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場激戰論文

時間:2022-04-10 04:14:00

導語:香港金融市場激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香港金融市場激戰論文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港府突襲圍剿炒家激戰圖示

香港政府入市干預一覽表

動用外匯基金入市炒家如意算盤落空

炒家手法兇悍政府變招迎擊

政府多招齊發痛擊炒家

香港的大錯

港府吸購股票引起褒貶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最近,港元又受到貨幣炒家的狙擊,香港政府見招拆招,一舉粉碎了炒家的陰謀。人們還記得,去年10月23日,以美資為主的炒家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虛在港元,意在期指”,導致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率一度飆升至300%,恒指應聲下瀉1000多點,炒家滿載而歸。今年8月5日,炒家們又等到了一個絕佳機會,卷士重來,采取類似去年10月的策略,大舉狙擊港元而意在期指,滿以為又能大有斬獲,然而卻掃興而歸。

8月5日那天,市場上充滿了不利于港元的消息和傳言。例如美國股市回軟,一天跌幅達299點;香港經濟表現欠佳,上市大企業宣布上半年的業績盡是利空消息;日元匯率又告不穩,一度跌至145日元兌1美元;投機客在新加坡散布謠言,稱港元將與美元脫鉤,顯然容易在股市引起羊群效應。這確實是炒家等候已久的良機,美資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迅速行動,8月4日先在紐約零散沽售港元,第二天香港的摩根據士丹利、高誠、美林、瑞士聯合銀行等投資銀行在香港大筆沽售港元和恒生指數期貨,引發投機者積極活動。鑒于香港奉行貨幣局嚴格規定,炒家認定金融管理局必將使出辦法即抬高利率,利率一上升,股市必將受到嚴重沖擊,恒生指數會應聲下挫,恒生期指也會同步下滑,炒家便可在期貨市場以較低的價格平盤,享受美餐,這是炒家的如意算盤。

據說,這次炒有采取了強大的攻勢,一共沽售了400億到500億港元,比去年10月沽售的400億還多,寄希望挾利率以推低期貨指數。

炒家這招勝算極高的策略,哪知卻栽在金管局的新招術下。金管局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與炒家對壘,炒家每沽出一盤港元,金盤局便吃下一盤,且吃下的是便宜的港元,并將港元穩定在1美元兌7.75港元的水平上。銀行同業拆息率只略為上升2%到3%,最高報14%,頗讓炒家大為吃驚,連喊不公。由于利率上升不多,股市受到沖擊便不甚強烈。炒家連喊不公的原因是:按嚴格的貨幣局規定,香港金管局倘若要在貨幣市場以美元購回港元,必須以釘定的固定匯率1美元兌7.8港元購買,這次卻以炒家的賣價7.75港元左右悉數購買。炒家由于認定金管局不能這么做,因此認為金管局使用此一招術乃不按牌理出牌,不按規則辦事。一個美資投資銀行的主管甚至致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提出抗議。金管局義正詞嚴地說:這次購買港元,并非為金管局本身購買,而是替香港政府庫房(即國庫)購買,因此并沒有違反貨幣局的嚴格規定。

香港政府今年為了應付經濟衰退,采取了擴張財政政策,預算赤字高達214億港元。每年夏季是庫存港元干枯的季節,政府開支要用港元,必須到貨幣市場以美元換取。剛巧炒家沽出港元,金管局便順勢替政府大筆買下,沒有偏離貨幣局規定。香港擁有900億美元外匯儲備,加上作為香港后盾的內地1400億美元外匯儲備,只要炒家沽出一盤港元,金管局便吃下一盤,這樣,聯系匯率肯定能夠捍衛得住。不過,這一招受到貨幣局制度的牽制,且也有不利之外,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說:金管局使出購入港元這一招,好處是利率不會因此揚升,但壞處是由于利率并不太高,炒家痛楚不大,不會那么快離場。

