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變革趨勢
時間:2022-04-02 02:37:00
導語:論信息變革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的組織結構處于積極地全面變化之中,是自泰羅的組織科學管理出現以后最強烈的組織變革。對這股企業組織變革趨勢,經濟學家們進行了分析,認為各方面的環境變化是導致企業組織變革的因素:斯科特?莫頓(Scott.Morton,1991)認為引發企業組織變革的因素包括:經濟全球化、經濟發展步伐加快、產品開發周期縮短、企業間競爭加劇。這些因素的出現并占據主導地位,使原有的組織結構不再能夠適應需要,必須變革組織;斯卡姆?彼得(Schum.peter,1994)認為市場范圍的擴大、新供應商、新客戶、新競爭者的介入、產品產量的增加會形成日益騷動的環境,迫使企業變革組織結構,所以這種影響又稱為“創造性的破壞”。
縱觀90年代以來的企業環境變化,可以說信息技術的發展最深刻地改變了企業經營環境。信息革命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普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應用,而是激進的組織變革的內在原因。大多數有關信息技術與組織變革關系的描述可以歸結為信息加工和傳遞成本(以下簡稱信息成本)對組織結構、行為變革的影響。
一、信息成本與組織變革理論的評介
1、新古典經濟理論認為:在完全信息的市場假設下,利用市場分配資源是最有效率的,獲知有關賣方、買方、定價、合作行為的信息不需要時間和成本,信息成本為零。但是,從現實的市場狀況來看,新古典理論的完全信息的假設難以成立。所有的市場都存在信息不完全的現象,要獲得市場信息,必須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
2、70年代以來興起的交易費用經濟學認同新古典經濟理論,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很大的發展。他們認為:
(1)產生信息成本的大部分因素是信息壓縮。信息壓縮是指交易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一方掌握了與交易有關的更多的信息,而另一方要想獲得此信息要花費一定的代價,因此,擁有較多信息的一方會產生機會主義傾向。
(2)當信息分布比較對稱,交流免費或不昂貴時,即信息成本近似等于零時,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優選擇。在這種市場中,信息極端分散在各企業中,以至于不需要花費信息成本就可以實現信息的完全分配;當信息成本高昂時,在組織內部進行交易,可以比市場分配資源更有效率。這是因為:第一由于內部組織的激勵機制傾向于合作,削弱了機會主義傾向,因此,也削弱了利用信息壓縮來謀取自身利益的動機;第二內部組織中的監督和控制上的優勢也有利于消除信息壓縮的條件;第三內部組織在評估成員的績效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這種優勢不僅能夠識別出有經驗和能力的成員,而且能夠消除內部成員“搭便車”的機會主義傾向。因此,信息成本高時選擇等級組織的形式,信息成本低時選擇市場形式。
(3)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成本上。從傳統觀點上看,經濟學家往往把“技術”定義為產品產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而現在一種全新的觀點是從信息成本的角度來認識,將“技術”定義為每單位信息成本的變化。
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的影響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信息技術使信息在市場中的分布更加對稱和均勻,由此降低了信息成本,使具有較少等級的企業組織更具有競爭力;另一方面,促進了分散化的組織的發展,這種組織的分配效率高于等級組織。
(4)分散化組織形式的分配效率高于等級組織的原因在于:分散化組織可以將有限的、固定的信息交流渠道替換成眾多的、彈性的信息交流渠道,這些交流渠道可以分為縱向交流渠道和橫向交流渠道,交流渠道的擴大促進了信息的傳播,使組織內成員更對稱地掌握信息,降低了信息成本。
同時,從等級組織向更分散化的組織形式的轉變將滿足雇員個人自治和個人負責的需要,提高雇員的能動性,增加組織事業的凝聚力。從根本上講,市場可以看作是最分散化的組織形式。
3、成本效率的結構安排是由單位或個人在信息革命的驅使下創造的:
該觀點認為近些年來大多數企業進行了組織變革,建立起了適應信息革命要求的全新的組織結構安排,這種安排適合信息的采集、處理、傳播,信息成本較小,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
以上有關信息成本與組織變革的論述代表了國外對組織結構創新趨勢的研究成果,它揭示出企業組織結構向非等級化組織轉變的趨勢,可以作為我國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組織變革的參考。
二、組織結構創新的趨勢
1、無邊界趨勢
