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后商品競爭優勢

時間:2022-05-25 03:23:00

導語:金融危機后商品競爭優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后商品競爭優勢

一、危機前競爭優勢分析

得益于特殊的地緣和省情優勢,福建的出口貿易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出口貿易額1979年僅為2.46億美元,2010年則高達714.97億美元。[1]出口商品結構也不斷優化。1979年以來,福建重點發展了水產品、鞋類、罐頭、機械電子、礦產及加工品、服裝、茶葉、首飾等10類產品,經過10年發展,1990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有24種,機電產品出口達5.13億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的22.9%。[2]1993年福建貫徹“以質取勝”的出口戰略,推進出口商品質量、檔次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當年福建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的產品達76種,其中運動鞋和尼龍傘的出口達1億美元以上,機電產品出口11.7億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達20.1%。[3]2010福建機電產品出口293.9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1.1%,其中金屬制品、電器及電子產品、運輸工具和儀器儀表類機電產品出口增勢迅猛,出口額分別為18.84億美元、130.47億美元、31.88億美元和39.49億美元,分別增長59.8%、33.6%、39.4%和52.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31.75億美元,占福建出口總額的18.4%,同比增長25.8%。[1]為了深入分析福建出口商品的競爭優勢,筆者擬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和Michaely指數進行研究。貿易競爭力指數(Tradecompetitiveindex,簡稱TC)用來反映一國某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狀況。該指數表示為:TC=(Xi-Mi)/(Xi+Mi),Xi和Mi分別代表第i種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一般而言,TC值介于-1與1之間,越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其TC值越接近于1,出口競爭力較差的商品TC值越接近于-1。由于對世界整體而言,Xi≈Mi,TC≈0,所以該指標也反映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而言,一國或地區的某一類產品是處于競爭優勢還是劣勢以及優劣勢的程度。Michaely指數(MI指數)用以反映一國或地區某一類產品進出口相對于本國或地區整體進出口的優勢或劣勢,該指數表示為:MI=Xi/∑Xi-Mi/∑Mi。Xi和Mi分別表示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Xi和∑Mi分別表示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MI的取值范圍為[-1,1],正數表示第i類產品出口相對于本地區整體出口具有競爭優勢,負數表示第i類產品出口相對于本地區整體出口競爭力具有劣勢。在商品分類上,擬采用聯合國頒布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進行劃分,分別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SITC0),飲料及煙類(SITC1),非食用原料(SITC2),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SITC3)和動植物油、脂及蠟(SITC4),化學品及有關產品(SITC5),輕紡、橡膠和礦冶產品及相關制成品(SITC6),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7),雜項制品(SITC8)和其他未分類產品(SITC9)。其中SITC0-SITC4為資源密集型產品,SITC5和SITC7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SITC6和SITC8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對于SITC1類產品,由于煙草是典型的政府控制、貿易保護的產品,而飲料則由于運輸成本過高,是當地消費傾向顯著的商品,且煙酒和飲料的進出口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較大,因此其進出口并不反映比較優勢或者比較劣勢,[4]且該類產品占出口比重較小,同時,由于SITC3、SITC4的商品性質與趨勢與SITC2類同,SITC9類產品出口額和比重較小,因此,本文對這幾類產品不予討論。由測算競爭指數(見表1)得到的結論如下:

1.資源密集型產品中,SITC0類產品出口競爭優勢較強,TC指數平均都在0.5以上,但是2008年的指數偏低,2009年有所恢復,2010年則略有上升,表明該類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機的波及。其MI指數偏低,接近于0,表明該類商品在福建的出口貿易中不具有顯著的優勢。SITC1類產品TC指數較高,1999-2004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接近于1,表明在這段時間內該類產品的競爭優勢很強。但2005年起該類產品TC指數急劇下跌,2008年起出現負數,2009年和2010年則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其MI指數也一直在0附近波動,表明該類產品在福建出口商品中不特別具有優勢,同時其自身的出口競爭也逐步趨于劣勢。SITC2類產品TC指數一直為負且日益趨向-1,而其MI也是小于0并且呈現下降的趨勢,表明該類產品處于嚴重的比較劣勢。