《國際金融信息報》

港府突襲圍剿炒家激戰圖示

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炒家三度狙擊港元手法。

1998年8月炒家第四次狙擊港元手法“大演變”。

1、炒家洗沽空期指,并向銀行拆入大量長期資金,或于低息時收集港元作“彈藥”。

2、待外圍以及香港有壞消息涌現時,即狙擊港元。如外圍沒有壞消息配合,而炒家又部署完成時,則散發流言使匯市下跌,狂沽港元。

3、金管局以抬高息口或外匯期金“接盤”炒家所沽出的港元,使銀行同業拆息抬高。

4、炒家在息口飚升下,再攻期指市場,狂沽匯豐、電訊等重磅股,推低期指。炒家既“本息”兼收,又在期指中獲利甚豐。

5、由于金管局吸取了教訓,既警告銀行不準借港元予炒家,又每日公布銀行體系的結余總額,使炒家無法借港元作“彈藥”進行狙擊。

6、炒家遂“變陣”,改為向一些大行或對沖基金“借貨”(股票),然后在市場出售,先套取港元,待收集足夠“彈藥”的港元后,藉外國壞消息或造謠,諸如說人民幣貶值、香港放棄聯匯制等,而發動“攻擊”。

7、手法一如前三次,先沽空期指,狂沽港元,使拆息扯高,再造低期指,妄圖三方面同時獲利。

8、將港股“質殘”后,于低位回購股份,還貨予大行或對沖基金,又嫌一筆。

9、上周(8月5日)金管局變招對適度,突以儲備于低位盡接炒家之港元沽盤,穩住了拆息。

10、炒家雖在狙擊港元港元方面受損,但在期指及恒指上,港股9個交易日共挫1275點,炒家獲利仍豐。

11、炒家擬趁下周二及28日,香港將公布不被看好的失業率及次季度經濟增長率,密謀再度狙擊時,港府看準了炒家目前只剩下拋空期指這一招,于是在14日施以空襲,作一場生死決戰,狂掃現貨及招高期指,而大敗炒家。

12、但問題是炒家尚“死而不僵”,這場生死戰的最后勝利者,相信會于本周作一了斷。

香港政府入市干預一覽表

日期干預內容及效果

8月14日港府首日作出干預,市場估計當日約動用40億港元入市,結果大市急升547點收市。

8月18日港府保留實力,指數窄幅波動,大市終微跌14點,以7210點報收。

8月19日外匯基金繼續入市,大挾淡倉,指數攀升412點,以7622點報收。

8月20日大市于高位7900點遇到初步阻力,而港府買盤變稍為收斂,指數于7742點報收,升120點。

8月21日外匯基金入市未見積極,8大外資亦于尾市聯手,使期指尾市狂瀉200點,指數當日回軟,以7527點報收,跌215點。

8月24日港府重組實力,為入市干預以來最大規模,入市資金高達50億港元,最后大市急于318點,以7848報收。

動用外匯基金入市炒家如意算盤落空

特區政府為維護金融證券市場的穩定,首次動用外匯基金入市支持港股,對投機家發動最大規模反擊,首戰初獲成效,成為近日香港金融證券市場為矚目之事件。

近日來,香港股市連番大跌,市場陷入一片混亂,恒指由8月10日的7034點報收,不斷下瀉至13日僅收報6660點,創下近三年來最低水平。問題是外國炒家又對香港匯市及股市立體進攻,一些對沖基金透過幾家投資銀行,大手拋售港元,人為地令港元拆息扯高,引致股市大跌,從而在累積大量期指淡倉中圖利,再一次嚴重破壞香港金融證券市場正常運作。

港府金融管理當局鑒于過往僅用提高利息一招,非但不能有效抗拒投機家的攻擊,反而因利率提高而令本身百業經營困難加重,遂于8月14日突然改為動用外匯基金入市,大量吸入藍籌股和期指,終令恒指經過連日下跌后大幅急升,以7224點收市,港股成交增至85億元。這是港府首次動用外匯基金支持股市行動,這次行動由匯豐、中行以及和升證券進行,估計單是外匯基金購入港股量即達40億港元,另購入5000張期指倉合約。

董特首表示,特區政府這次首次動用外匯基金入市支持港股,只是針對有明顯關連的炒賣活動,令炒家成本上升,知難而退而并非有意托市,當局仍一如既往堅定不干預市場的政策。但他同時指出,若有同類情況出現,政府仍會當機立斷采取適當措施和行動穩定市場。