新技術在組織變革中的影響形成了無邊界的趨勢。無邊界原理實質是企業各部門的職能和界定依然存在,但部門間的邊界模糊化,組織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得以提高,已經遠遠超過各個組成部門的功能。無邊界的目的在于使各種邊界更易于擴散和滲透,打破部門之間的溝通障礙,更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門的傳遞和對稱分布,利于各項工作在組織中順利開展和完成。目前,已有一些企業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比如,名列最有發展前途的美國戴爾計算機公司利用無邊界化創新自己的組織,將戴爾計算機作為核心,把注意力放在供貨方式和市場開拓上,從外部選擇可靠的供應商并與之建立伙伴關系,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與之共享數據庫、技術、信息和資源,節約了信息成本,形成了快捷的供應和維修特性。
團隊的具體模式可以有新事業開拓組、混合小組和生物組織等。新事業開拓組是由不同專業、部門的有志于革新的人員組合成的一個特定項目的設計開發組織,常用于拓展新地區、新領域的新業務;混合小組是由不同思想、不同專業的員工組合起來在溝通、協調、決策和落實成員責任等方面獲得優勢;生物組織按產品、市場或區域劃分為若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單位——事業部,各事業部以真正下放的處置權指揮所屬單位的生產經營,近似于生物體一樣獨立存在、發展和生長。
2、網絡組織
網絡組織也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使信息成本接近于零,同時可以實現信息交流的極大化。網絡組織突破了傳統組織的縱向等級和橫向分工,將組織的成員以網絡的形式相互連接,這樣就可以使大型組織保留小型組織的一些優勢:比如對客戶和環境變化的彈性和全面負責,信息、專門知識等資源以及合作性的工作、責任、獎勵等在全組織范圍內的分配。網絡組織的最大特性就是松散和動態的連接、以任務為中心。
目前,已有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在探索網絡組織的具體實施形式。比如,清華紫光集團通過探索建立網絡組織,促進了信息流通,具體做法是: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公司總部負責對企業統一宣傳、支持和指導,總部下面一般采用事業部,技術相對成熟的則采用于公司制,以解決技術人員的持股問題,在子公司中又有控股子公司和非控股子公司之分,同時還與其他地區或產業合作,形成產業性子公司;組織結構扁平化具體體現在財務和決策兩方面:總部負責在年初時與各部門制定任務要求,分公司自主進行日常管理和項目運作,年底上繳利潤,面向戰略的決策由集團總部作出,面向市場的具體決策由分公司自主作出。在運行方式上,充分發揮外包企業、虛擬企業的作用,進行虛擬運作,有利于企業集中優勢資源進行科技創新,提高科技競爭力。
3、類似市場的組織形式
如前所述,低信息成本傾向于選擇市場形式,因此,許多企業內部的行動可以采取市場化的形式。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將一個企業分割成若干個小的單位,它們之間只有臨時的、契約化的關系。假如某單位需要某個產品或服務,組織內就有幾個單位能夠提供此產品或服務,每個單位基于其技能、交易記錄、產品或服務獲得的難易、競爭動態提出自己的競價,供購買單位選擇。
與無邊界化趨勢和網絡組織的不同之處在于:前兩種組織形式在變革后仍舊是一個獨立的單位,它與外界保持著清晰界限;而市場化的形式模糊了組織和外部的界限,難以分清是組織形式還是市場形式。
三、信息成本與企業組織變革理論對我國企業組織創新的啟示
1、組織變革思想超前介入
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二十一世紀的主導產業,我國將不斷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我們探索適合高新技術企業特點的管理制度,特別是目前較少研究的組織結構的創新。
作為一種非常具有新意的企業組織結構創新思想,信息成本與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理論為我們指出了信息成本要素對組織變革的重大影響,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思路。該理論完全是超國界、超制度的,可以適用于我國的高新技術企業,對我國建立高效運轉的企業組織結構大有裨益。
1、對我國企業傳統的組織結構的突破
我國企業大部分還是按傳統的組織結構運作的,內部的層次和職位等級分明而嚴密,各種職能和規則分割清晰,導致組織運作的低效率、信息成本的高昂,長此以往就制約了企業的活力。西方企業信息成本與組織變革理論的提出,也是基于企業求生的欲望,與我國企業的要求同出一轍。因此,借用此理論,有助于我國變革傳統的組織結構,建立低信息成本的組織結構。
2、在具體模式上的創新可以更大
本文列舉了幾種有新意的組織結構,我國企業可以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探索出新的其他模式,關鍵是要降低信息成本,以上這些組織結構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創新的思想和意識。
作者:吳京芳來源:《經濟觀察》2000年第六期國家重點企業:中國企業的希望——來自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的報告
2001-08-09
