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購買力論文

時間:2022-04-06 09:22:00

導語:人民幣升值購買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升值購買力論文

[摘要]近年來,對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問題,國內外給予了空前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購買力平價。但同時,對于購買力平價理論也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隨著購買力平價理論研究的深入,統計方法的發展,統計數據的充實,購買力平價理論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

[關鍵詞]購買力平價人民幣匯率偏離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回顧及對匯率決定因素的描述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本含義是:一種貨幣同另外—種貨幣之間的比價,是由兩種貨幣在各自國內購買力之比決定的。當本國價格水平相對上升時匯率水平上升,本幣購買力下降,本幣貶值;當本國價格水平相對下降時,匯率水平下降,本幣的購買力上升,本幣升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表述了匯率與通貨膨脹率間的關系: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決定對外價值,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

影響匯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來講這些因素可分三大類:一是基本經濟因素。二是政治因素。三是匯市的“人氣”狀況。對過去信息的分析,以及對將來行情的預期,都會影響匯率的走勢。

二、人民幣名義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匯率的比較

1.人民幣匯率與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

最早對中國經濟實力進行購買力平價分析的是美國的克拉維斯教授。他估計197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于0.46人民幣。中國學者首先系統研究此問題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計1991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于1.13元人民幣。易綱和范敏估計的199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1美元等于4.2人民幣。可以看出,絕對購買力平價對匯率的預測往往與實際匯率偏差較大。

雖然各種測算結果都不一致,但一個共同之處是: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人民幣存在被低估的情況,因此匯率應升值。這也是目前國內外主張人民幣升值的學者所持理論依據之一。不過,人民幣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們是不是應該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數值對匯率進行如此大幅度的調整,是個值得進一步分析的問題。

2.人民幣匯率與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

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含義是,匯率的升值與貶值是由兩國的通貨膨脹率的差異決定的。以中美兩國為例,若中國通貨膨脹率超過美國,則人民幣將貶值,反之人民幣將升值。根據易綱、范敏的研究,從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間美國的通脹率高于中國通脹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國通脹率均高于美國。當美國通脹率高于中國通脹率時,人民幣匯率并沒有如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所言而升值,反而貶值了。而在人民幣升值的年份,中國通脹率卻高于美國通脹率。由此可知,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是背離的,中美兩國通脹率的變化與匯率變化之間的關系不符合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

三、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偏離的原因

1.購買力平價理論前提難以滿足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是一價定律,其隱含的假設條件是:沒有交易成本,沒有貿易壁壘,商品是同質的,市場信息是完全的等等。理想狀態很難在現實中得以滿足,所以作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基礎的一價定律較難成立。2.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結構以及生產力水平的差異

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偏差程度的大小與一國市場經濟發達程度有密切關系。中美之間的生產力水平的差距是明顯的,經濟發展水平、消費偏好也顯著不同。因此,存在較大的偏差也是自然的了。另外,由于往往貿易商品部門的生產力發展速度快于非貿易部門,高生產力水平的國家的貿易商品價格就相對低生產力水平的國家要低。這樣,若兩國生產力差距越大,根據全部商品與勞務價格之比計算出的購買力平價,和主要反映貿易商品價格之比的匯率,其偏差就越大。

3.匯率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

1979年起,人民幣名義匯率不斷上升,人民幣呈現明顯的(名義)貶值趨勢。缺乏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扭曲了人民幣匯率變動與中美物價指數變動之間的關系。在中國通貨膨脹率低于美國的時期,人民幣應該升值但沒有升值。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實際上是實行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在這種制度安排下,人民幣匯率更偏離購買力平價水平。另外,滯后的政策調整也使人民幣匯率變動與物價產生背離,貨幣的貶值經常在惡性通貨膨脹發生之后。

除了以上原因外,物價指數的選擇不同,會導致不同的購買力平價。商品分類上的主觀性、基期的選擇等也會使購買力平價產生扭曲。

四、結論

盡管用購買力平價理論估算人民幣匯率及其變動,還存在理論上的局限性和實踐中的難以操作,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否定這一理論的理由。相反,購買力平價理論仍然是我國進行匯率制度改革、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的重要依據。但是,不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改革進程和現實經濟的運行特點,就判斷人民幣購買力平價遠遠高于人民幣匯率是不客觀的。人民幣匯率的調整也不能僅僅以PPP理論為依據,否則可能會造成政策上的誤導。

我們可以借此加深對人民幣匯率決定因素的認識,特別是把握匯率的長期發展趨勢,使我們今后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下更好地運用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確保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地向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