市場人士分析,港府首次動用外匯基金捍衛市場,反映港府的決心,且反擊外匯炒家并非僅“一招”,是完全有能力。據金融管理局數字,至今年6月底,外匯基金總價值6595億港元,連同土地基金在內,香港的外匯儲備高達965億美元(7500億港元)。而港股中的藍籌市值,以8月14日收市價計為13510億港元,若以藍籌股的平均公眾持股量三至四成計算,公眾持股的總市值介乎4000-5400億港元之間,若外匯基金決定假全力干預市場,金管局完全有財力購入公眾人士手頭上的所有股票。

不過,亦有市場人士擔心,今次港府動用外匯基金支持港股,仿如雙刃利劍,既可傷敵,又可能弄傷自己,須慎而重之,不可一而再地使用。一是政府的外匯基金儲備畢竟有限,而且敵暗我明,實難與國際投機家長期對壘。二是國際金融投機家財雄勢大,手段兇狠。以對沖基金為例,僅在美國一地,對沖基金現時即有3500個,總資產達到1340億美元之巨。

由此觀之,香港金融戰仍末過去,國際投機家亦不會放過任何的機會,港人不能松懈戰備。但無論如何變招對付,也只是換來一時的安寧,關鍵是要盡快搞好香港經濟,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才是戰勝炒家的唯一之途。

炒家手法兇悍政府變招迎擊

8月5日至7日,國際貨幣炒家發動了繼去年10月以來對港元的第四度大規模沖擊。短短三日拋出近460億港元(60億美元)沽盤,港元受到自建立聯系匯率以來最大規模的狙擊,來勢比去年10月更兇更狠。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著應戰,不以挾息回擊,而靈活使用外匯儲備,拋出美元,大量買進港元,迫使國際貨幣炒家受損而退,再次顯示了特區政府捍衛港元聯系匯率的決心和實力。

8月5日,以美國基金為首的國際炒家,在短短在半天內,拋出近290億港元的沽盤,同時掃入遠期美電,沽售利率期貨合約將港元兌美元的匯價推低至7.75的關口。港元利率期貨市場成交暴升,單日總成交合約張數逾8300張,創下新高,較去年10月金融風暴期間最高記錄近6700張,高出1600張,而至8月4日末平倉合約累積已至32000張。面對這一歷來最大規模的狙擊,香港金融管理局沒有采取以往挾高港元拆息的做法,而是動用31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7.75水平買入被沽出的240億港元,其它逾46億港元(6億美元)的沽盤由其他銀行所承接。當日銀行拆息沒有被抽高,港股僅下跌114.37點,炒家用壓港元推低股市獲暴利的打算落空。

8月6日,國際炒家斥巨資沖擊港元令拆息推高之計被金管局以新招化解后,仍不心甘,繼續市場上放空20億美元的港元賣盤,企圖突破金管局的防線。港府仍然使用外匯儲備,由金管局代庫房拋出美元,全數掃入150多億的市場港元。當日香港拆息雖略見上升,但升幅不大,在11厘左右,但當日香港股受影響下跌212.07點。

由于連續兩天的攻擊都末能收到預期效果,便采取散布謠言的方式繼續準備新的攻勢。

8月7日,國際炒家借日本傳媒散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表示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又在新加坡傳言港元聯系匯率將于下周脫鉤,繼續大量拋售港元,買入美電,但規模已明顯較前兩日為小,市場估計金額為10億美元以下,即78億港元左右。金融管理局繼續以香港庫房的名義動用財政儲備的市場吸納。當日港元拆息普遍上升1厘,一個月拆息則升至13厘,三至六個月拆息持續在12.5厘高位,港股亦被拖低了235.95點,收市報7018.41,仍守在7000點線上。國際炒家此次投機活動并未獲得所希望的結果,港元狙擊戰亦告一段落。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指出,今次炒家狙擊港元與以往有兩個不同的特點,一是今次不只有對沖基金沽空港元,更出現投資銀行沽空港元。二是炒家不單止利用香港經濟下半年疲弱和上市公司業績不佳作沽空港元的借口,而且在市場散播人民幣貶值的謠言,以此作“桿杠效應”,造勢狂沽港元。

然而這次狙擊戰的結果是;聯系匯率仍然保持不變,港元匯價穩定;銀行體系的流動資金結余無變,銀行流動資金仍然充裕;利率稍為上升;恒指下挫562.39點,接近至7000點的水平。有美資大行不服輸,認為金管局今次用的“新招”,破壞了貨幣發行機制,因此向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投拆,令人啼笑皆非。

