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及啟示
時間:2022-08-22 05:47:08
導語: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疆貿易方式情況
新疆貿易方式主要包括四類: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邊境貿易及其他貿易,邊境貿易一直是新疆對外貿易的主力軍。2008—2012年一般貿易額占進出口貿易的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為17.2%,2009年增加到21%,2010年增長放緩,到2012年占比增加到33.58%;加工貿易逐年下降,2008年占比2.07%,2009年為1.9%,2012年降至1.03%;邊境貿易占比呈下降趨勢,由2008年的79.4%降至2012年的51.67%。新疆的貿易方式逐漸優化。但以邊境貿易方式為主的貿易格局未發生根本轉變(見表1)。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情況
一般而言,商品結構包括出口商品結構與進口商品結構。從新疆出口商品結構來看,2008—2012年基本保持一致,服裝、機電產品、鞋類、紡織紗線、農產品、箱包、番茄醬出口比重較大。從進口商品結構來看,原油、鐵礦砂、成品油、棉花、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較大,2009年與2012年的進口結構基本保持不變。從總體而言,新疆貿易伙伴主要集中在中亞等發展中國家,進出口商品結構主要是以低端初級產品和加工制成品以及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三)貿易主體情況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疆對外貿易各主體在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也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2008年國有經濟占比22.37%,之后3年比重有所增加,分別為28.5%、27.45%和30.1%。三資企業對外貿易的比重在金融危機后期有所增加,由2008年的1.4%增加為2009年的1.98%和2010年的2.07%,2011年下降至1.46%。與此同時,集體經濟與私營經濟占比呈下降趨勢,2008年私營經濟的貿易占比為73.23%,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別下降為67.2%、68.89%、67.46%,集體經濟由2008年的2.98%下降為2009年的2.3%、2010年的1.58%和2011年的0.96%(見表2)。
(四)貿易伙伴情況
新疆對外貿易伙伴主要是中亞五國,長期以來中亞五國貿易額占新疆貿易總額的八成以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疆對外貿易對象的格局也發生了變化。2008年新疆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是187.34億美元,2009年下降為111.96億美元,2012年有所恢復,達175.83億美元。2008年中亞五國占新疆對外貿易總額的84.32%,2009年與2010年下降為80.97%和80.23%,2012年下降為69.86%。從中亞五國內部來看,哈薩克斯坦占比一直呈上升趨勢,2008年占比40.83%,2009年為49.89%,2010年為54.06%,2011年為46.43%,2012年為63.5%。而吉爾吉斯斯坦的占比呈下降趨勢。其他三國的占比不同程度有所上升,但由于貿易額較低,占比較小,對新疆與中亞五國貿易格局影響不大。
二、啟示
(一)實現跨越式發展要符合客觀規律
跨越式發展是指落后國家或地區立足自身優勢,為了縮小與先進國家或地區的差距,通過對自身發展要素和發達國家或地區已有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經驗模式的充分利用,通過實施不均衡發展戰略,在生產力跨越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先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地區率先取得突破,并帶動和促進其他產業、其他領域和其他地區快速趕上,最終實現落后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躍升。跨越式發展既是追求高速度,更注重高效益,同時也更加依賴于科技進步和教育振興。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跨越式發展是擁有后發優勢的國家或地區,利用后發優勢實現經濟趕超的過程。但是經濟發展要符合客觀規律,必須依據本地經濟實際,考慮環境容量、市場容量、人員素質、以及市場的供求現狀,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二)擴大內需,轉變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思維
長期以來,新疆秉持出口導向型戰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是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也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如物價上漲速度過快;收入分配在開放性部門與非開放性部門間出現較多不公平,貿易增長的利益更多被開放性部門獲取;新疆與周邊國家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在低收入國家中的低收入人群;貿易方式與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等。出口市場風險加大,直接導致經濟增長的風險加大,出口需求的穩定性脆弱,不利于新疆出口貿易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改變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思維,通過理順收入分配機制,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健康穩定發展,讓廣大人民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福祉。
(三)要注重貿易與經濟增長速度,更要注重增長質量
貿易增長與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國家、地區經濟實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出口增長速度過快,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只是養育了大量國外低收入國家的低收入人群,經濟增長的福祉并沒有留在國內,或者只有少數行業的少數人群獲益,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就失去意義。所以經濟增長的意義在于提高質量,貿易增長的意義在于通過國外消費的增加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以提高國民福祉。
(四)抓住產業轉移機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
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對外貿易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貨幣競爭、貿易保護以及來自部分國家政治、軍事的圍堵,使得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日益惡化。隨著產業升級的壓力與日俱增,以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替代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對中國經濟與貿易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在此情形下,國家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疆等西部省區,內地產業升級與產業的西部轉移勢必會影響新疆貿易戰略的轉變。產業升級勢必會舍棄一些當前利益而付出利益成本,必將會影響國家對新疆經濟與貿易發展的支持力度,另外,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勢必會導致區域間的激烈競爭,為新疆的跨越式發展與外貿競爭力的提高帶來負面影響。盡管中央對新疆經濟發展予以大力支持,新疆為了更好更快發展本地經濟,積極利用內地資金,承接內地產業轉移,但是,內地產業轉移以及內地企業的投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占新疆本地企業的投資,造成新疆本地企業升級與產品出口受到抑制。長期以來,新疆的出口以粗加工制成品為主,大量工業制成品出口主要來自內地。新疆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提高地產品出口比重,否則新疆只能停留在貿易通道及物流的層面上。因此,新疆應牢牢把握內地產業轉移機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提高地產品國際競爭力。
作者:崔炳強單位: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
- 上一篇:市場經濟財政金融論文
- 下一篇:省域內農村金融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