發揮更大資金融通作用、占據了70%市場份額的是民間金融?農村民間金融的效率到底如何?什么因素影響著農村民間金融效率的提高?這些因素如何發揮作用?為什么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會改善金融部門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在此,筆者將一一進行分析。

二、金融市場與金融效率的互動機制

金融市場包括通過各類金融機構及個人所進行的貨幣資金借貸活動。金融市場創造了一個中心交易地點,該地點的存在使得發現交易對方的難度降至最小。金融效率(financialefficiency)是指金融運作能力的大小(王廣謙,1977)。民間金融廣泛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這說明民間金融是與正規金融并存的必要融資方式。中國農村民間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推動,主要包括經濟、金融環境、經濟主體內在需求、金融理論的發展、技術與創新。這些因素反映了農村金融市場追求高效率的內在要求。

在麥金農-肖的金融發展理論中,非正規金融(中國通常指民間金融)是無效率的。他主張將非正規金融融入到有組織的金融體系(愛德華·肖,1988)。完全競爭金融市場的效率體現在配置效率(allocatedefficiency)和運營效率(operationalefficiency)兩方面。研究表明,雖然不同的國家,甚至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市場上效率的程度是不同的,但大多數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常常具有配置效率和運營效率的作用(埃德溫·H·尼夫,2005)。

金融市場內生演進的一般機制表明,金融市場與金融效率是相互促動的。金融市場越大,金融市場中交易的工具種類越多,搜尋成本越低,金融效率就越高。金融市場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不斷追求更高金融效率的產物。與此同時,金融市場又直接促進了金融效率的全面提高。由于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基本上都求助于民間金融市場。從微觀上看,民間金融市場的存在和發展促使中國一批農戶和鄉鎮企業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壯大;從宏觀上看,提高了經濟效率和資本形成率,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和制度的有效調整,對中國農村金融的制度變遷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正是金融市場與金融效率兩者間的良性互動,促使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效率的不斷提高。然而由于農村民間金融一般是沒有組織、分散的,使得其在資本集中方面的作用有限。

三、農村民間金融效率分析

從中國農村的發展歷程來看,民間金融并不是一種低效率的融資安排,而是解決金融脆弱性的有效手段。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的多樣化對貨幣的演變發展、金融機構的競爭格局、貨幣政策的效果,乃至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都發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宏觀效率貢獻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金融效率體現為農村民間金融能充分吸收農村社會儲蓄,將其引入資金需求大、生產效率高的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起到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目的。

1.融資交易效率。融資效率高低是影響金融資源使用效率的首要因素。對融資的交易效率評價,可從融資成本、融資機制的規范度和融資主體的自由度來衡量。融資成本是企業籌措和使用資金所付出的代價,是資本的預期收益率,也是企業選擇資金來源、進行資本籌措的重要依據。資金成本與融資效率成反比。高融資成本(相對于具有相似風險性項目的競爭性市場收益而言)和資金的有限可得性表明了金融不發達。解決金融不發達的問題可以為任何一個經濟體帶來好處,但這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這需要逐步形成新的甄別和治理金融交易的能力(埃德溫·H·尼夫,2005)。在債務融資方面,由于中央銀行的管制,農村民間金融組織難以合法地在社會上進行融資,影響了融資效率。融資機制的規范度體現了資金市場的成熟度。機制規范的資金市場融資渠道多、風險小、效率高。在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融資機制中,民間金融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在企業發展的早期,其重要性往往超過所有其他的融資方式。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對民間金融一直采取壓制的政策,使得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民間金融手段效率大大降低。融資主體自由度是指融資主體受外界約束的程度,這種約束包括法律上的、規章制度上的和體制上的,約束與自由度成反比,與融資效率成反向關系。吉利斯等發展經濟學家曾特別強調資本投入效率對經濟增長的意義,資本使用的效率比提高投資量GDP的增長重要得多。

2.資本市場效率。經濟增長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市場的競爭和效率。民間金融有助于促進資本市場的形成。為了克服農村分散的、無組織的資本市場的先天性缺陷,一些民間金融機構應運而生。形成了民間金融中的間接融資資本市場。農村民間金融機構作為最終借款者和最終貸款者之間的中介,將農村分散的、無組織的資本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組織起來,改善信息不對稱程度,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資本市場的效率。現代金融中介理論表明,金融中介機構的主要功能是在盈余單位把未支用的收入向赤字單位轉移過程中發揮中介作用,在貫徹這一功能時,其有助于提高儲蓄和投資水平,并在可供選擇的投資項目中最佳地配置稀缺的儲蓄(約翰·G·格利,愛德華·S·肖,1988)。從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民間金融機構的興起正適應了民間金融的交易費用和風險需求(彭興韻,2002)。