《香港粵海發展研究部》

政府多招齊發痛擊炒家

一、政府出手了

政府於8月14日,首度動用外匯基金,在股市與期貨市場上作出適當行動,圍剿國際大炒家,恒生指數從6660.42低點勁升,收回7000點失地,收市報7224.29。上星期,港股在俄羅斯貨幣變相貶值50%的不利因素影響下,股、匯表現平穩。市場傳政府仍在股市進行平預,股市繼續回升。上周五,恒生指數有所回吹,收市報7527.61點,回復到7月底水平。

行政長官董建華當天發表聲明指出,政府在股票和期貨市場采取打擊投機的措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說,最近港元的外匯市場及股票期貨市場出現了大量的投機活動,政府注意到,這些炒賣活動有明顯的關連,不單只對貨幣市場造成混亂,而且還扯高息口,妨礙了本港經濟能夠順利地調整,令普通大眾受損失。

董建華強調,政府的行動,并非意圖托市,而是針對目前的市場炒賣活動而做的。政府會一如以往,堅守不干預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活動的政策,但在必要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采取果斷措施減少市場混亂。

財政司司長曾陰權行使《外匯基金條例》所賦權力,指示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采取行動,打擊炒家操控市場的行為后強調,政府不反對任何人,包括對沖基金拋空恒指期貨,但不能容忍任何投機者在貨幣市場制造混亂和人為高息,以圖在恒指期貨市場獲利。曾陰權指出,當局會詳細檢討,發覺導致近期股市和港元幣值持續下跌和面對下調壓力,并不是因為本港的財政政策和經濟市場紊亂、資金流失,財政儲備匱乏、國際收支失衡,而是因為投機者的部署性狙擊,這是毫無道理的。

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表示,特區政府不能容忍有人在香港的外匯市場制造混亂,她強調政府這次是一個很特別的行動。

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致函英國《金融時報》和《亞洲華爾街日報》時解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行動被人們錯誤理解,有必要澄清。第一,政府只是從龐大的外匯儲備中抽取部分資金,為預期在本財政年度出現的財政赤字提供資金。負責為政府管理財政儲備的金融管理局有權在適當的時候這樣做,當有人大量拋售港元的時候,不管這是不是為了操縱港元,都是采取行動的好時機。第二,不反對任何人按照自己經濟理念在股票期貨市場造淡倉,但是,反對有人操控我們的貨幣,在銀行同業市場制造極端情況、推高利息,然后在股票期貨市場透過造淡倉圖利。我們有理由相信會出現這樣的操從,這是與按貨幣局制度受經濟調整的痛苦無關的。

任志剛希望七大先進國改變不會為穩定匯率而干預的想法,并指若七國不采取行動,有可能令全球經濟出現通縮。任志剛指出,政府考慮入市干預是經過痛苦的決定過程,并明確意識到行動可能引致誤解。雖然這是政府首次干預股市或期貨市場,但這不意味政府要離棄一貫的“積極不干預”政策。

二、不同的反映

政府這次的干預行為,社會上有贊有彈,總的來說以贊為主。贊的理由認為政府應該通擊炒家,不能束手待死,不能眼巴巴做提款機,這次出擊是揚眉吐氣,有評論認為,為保障自由經濟的正常運作,要去除一正常的因素,政府這次干預是職責所在,而且政府的做法有進步,再不是一招了事,而是有兩招,三招的。有評論認為,政府早就應采取這措施,不應讓炒家在香港市場橫行無忌。也有認為這是非常時期、非常手段,達到非常效果。

聯交所上市科執行總監霍廣文是這樣說的:香港是自由市場,無論海外或本地的任何人士均可自由買賣。鄧普頓基金市場拓展及營業董事何國賓認為,政府獨有龐大的外匯儲蓄,故贊成動用小部分資金支持港股。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澍基認為,任何金融制度皆有脆弱的一面,當受到龐大的壓力時,政府就有責任作出干預。日興評券副總經理梁偉源認為,這是擊退國際炒家的一個辦法,雖然冒了干預市場之名,仍然值得一試。嶺南學院校長陳坤耀指出,面對炒家的肆虐橫行,政府沒可能坐視不理,如果只是聽從金融市場的自然調節,可能會太遲,因此政府是迫不得已作出干預。他說,對於已扭曲的市場運作作出干預,是對癥下藥。渣打銀行東北亞州區總經濟師郭國全表示,本港經濟持續疲弱,樓市及物價下跌,按理利率不應高企。惟市場上出現不健康的投機活動,致令利率升至此高水平,故特區政府打擊炒家行動,實應予以支持。