國家重點企業是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經貿委根據動態管理的原則選定的520戶規模大、效益好、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這批企業以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為主體,非國有優強企業和部分商貿企業為輔,分布在26個行業和除青海、西藏外的29個省區市。
來自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國家重點企業數量僅為全部工業的0.3%,但其資產總額卻要占全部工業的近六成,銷售收入占四成多,利潤占五成多。國家重點企業綜合實力日益增強,主導地位逐漸確立,優勢地位明顯上升,特別是大企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代表著中國企業發展的希望。
增長保持良好勢頭
2000年國家重點企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990價)18452.8億元,增長16.4%,增速比1999年提高3.5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34213.9億元,增長17.3%,增速比1999年提高4.8個百分點。在較快增長的同時,保持了較高的產銷銜接水平,產銷率99.6%,比1999年提高0.4個百分點。
鐵路、電子、醫藥、航天、航空、紡織、輕工行業的重點企業生產增速高于重點企業平均水平。石油與化工、電信、交通、紡織、航天、航空、內貿、電子、輕工行業的重點企業銷售收入高速增長,增速都在19%以上。
全年實現出貨值1742.1億元,增長35.6%,增速比1999年提高28.4個百分點。出口主要集中于電子、石油與化工、冶金、機械、紡織和船舶行業的重點企業,這6個行業重點企業的出貨值合計1446億元,占重點企業出貨總值的83%,比重比1999年提高6.1個百分點。
出口大戶明顯增加。出貨值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202戶,比1999年增加35戶。實現的出貨值合計1690.2億元,占重點企業出口總額的97%,比重比1999年提高2.2個百分點。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北京郵電通信設備廠名列出口前五位。
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全年實現利稅總額4658.3億元,增長39.7%,增速比1999年提高25.6個百分點。其中利潤總額2298.8億元,增長70.7%;稅金總額2359.5億元,增長18.7%,增速比1999年分別提高46.2個和9.8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14.6%,比1999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從行業看,少數行業的企業效益優勢明顯。在重點企業所涉及的26個行業中,全年實現凈盈利的22個。利潤主要集中在石油與化工、電信、電力、冶金、電子、機械(含汽車)、煙草、輕工這8個行業的重點企業中,利潤總額合計2153.7億元,占全部重點企業利潤總額的93.7%。
石油與化工、冶金、紡織、交通行業重點企業由于市場明顯好轉,產品價格上漲,利潤總額比1999年增長1倍以上。電信行業重點企業由于業務發展迅速,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利潤總額增長52%。傳統盈利大戶電力行業重點企業盈利水平持續提高,利潤總額增長27.6%。電子行業重點企業在通信器材類生產企業帶動下,盈利持續增長,利潤總額增長15.4%。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家電類產品價格下降,家電企業盈利明顯減少。在汽車盈利大戶的拉動下,機械行業重點企業利潤也保持了較快增長。煙草、輕工行業重點企業利潤下降。
2000年,重點企業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27.4,比1999年提高19.2,比全國工業高出9.6。從構成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的指標看,絕大多數指標均有所改善,其中總資產貢獻率8%、提高1.5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5.1%、下降1.9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1.2次、提高0.1次,成本費用利潤率7.4%、提高2.5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5.6萬元/人、提高30.2%,產品銷售率99.6%、提高0.4個百分點。
從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看,少數企業效益優勢比較突出。在516戶企業中,綜合指數在150以上的企業有150戶,比1999年多11戶企業,占重點企業中工業企業數的31.8%。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輕工、石油與化工、機械(含汽車)、醫藥、煙草、紡織、冶金等13個行業。