2.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中,SITC5類產品TC指數從2005年后開始趨向于0,競爭劣勢逐漸縮小,但是2009年又有擴大的趨勢,2010年略為好轉。其MI值也小于0,表明該類產品不具有競爭優勢,受金融危機的波及仍然較大。SITC7的TC值在2002年由負轉正,呈現上升趨勢,MI值在2007年以后也開始不斷上升,然而2009年與2010年則雙雙呈現下降趨勢,表明雖然該類產品競爭優勢逐步增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且影響的持續時間較長。3.勞動密集型產品中,SITC6類產品的TC值呈現迅速擴大的趨勢,其MI值2005年后由負轉正且逐步擴大,但是2009年均有所下降,2010年略為回復,表明該類產品的競爭優勢較強,但是也受到金融危機的波及。SITC8產品TC值與MI值在所有的出口商品中為最高,其TC值最高的時候接近0.9,MI值最高時達到0.4,但是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與其他類產品不同的是,2008年該類產品的TC值沒有下降,2009年TC值與MI值反而略微上升,表明該類產品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金融危機影響有限。綜上所述,目前福建出口商品中最具有競爭優勢的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包括服裝、鞋子、箱包等在內的雜項制品;其次,資源密集產品中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類產品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不具有競爭優勢但是其劣勢有縮小的趨勢,大部分產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二、危機后競爭優勢分析

1.對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影響分析。資源密集型產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類產品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究其原因在于福建擁有適合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國家政策對農業的扶持。福建復雜多樣的氣候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適合發展多樣的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同時,在中央農業政策的支持下,福建省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扶持農業的發展,形成了以畜禽、筍竹、水產、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花卉和烤煙為主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它們一直是福建的順差產業。[5]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臺灣是福建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市場尤其是美日歐消費信心受到打擊,外圍市場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人民幣持續升值,經濟不景氣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福建農產品的貿易摩擦加劇。同時,福建省內農業勞動力和農資產品的價格紛紛上升,導致農產品成本不斷提高。這些內外因素造成福建該類商品出口競爭力下降。2009年世界經濟開始復蘇后,國際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回暖,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區的成立以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達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福建農產品的出口,出口競爭優勢有所回升。但是,經濟復蘇的緩慢性以及前述種種因素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危機后福建該類商品的競爭優勢仍舊存在著相當的挑戰。

