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融對這次次貸危機形成剖析論文

時間:2022-09-09 11:18:00

導語:我國金融對這次次貸危機形成剖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金融對這次次貸危機形成剖析論文

摘要:文章從美國經濟的消費習慣入手分析了次貸危機的成因,認為由松變緊的政策調控環境是次貸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銀行等貸款提供商降低貸款信用門檻是危機的根本原因;部分金融機構利用房貸過度證券化轉移風險是導致危機的表象原因。然后根據我國的經濟圖景,提出了保證經濟金融平穩運行的啟示和對策。

關鍵詞:次貸危機;經濟圖景;貸款信用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與原因

我們知道,美國經濟的70%依靠私人消費,而且相當比例是負債消費。在那里,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等,貸款現象幾乎無處不在。在過去幾年,為刺激房貸,貸款公司提供了優惠利率、零首付(歷史上標準的房貸首付額度是20%)、甚至頭年不付利息等優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國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貸款公司取得了驚人的業績。為分散風險,他們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債務抵押債券),讓購買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在有利可圖的低利率環境下,低風險的高級CDO很快賣了個滿堂彩。對沖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銀行借錢后大舉買入風險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達到12%),僅利差就賺了個盆滿缽滿。同時,對沖基金還把手里的CDO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數倍的貸款,追著買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創造出CDS(信用違約交換)以降低風險。CDS也賣火了。投行在CDS基礎上又創造一個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賺到的一筆作為基金,放大數倍(例如10倍)地首發。這時,人們認為,買入1元基金,虧到0.90元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三毛”賣瘋了。于是,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許多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由于這批產品在OTC市場交易,法律上也未規定需要向監管者報告,無人知曉它們究竟賣了多大規模,這樣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來,從貸款買房者到貸款公司、各大投行、各個銀行、對沖基金,人人都賺的情形。美國房地產一路飆升,根本沒有出現還不起房款的事情。

與之相伴的是,美國的利率不斷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同時,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大幅上升,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購房者還貸負擔大為加重。房價下跌也使得他們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于是又出現了2006年底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貸款公司倒閉,對沖基金大幅虧損,繼而保險公司和銀行相繼巨額虧損報告,各大投行也紛紛虧損;然后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經濟增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美國次貸危機爆發。

縱觀次貸危機的產生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由松變緊的政策調控環境是次貸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從2001年初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開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經歷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僅1%,達到過去4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貸利率從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這使得浮動利率貸款和只支付利息貸款這類創新產品滋生并占總按揭貸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場的火暴使富人們更加放肆地揮霍,窮人們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開始購買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兩年時間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抵押獲得融資。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并呈愈演愈烈之勢。

銀行等貸款提供商降低貸款信用門檻是危機的根本原因。美國“經濟學簡報”網站編輯羅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貸危機爆發根源時這樣說:“只要你還喘氣兒,銀行和抵押貸款公司就敢想方設法借給你錢。信用不好?沒問題!無力償還月供?也沒問題!于是,我們進入了一個無須證明文件就可抵押貸款的時代。”即使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形勢下,為防止嚇退次貸借款人,華爾街變本加厲瘋狂放貸,甚至僅依據借款者自己填報的虛假收入就可放貸,次貸款額還可以大于總房價。降低放貸門檻,必然導致回收資金的風險升高。

部分金融機構利用房貸過度證券化轉移風險是導致危機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環境下,次級房貸衍生產品客觀上的投資回報空間,不僅使放貸機構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將債權轉讓給其他投資者,還吸引了美國以及全球主要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投資者。被無限放大的證券化規模究竟多大可謂深不見底,使得危機爆發時影響波及全球金融系統。

二、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啟示

當前,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我國的貨幣政策也與美國如出一轍。美國次貸危機無疑給國內金融業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鐘。如果從美國次貸危機中吸取教訓,加強我國金融業的管理和監管,可以防止金融危機爆發,保證經濟金融平穩運行。

第一,金融產品的創新要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我國許多的居民希望通過投資房地產去獲得財富,銀行系統也曾想出各種吸引人們借貸款買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銀行推出了“雙周供”,可使借貸人縮短還款期,少交利息,很受炒房戶歡迎。又如“循環貸”,允許人們將商品住房抵押給銀行而獲得一定的貸款額度。這樣,借貸人買越多的房產,就能獲得越多的貸款額度,產生以房養房的現象,更受“炒房戶”追捧。雖然目前尚未出現大規模的貸款違約現象,但是,不斷上揚的通貨膨脹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繼而導致許多“炒房戶”因交不起利息而違約。如,深圳一居民用首付購得一套房,又用這套房抵押購得第二套房首付,再租出第一套房來交付兩套房每月所貸房款額。一旦銀行對房貸和利率進行調整,就會產生違約,所以在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其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應高度重視房地產價格相對穩定的意義。對新興的金融產品,要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和相對應的監管和調控手段。

第二,做好國內按揭貸款巨大風險的管理。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在于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松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后緊的貸款產品,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進行了住房按揭貸款。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要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要采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2007年下半年,央行與銀監會了《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和《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補充通知》。該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通過市場準入的提高,區分房地產的投資與消費,提高房地產投資者的門檻。這兩個文件公布后,國內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很大變化,不少房地產市場投資者開始退出市場,快速擴張的銀行信貸開始減緩。公務員之家

第三,金融服務業務應重視主營業務。金融創新是依附于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和金融服務基礎之上的一種資產重新組合和信用組合,這種組合導致了信息不對稱和加大了風險度和風險控制難度,一旦銀行管理和決策失誤,就會給投資者和市場帶來風險。所以金融服務業務應更重視基本服務業的產業范疇,強化服務意識,提供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服務,創造良好的投資融資的環境,把金融市場變成一個真正的資源優化配置的地方,最后推動經濟的成長,這是金融服務業對經濟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貢獻。

第四,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就應警惕貸款收緊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還款壓力提高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這兩方面的影響最終都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因此,宏觀調控要把握“度”。要充分認識外部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