盡管各種贊成的意見很多,但也有部分與論或學者、專業人士持反對或不贊成態度,他們所持的理由是,這次政府干預市場有悖自由、不干預精神,使香港的聲名受損。有評論認為干預一次兩次或許有效,但時間一長肯定無效;有評論認為,這次干預是否最好時機呢,為什么過去三次遭受狙擊不出手,而要選擇這一次。香港的外匯儲蓄盡管達960億美元,但香港可以用幾個百億元來對付炒家呢?而且炒家的有組織行為是擋不住的,干預港元還有一定的數額。但干預股市期市是一個無底深潭。也有人認為,香港市場從此多事,這次政府行為無疑地把香港的底牌告訴了炒家,炒家不會罷休了。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就指出,這次政府的干預間接替部分炒家“托市”,待價高時再進行沽空,令他們更容易獲利,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系主任張仁良認為會影響本港自由市場的形象。大和投資主管會中光認為,政府高調干預股票市場,有如馬來西亞政府做法,赫怕真正的投資者,香港有機會讓評級機構降級。勵晶基金經理戚賀理認為政府做法是滅亡的開始。諾貝爾獎得主默頓米勒認為,政府入市干預股市期市是一大錯誤,完全違反以往能上能下引以為傲的自由經濟原則,最終將傷害香港,而且一開始干預不得不繼續干預,全球這么多對沖基金,根本無從應付。也有報章評論指出,政府這次介入股期二市大手干預,其理由末見充分,不必要地阻延資產貶值,更托慢經濟復更,單看“表面證供”,此舉得不償失。

三、政府有責任穩定市場

從目前香港所處的經濟環境來看,這次政府的干預行動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有是好處的。但從長遠來看,運用這種手段時要更加小心審慎,適可而止。多點聽取其它不同意見,采取多種方法還擊炒家。

自由經濟不是沒有干預的。過去港府一直奉行不干預政策,但在某種情況下為維護香港的利益,政府對市場也有作出干預行為。簡單來說,香港的食米是受政府管制的,香港土地供應也受政府管制,香港的公用事業受管制的情況就更多。

在國際社會上亦不乏政府干預的例子,日圓下瀉,各國要求美日聯手救日圓,這何嘗不是干預呢?西方國家普遍運用利率、稅收、貨幣等橫桿調控宏觀經濟,壓抑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實現各種短期或長期目標,難道這不是干預嗎。因此可以說,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難以避免的。

游戲總有游戲的規則,當游戲規則遭到破壞時,政府是有需要維持和保障正當運作環境的。過去一年來炒家在香港市場一再狙擊,最近已發展到無所不用其極,包括散布謠言等。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下,已受到很大沖擊,經濟泡沫爆破,經濟增長連續兩季出現負增長,香港經濟已陷入衰退中。不過由於香港經濟基礎較好,法治健全,本來是有能力扭轉困境的。但炒家欲總是陰魂不散,以不正當的手法,扭曲了市場的正常發展趨勢,阻礙了香港經濟的調整步伐。對此政府是有責任進行反擊,以保衛港元地位和市民財產的,進行干預只不過是懲罰炒家,穩定市場。

政府干預是有原則,這方面政府已一再重申,政府入市不是托市,而是打擊炒家,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以利香港經濟調整。任志剛就表示,一旦貨幣操縱停止,便會退出股票和期貨市場。也有財金官員表示,政府入市并不是要將股市保持在某水平,而是不允炒家以聲東擊西伎倆,藉沖擊聯匯在股市和期市上獲利。同時政府干預并未采取直接手段,如人為確定最低價位,跌停市等,而是照著市場游戲規則去做。

四、增強信心、固本培源

政府已經出手對付炒家了,正如捍衛聯系匯率和政府用財政儲備接港元一樣,政府是需要港人的支持的,港人要有信心,要相信政府,過去港人是這樣的,現在更應該這樣做。不然的話,炒家拋港元,我們也加入其行列,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這次政府經過深思熟慮,作出行動,從目的、效果來看都達到預期的設想。港人要支持政府,還要集思廣益多提建議,令政府能更有效地維護香港本身的利益。