3.金融體系效率。金融體系循環的最終目的是在滿足貿易和服務交換需求的前提下,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金融效率。金融體系的績效對企業的資本形成決策產生重要影響,這些決策也會影響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融資難度大小對一個經濟體內資本形成的數量和類型關聯度較大。在動態的、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盈利與效率是聯系在一起的。長期以來,中國的儲蓄率都處于高水平,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統計,2006年第一季度末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5.28萬億元,同比增長18.2%,比上年同期高2.7個百分點②。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資金相對緊缺的國家而言,高儲蓄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金來源。但欠發達的金融系統一直無法充分利用現有的金融資源,高儲蓄率與資源浪費并存,投資效率不高(沈坤榮、孫文杰,2004)。金融體系功能的核心是金融資源的動員和配置,保持金融資源的流動性和增值性。農村民間金融通過實現支付、為積累財富的投資提供便利、為可行的新項目提供融資以及為風險管理提供便利等作用來體現其效率,其產生和發展彌補了現有金融組織體系的不足。

4.資金配置效率。資金配置效率包括資金的有效動員與金融資源的高效利用。前者指以最低的融資成本為資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資源的能力;后者指將稀缺的資本分配給進行最優化“生產性”使用的投資者。資金配置效率高低,取決于金融市場上供應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和金融商品及金融服務價格的靈活性。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的推動,儲蓄是提供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特別是在農村經濟從不發達走向發達的過程中,儲蓄率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現實經濟中,經濟增長的速度取決于有多少資金投入到經濟運行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是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兩個主要渠道,這兩種融資方式的效率直接決定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效率,金融發展正是通過這兩種渠道影響資本形成的質量進而影響經濟增長(沈坤榮、孫文杰,2004)。從各國經濟發展史看,幾乎所有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儲蓄率的上升。金融是促進儲蓄率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金融的特點在于資金融通,資金的充分流動是資金達到最優配置狀態的必要條件。而利息率使當前消費轉化為未來消費,實物儲蓄轉化為貨幣儲蓄,增值轉化為投資成為可能。在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過程中,利息的高低和農村民間金融機構與農村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起著關鍵的作用(王廣謙,1997)。在農村,由于投資渠道少,使得數量巨大的民間資本持有者或資金盈余者受利益驅動而成為民間金融的供給者或中介人,將小規模的短期儲蓄集中起來,為各種類型的農村經濟主體提供資金,促進了貨幣或資本向投資的轉化,產生對正規金融的“擠出”或“侵蝕”效應。民間金融機構的興起適應了農村民間金融的交易費用和風險的需求,符合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二)微觀效率貢獻

金融的微觀效率是金融機構作為金融這一產業主體在經營發展中的效率,體現為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和發展效率。

1.降低營運成本。民間金融能節約信息和監督成本。由于信息不完全或監督的高昂成本,使得正規的、有組織的金融機構在面臨借款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時,會對借款者采取信貸配給的政策,使借款者的資金需求得不到全部滿足甚至根本得不到滿足。這些受配給的農戶和企業為了抓住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不得不求助于民間金融進行融資。通常,正規金融與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相連,而正式的制度安排,其交易成本越高。

在農村,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較小,從單項交易看,正規金融機構每次的交易成本往往比大額信貸的要高。高昂的交易成本是正規金融機構不愿涉足農村小額信貸的主要原因。而小額信貸是農村經濟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資本效率的提高可以從邊際投入與邊際產出的對比中反映出來。農村民間金融所具有的鄉土性,使出借者對借款者的信用和收益狀況、人品等情況了如指掌,對借款者的生產活動和金融關系的信息很了解,跟蹤管理成本低下,減少金融活動中的交易成本,降低風險和提高了資金配置效率。資本效率的提高還可以通過投資主體外部融資的增長反映出來(崔慧霞,2005)。

2.動員儲蓄。動員儲蓄意味著將資金從眾多小額儲蓄者處聚集起來,用以形成生產性資本。一般而言,在動員儲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成本:一是從小額儲蓄者處集中儲蓄的成本;二是克服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信任成本。由于農村民間金融所具有的“草根性”,使民間金融與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容易獲得有關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意會型知識。民間金融在正規金融的縫隙中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民間金融與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這一組合的優勢所在。總體而言,目前民間借貸涉及的惡性事件和風險遠低于正規金融機構。民間金融在動員民間資本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間資本主要以居民儲蓄存款形態而存在,運用市場化方法,構建民間資本供給與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組織系統,有效創造民間資本投入到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是緩解資本壓力的基礎。相關調查顯示,農戶借款數額中72.8%來自各種非正式渠道,其中農戶之間借款占非正式的93.2%,而來自正規渠道的只占27.2%③。3.降低信息成本。民間金融的運作是嵌入于社會網絡和傳統型制度環境中,基于社會網絡中的人緣、地緣和血緣關系,即信任關系,其所依托的制裁機制為社會排斥之類的非正式制裁機制。跨越這些社會網絡關系的界限后,民間金融將難以運作。改革開放以來,民間金融對于農村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劉會蓀、李漢鈴、馮興元,2005)。市場收集信息花費的成本大小取決于以下因素:(1)法律制度的完備性和可置信程度。(2)激勵機制的設計。信息的不對稱和不確定性的存在使激勵機制成為必要,而使契約雙方利益相容的激勵機制可以使信息被正確地顯示,從而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哈特,1997)。(3)產權的明晰程度。產權越明晰,從市場上收集信息的成本就越低。市場交易規模和市場的競爭程度影響著信息的收集成本。