大戶增盈減虧明顯
2000年,國家重點企業中盈利企業455戶,占88.2%,盈利額合計2388.7億元,增長70%。其中盈利額超過1億元的企業177戶,占34.3%,比1999年增加12戶;盈利額合計2278.1億元,占盈利總額的95.4%,比1999年提高4.8個百分點。
前10位盈利大戶分別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國家電力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廣東省電力集團公司、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寶鋼集團、玉溪紅塔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利潤總額合計1649.9億元,占重點企業利潤總額的71.8%,比重比1999年提高13.5個百分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連續兩年居盈利大戶首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利潤增長較快,已躋身于前10名。
2000年,國家重點企業中有60戶虧損企業,占11.6%。虧損企業主要分布在核工業、兵器、船舶、航空、煤炭和內貿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89.9億元,比1999年下降10.5%。
虧損額主要集中在兵器、煤炭、交通、輕工、機械行業的重點企業,虧損額合計64.3億元,占虧損企業虧損額的71.5%。虧損大戶的減虧效果非常明顯,24戶虧損超過1億元以上虧損企業虧損額合計71.9億元,比1999年下降18.9%。
大型企業優勢凸現
少數大企業集團的收入、利潤、資產在重點企業中所占比重逐年遞增。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國家電力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銷售規模分列前3位,實現銷售收入合計10765.1億元,占重點企業的比重為31.5%,實現利潤總額占40%,資產總額占33.7%。
前10位企業銷售收入合計16952.4億元,占重點企業的比重為49.5%,與1999年持平,比1998年提高1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合計1490.1億元,占重點企業的比重為64.8%,比前兩年分別提高13.4個和16.8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合計37558.9億元,占重點企業的比重為52.1%,比前兩年分別提高3.1個和4.2個百分點。
前100位企業銷售收入合計27950.8億元,占重點企業銷售總額的81.7%,比前兩年分別提高0.9和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合計2030.2億元,占重點企業的88.3%,比前兩年分別提高11.3個和17.4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合計58159.7億元,占重點企業的80.6%,比前兩年分別提高0.7個和2個百分點。
2000年,重點企業的發展很不均衡。從銷售收入排序看,有111戶企業位次上升20位以上,占21.5%;有3戶企業位次上升50位以上。同時有些企業由于機制不活、技術進步慢和適應市場能力低等原因,發展緩慢,名次比1999年有較大幅度下降。
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
2000年,重點企業的整體實力繼續提高,重點企業絕大多數主要經濟指標占全國工業的比重均呈上升趨勢,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全年實現銷售收入占全國工業的41.6%;實現利潤總額占53.9%,比1999年提高3.7個百分點;擁有的資產總額占58.2%,比1999年提高3.3個百分點;凈資產總額占67.4%,比1999年提高2.5個百分點。
從行業看,重點企業都是本行業的排頭兵,是行業經濟發展的骨干和龍頭,是效益大戶。2000年,冶金、石油與化工、煙草、電力行業重點企業的利潤占行業利潤總額的比重都在60%以上。
在地區經濟發展中,重點企業同樣起著“火車頭”作用。如上海30戶重點企業2000年僅占該市工業企業數量的0.37%,但銷售收入、利潤、資產總額分別占全市工業的43.4%、31.8%和56.6%。
國家重點企業保持快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增長強勁,外部需求增加;擴大內需、總量調控、淘汰落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國內市場環境改善;國家支持國企改革與脫困的“兼并破產”、“債轉股”、“技改貼息貸款”政策也對重點企業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從企業自身看,加快改革步伐、轉變經營機制、加強技術創新和改善內部管理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 上一篇:黨員電化教育規范工作意見
- 下一篇:論鄉鎮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