目前香港處於經濟調整期,隨著經濟泡沫爆破,香港正在進行調整,樓價的過去一段時間已下跌了四五成,現在工資成本也在調節中,這過程肯定是十分痛苦的,不過一切都得按經濟規律去運作,這反規律最終也是行不通的。

香港經濟復更,最重要的是固本培源,創造利於營業的環境。在成功擊退炒家后,利率應可穩定下來。政府在6月時公布的對中小型企業提供20億元貸款應盡快、盡早實施。現在中小企業不是沒有訂單,而是資金周轉出現問題,以前用樓宇按揭可向銀行貸出款項做生意,但現在樓宇價格下降,借出的錢固然比前減少,已經做了按揭的也因樓宇價格下跌而被銀行停止貸款或增加抵押。所以政府要盡快解決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否則香港倒閉失業情況會繼續惡化下去。今年第一季香港工廠已減少至24.883家,比去年底減少841家,去年同期減少2,446家,情況頗為嚴重。政府要在這方面多做工夫。

《香港經濟導報》

香港的大錯

《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年8月17日社論

8月14日,港府利用外匯基金入市,成功擊退炒家。此舉引起各種評論,基金情況是支持政府的做法,但同時也有對干預政策及其成果的擔心,《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是后一種看法的例子。

曾蔭權與馬哈蒂爾。沒有人曾經想過將香港財政司和馬來西來總理歸為一類。直至上星期五為止。

那是在當時,曾先生舉行了一次吉隆坡式的記者招待會,在會上他深深地抱怨炒家傳布有關港幣的“惡毒謠言”和濫用“自由市場的完整性”。為了捍衛自由市場,他告訴一群發呆的群眾說:他已下令金管局星期五介入香港股市,利用外匯基金——這是用以支持港元幣值的外匯——推高藍籌股的價格。當局要嚇走炒家,以便利率下降到更加正常的水平,減輕對日益下降的經濟的壓力。

或許倒在對沖基金上的硫酸意味著要把我們的注意力從那等於政府對香港不干預政策的背叛轉移開去。這種不干預政策可是唯一能使經濟表現良好的幾十年來異常成功的老傳統。曾先生說,進行干預,是有意要“損害”炒家和保護聯系匯率。但沒有多少分析家相信此言。

他們所相信的,正如政府的意圖在於:政府介入保持價格的運作,就像人們所熟知的日本所做的那樣干預。而且,不妨暫時這樣說:金管局成功了。干預迫使恒生指數攀升8.5%,無疑有的炒家受傷了。但付出了什么代價?

這個干預極有可能將產生一種與原先目的恰恰相反的效果而告終。它已經向炒家發出信號:政府正在盡其最后的、最猛烈的防衛努力;因此香港同美元的聯系——他們在星期五聲稱要捍衛的聯系——確實是脆弱的。曾爵士及其上司、行政長官董建華明顯因高利率而感到動搖。高利率是保持港元同美元固定聯系的伴生物。將這兩項再推進些許,炒家可能終止,而他們則將達到破裂點。

香港長期以來一直宣稱聯系匯率是靠貨幣發行局制度來保護的。通過這個制度,本地貨幣的供應會自動調節以適應其需求。如此聲稱的可信性(對於阻止炒家是具有關鍵性的)因金管局去年一些敏感的行動而受到削弱,并將因星期五的行動而受到嚴重損害。忽然之間,金管局像中央銀行一樣運作,針對利率水平,要驅使短期利率下降,但同時又試圖保持匯率穩定。當一種貨幣受到壓力時,上述兩個目標是對立的,因一些東西是必須付出的。通常是匯率,和連帶由此產生的經濟損害,這種損害可能要比因短期利率上升所帶來的任何損害都要嚴重很多。印度尼西亞就是最壞的例子。

如果金管局堅守貨幣發行局制度,任何對港幣的逃避都將自動引起流動資金的緊縮直至資產價格和利率跟隨市場狀況作出調整為止。這個過程會是痛苦的,但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要比金管局現在玩的這場游戲的風險更少些。如果金管局自從亞洲的熔化以來就一直是按本子辦事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這樣沉重的風險保險金,這筆保險金現在就包含在香港的高利率之內,其目的為了保證人們能夠對付政府可能神經失常和導致港幣喪失價值。

