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消費觀念的轉變綜述

時間:2022-01-15 04:00:00

導語:金融危機下消費觀念的轉變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下消費觀念的轉變綜述

摘要:文著眼于我國金融危機后的居民消費狀況,從我國居民當前的消費觀念入手,介紹了當前居民的消費觀念,并結合目前的環境對其成因作出了分析,提出了通過轉變消費觀念以刺激居民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

關鍵詞:消費觀念擴大內需金融危機

2009年,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國實現了保證經濟增長的目標,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單純依靠投資難以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消費的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我國居民當前的消費狀況與其消費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現階段我國居民消費的消費觀念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物質上長時間處于相對短缺的狀態,居民消費受到嚴重制約,中國社會傳統的重積累、倡節約的消費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逐漸拋棄了自然經濟模式下自給自足的消費觀念,代之以量入為出、注重消費效益,強調消費帶來的精神滿足等新型消費觀念。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住房、通信及電子產品、節假日消費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車等逐漸成為市場消費熱點,信貸消費、理性消費、個性消費等消費形式也開始在人們的消費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當前中國居民西方消費主義與東方重積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國特色的消費觀念。

二、現階段消費觀念的成因

1.中國傳統文化及倫理價值對國內居民消費觀念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小農經濟是社會的主要經濟形式,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不穩定的生存狀態使我們的先人養成了勤儉持家的習慣,進而形成了以節儉為核心的消費觀念。在現實生活中,這一習慣轉化為人們日常的消費傾向,如重勤儉、輕生活;重儲蓄,輕消費,滿足于簡單的物質供給,輕視甚或羞于精神消費等。此外,中國傳統的倫理價值也與西方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國的父母認為自己對子女將來的幸福具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努力保證子女過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是大多中國父母的消費心態。因此,國內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費上往往不惜血本。這種對倫理親情的崇尚,也使國人十分注重為子孫積累財富。

2.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是形成當前居民消費觀念的主因。消費觀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又是社會現實的直接反映。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居民的收入得到顯著提高,消費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費結構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入,職業的“鐵飯碗”被打破、公費醫療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現實問題又喚醒了人們的風險意識,特別社會保障制度的滯后及房價的居高不下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未來的不確定。雖然信貸消費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數人的消費觀念趨于理性,更認同量力而行、有計劃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費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異等個人因素也在消費觀念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影響居民個人消費觀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齡、性別、地域環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對個人消費觀念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鮮事務的速度越快,在消費觀念上也越前衛。地域環境對個人消費觀念的影響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分析:一是籍貫,表現為個人受傳統文化和家庭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形成個人消費觀念的基礎;二是居住地,表現為從眾心理對個人消費觀念的改造,這種影響是區域性消費觀念形成的關鍵,甚至會從根本上改變個人消費觀念。

三、轉變消費觀念,刺激消費的途徑

目前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對其日常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和消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制約著內需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因此,轉變國內居民的消費觀念勢在必行。考慮到當前的經濟社會環境,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刺激消費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強引導,樹立健康、科學的全民消費觀念。美國次貸危機的巨大破壞力表明,西方國家以消費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負效應突出,也不適合我國當前的國情。雖然我國居民也逐步接受信貸消費,但在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退、全球氣候問題凸顯的當今社會,我們應提倡樹立健康、科學的消費觀念,即(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這種觀念也符合我國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總體思想。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費能力,同時著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我國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這些都制約了居民消費能力提升。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如汽車消費稅優惠、家電下鄉、農機下鄉等。但擴大居民消費,僅靠政策刺激還不行,必須從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別是實現農民的增收,才能形成人數眾多的、穩定的消費主體。此外,調節收入差距、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等措施也能促進居民消費意愿的提升。

3.大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動商業保險市場的發展。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加重了居民對失業、醫療、養老等問題的擔憂,使其更傾向于采用儲蓄等方式以應對將來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費觀念。但人口增長減緩、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也給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帶來很大壓力,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全民性社會保障制度顯然不能滿足社會長遠需要。商業保險市場的發展既能有效緩解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又能起到推動居民消費的作用,可作為擴大居民消費的重要手段。

4.抑制房價的快速增長。近幾年,房價持續走高,帶動了人們的購房消費,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費,從而降低了整個社會的消費率。從國際上看,居民購房實際上是一種投資行為,是在透支今后數年的消費能力。從我國國情來看,居民購買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動消費發展,但過高的房價使很多人不僅要花掉多年的積蓄,而且還要背上巨額貸款債務,這就導致居民在其他消費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過高的房價也推動了投機性購房行為,進而助長了房價的提高。因此,抑制房價的快速增長是解決消費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

5.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進步,豐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就了更多的消費需求。第三產業的發展能更好的滿足居民日益復雜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消費規模經濟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也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勞動力就業的增加,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總之,消費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漸變的過程,我國應充分利用金融危機后經濟調整的機遇,加快國內居民健康、科學、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以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祝福恩.擴大內需的關鍵是提升居民消費率.《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年第2期

[2]梅寧華.論消費觀的現代化.《北京日報》2009年02月16日.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