農村民間金融的“草根性”使之易于了解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在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過程中,民間金融組織(資金的供給者)與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資金的需求者)相比,存在著信息優勢,表現為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和農戶、農村中小企業之間的借貸關系。因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一般不具備直接到金融市場上籌資的能力,其經營活動中的資金主要還是依靠民間金融機構提供。

4.改善金融服務。金融服務(FinancialServices),主要是通過金融工具實現的,而新的金融服務或金融工具的出現,通常是金融機構在市場競爭壓力進行金融創新的結果。在內生金融發展理論中,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上,存在著對金融服務的不同需求。在經濟發展初期,人均收入和人均財富較低,人們只要求金融中介機構來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對其他金融組織、服務與金融工具的需求較少。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和人均財富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們才有能力并積極參與金融市場活動。因此,人均收入水平越高,金融市場也越發達和活躍(崔慧霞,2005)。

農村民間金融機構通過提高利率,提前支付利息,或實行有獎儲蓄等方法吸引儲蓄,改進了服務手段,提高了金融服務水平,包括服務時間的延長、取消午間休息。在農村地區,民間金融仍然是最重要的金融服務提供者。

四、民間金融效率的主要決定因素

(一)制度環境

農村民間金融最大問題在于其制度環境和相關的政策選擇問題。中國民間金融的發展一直受到融資管制、體制管制等方面的影響,發展緩慢。從中國農村的發展實際來看,民間金融效率比正規金融效率高,而且效率提高的空間很大。目前一些地區的民間借貸與正規借貸之間在規模與利率上都存在著很強的互動關系。作為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結果,農村民間金融是由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安排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其主要誘因是高收益導向的供給和巨大的融資需求。現實中,農村金融市場的特點非常適合小規模民間金融制度安排,應該給予農村民間金融以合法地位。通過建立、健全和完善民間金融運行機制,減少對民間金融的約束,提高金融效率(于謹凱、單春紅,2003)。

(二)融資渠道

在經濟發展初期,農村由于專業化水平不高,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以內源性的融資為主,對金融交易的需求較小,資金融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調劑短期資金的余缺,為農村民間金融機構的資金頭寸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加上農村民間金融機構的鄉土性,使之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條件。但長期融資渠道的缺乏極大地制約了包括農村企業的融資能力,誘發替代式的民間融資途徑,進而扭曲金融鏈條的性質,降低鏈條的供給能力,是導致農村中小企業在擴張過程中,出現的顯著依賴短期融資即“借短用長”現象的重要原因。這種高風險的融資結構實際上承受市場波動能力很低,容易導致農村中小企業在快速擴張時期出現資金鏈條斷裂。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路線幾乎都是“初期發展—快速擴張—快速的短期資金融通—再擴張—資金鏈條緊張—危機—潰敗”的路線(徐益平,2005)。因此,在其經營活動中始終面臨著資產結構上的短期資金和長期資金的優化平衡問題。

(三)基礎制約

盡管農村民間金融機構在農村經濟增長中起到了一定的金融資源配置作用,但總體而言,它們的金融服務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不高,金融創新業務開展緩慢,金融市場非規范運行,金融秩序混亂,金融風險積累,市場機制發育不快等是制約農村民間金融效率提高的基礎約束。

五、結論

2004年中央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嚴格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積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中國人民銀行在2005年中的《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稱,“民間融資具有一定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其發展形成了與正規金融的互補效應。”這應該是為處于灰色地帶的民間融資“正名”。通過筆者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資本流動、貨幣體系、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有相應高效的金融運作效率。實行以制度變遷為導向的改革,將為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民間金融效率提供前提條件。

2.經濟主體在激烈競爭中對金融資產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需求加大,對金融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間金融的產生和發展,緩解了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供需之間的尖銳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3.提高金融效率是民間金融產生和發展最根本的推動力。民間金融在發展的同時對國家金融體系產生影響,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金融效率的提高。

4.從效率與規模關系上看,資本市場的規模越大其效率越高,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社會總儲蓄一定的條件下,效率高的市場將形成更多的資本,這與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是吻合的。而且,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需要更高的效率才能籌集更多的資本。

5.民間金融在正規金融的縫隙中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民間金融與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這一組合的優勢所在。

6.中國的非組織民間金融的盛行,反映了中國社會部分資金需求無法從有組織金融體系中得到滿足。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數量,才是解決問題之根本,僅僅靠取締地下金融實現其目標是不可能的。

[注釋]

①中國貿促會廣州市分會會務信息部2005-10-24/servlet/infosystem.news。

②佚名:《中國金融》2006年第6期。

③張帆:《農村金融改革應凸現競爭性》、《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