曾爵士的新政策——如果那是星期五行動所代表的話——對於香港作為一個金融中心有著嚴重的含意。他宣稱:炒家不能真正代表市場。但如果沒有那些參加市場的人的行動,還叫什么市場?他斷言炒家在“濫用”自由市場,這就如同一個政府斷言批評它的公民在“濫用”他們的言論自由。財政司的行動暗示了政府只在它會產生政府所需要的效果時愿意尊重市場自由——在目前情況下,即低利率。一旦這種信念被確定,如果它現在尚末如此,那么,香港將失去它的最有價值的商品,即平等游戲場所的承諾。在這游戲場所,自由市場力量才是投資者必需關注的唯一力量。

這一次廢除了市場價格機制,又有什么可以阻止政府不再這樣做呢?如果賣空股市的外國對沖基金都足以造成干預的理由,那么,對於其他干預的要求也不遠了。比如說,面對其他國家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要給予本地出口商以補點。事實上,為要對付所謂對自由的濫用,從而為給那些使經濟發生混亂的政策作辯護,干預的邏輯可以無窮盡的方式加以應用。這種做法會對曾先生聲稱要捍衛的“自由市場的完整性”存在最大的危險。

《經濟導報》

港府吸購股票引起褒貶

不久前,當國際炒家對港幣進行狙擊時,香港政府除了繼續在外匯市場上支持港幣、維護聯系匯率之外,還在股票市場上吸購股票、股票指數期貨和期權,導致股價出現罕見的漲勢。由于在推行自由市場政策的政府當中,這是一項前所末見的行動,人們對此褒貶不一。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載一篇文章認為,嚴打投機活動,這個原則是對的,就行動的結果來說,香港政府是成功的。可是,我們也不可忽視它的后遺癥。首先,按照慣例,政府一向不插手股票市場,因為不同的股票代表不同的私人利益,不像貨幣一樣是代表人民和政府的一致利益,政府應買賣哪一只股票就難免有厚此薄彼之嫌。因此,如非必要,政府應避免涉及股票買賣。其次,港府的行動是否在干預自由市場?從人民和政府的利益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為了維護群體的利益,政府的行動應該是在所不惜的。如果只允許炒家自由行動,中央銀行卻要拘于成規,結果只能任由炒家巧取豪奪,更何況港府已再三聲明只是要擊退炒家,不是要為股市定位。但這樣的行動對自由市場總是有負面作用的,如果政府不斷地進行干預,結果會使正常的投機活動絕跡,投資者也卻步,這種副作用是值得考慮的。

另訊,香港特首董建華日前再次表示,特區政府不會背離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但在必要的時候,會采取措施打擊炒家操控金融和股票市場的行為。他指出,政府所采取的打擊投機者的措施不是托市,并非針對在股票市場進行正常交易的人,只有在出現人為造市從中獲利的情況下,政府才會采取措施,所以,政府的行動只是針對炒家而采取的防守性的措施。

(中國市場信息研究會學術部編注:政府如何干預市場的投機活動,這個問題還是有爭議的。投機本身是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投機是市場的潤滑油,沒有投機,市場不活,取消投機也就是取消市場本身。投機還是市場的一種自我調節機制,是一種“糾錯”機制,通過投機,發現市場的缺陷,促進市場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然而,過度投機卻只會給正常的市場秩序帶來破壞,使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政府有責任對投機活動進行監督,對過度投機活動采取必要的抑制,然而,政府的干預也可能“過度”,過度干預也同樣會給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阻遏。對于港府的這次干預行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際效果究竟如何還得衡之于實踐。如上文所論,就一般而言,干預匯率的理由似乎要比直接買賣股票來得充分一些,匯率關系到全體人民的利益,每一只股票卻只涉及該股票股東的利益。但港府的針對性也是明確的,就是不讓炒家從股市占去便宜,可以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說只是權宜之計。但此例一開,港府直接介人市場與炒家對抗,是否會導致香港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變為受政府干預的經濟?這種擔心也并非空穴來風。左右為難。想必只要這些措施有利于香港長期的穩定和發展,只要香港600萬市民認同,盡可做去,一時的是非褒貶終究是過眼云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