2.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影響分析。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在福建的出口商品中不具有特別大的優勢,該類產品自身的競爭優勢也不強,但是這種劣勢有縮小的趨勢,尤其是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產品的競爭優勢在迅速提升。電子信息、石化和機械是福建的三大主導產業,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等四個高技術行業是福建高技術產業的主體。因此,筆者以具有代表性的石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例進行分析。“十一五”期間,在有關央企和境外大企業集團投資帶動下,福建石化產業快速發展。56家大中型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全行業60%以上;湄洲灣等石化建設基地初顯規模,石化產業布局開始向沿海逐步集聚;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石油加工、合成材料、橡膠加工、基礎化學原料、專用化學品等五個分行業總產值占全行業的85%;翔鷺石化等一批公司的石化產品產能居全國同行業的前列,因此,該行業產品的競爭劣勢逐步縮小。[6]但是,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固有的產業結構性矛盾,產業園區布局建設滯后,以及創新能力培育不足等等仍是該產業發展的硬傷。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石化產品價格大幅度跳水,于此同時,大量制鞋、玩具、紡織業、塑料加工業、家電、汽配業等中小企業倒閉,在此影響下石化產業相關上游和配套產品的需要明顯減少,石化產業鏈面臨困境。因此,危機后該產業下行期將持續一段時間。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福建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體,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產業局部跨越發展的格局,其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斷提高,已建成2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4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電子和通信設備制造中顯現出明顯的產業集群效應。港澳臺和外商投資與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大大增加,其投資產值占福建該產業產值的比重超過七成。[7]外資企業在引進技術、提高生產率、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擁有更強的能力,因此增強了福建高新技術產業的出口競爭力。但是,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于福建的高新技術企業大部分是加工和組裝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研發機構并未在福建設立,且不少產品用于出口,接近一半的產品返銷,形成了兩頭在外的尷尬格局。福建在此國際分工的鏈條中只占據了加工裝配的地位,對外依存度大大提高,一旦外資企業看重的福建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喪失,其遷徙的可能性大。因此,在外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該類產品出口的銳減,國內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力價格上漲等種種因素的作用下,福建該類產品的競爭優勢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3.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影響分析?,F階段福建出口商品中最具有競爭優勢的仍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尤其是鞋服、箱包等類型的產品。改革開放后,依托豐富的原料、人力資源優勢,得益于外資尤其是港澳臺資金的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在短時間內成為福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福建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長期的實踐中發展壯大,積累了與國際經濟交往的豐富經驗,分工協作日益專業化和擴大化,逐步形成了晉江、石獅、莆田等全國鞋服生產和出口的重要產業集聚地,發揮了產業集聚的效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福建制造的商品以物美價廉在世界市場上十分暢銷,產品極富競爭力。然而,勞動密集型行業生產中的資源能耗高,而自然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喪失,在福建沿海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技術低下,許多中小企業缺乏有價值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為擴大市場而相互模仿,競相壓低價格的惡性競爭普遍存在。這些因素使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后續發展缺乏動力,競爭優勢受到挑戰。因此,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該產業的問題就已經逐步顯現出來,一些初具規模的民營企業已開始著力于產業整合、技術改革和品牌創立。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購買力降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產品質量標準、環境標準、勞工標準、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以及一些新的貿易壁壘更是層出不窮;國內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進一步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金融危機后,國際購買需求上升,這類產業由于生產周期短,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物美價廉的優勢,恢復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就長期而言,面臨的形勢依舊嚴峻。由此可見,福建具有出口競爭優勢的幾類產業均受到金融危機的波及并非偶然,而是產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造成的必然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復蘇,國際市場購買力增強,福建出口商品的境遇有所好轉,但不意味著金融危機中所爆發出來的問題已經解決。危機后更要正視這些長期累積下來的弊病,尋找解決方案,使福建的出口貿易得到良性的發展。

三、提升競爭優勢的對策建議

1.提升福建資源密集型產品競爭優勢的對策建議。福建資源密集型產品中以農產品最具有競爭優勢,因此,應把握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建立農業品牌,進一步提高農業產品的競爭優勢。首先針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繼續加大政府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根據福建山、海、林等不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制定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投入資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持新興農業的發展;進一步普及和推廣現代化農業技術,引導科研院校與農業企業合作,積極培育高端農業。其次,改變農戶分散作業,農業企業小規模經營、管理混亂、品牌意識差的現狀。積極建立農產品戰略聯盟,重點發展具有較強優勢和特色農產品的基地建設,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建立自有原料生產基地;培育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周邊小規模企業的發展;引進現代化生產管理理念,努力發展特色農業品牌。再次,針對愈演愈烈的貿易壁壘及甚囂塵上的食品安全問題,應著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建設,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積極建立與國際市場同步的農產品質量標準的檢驗認證體系,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技術認證,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貿易等各個環節的控制。最后,利用與臺灣以及東盟毗鄰的優勢,擴大與其優良產品、深加工設備和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強化交流平臺的建設,推動農業產業的深度對接,以更好地實現農業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2.提升福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競爭優勢的對策建議。提升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優勢,關鍵在于提升福建在國際分工產業鏈條中的地位。首先,對資本密集型產業加大資本投入,繼續扶持石化等產業集群的發展,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形成相對集中的經營核心。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推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著力培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創新能力的企業,優先采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等。其次,繼續加大引進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力度,堅持以開發區、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等為主要載體吸引外資。但是,在外資的選擇上要有不同的思路,有的放矢,注重引進本地產業鏈薄弱環節所需的技術先進的企業,引導行業規模大、技術先進的跨國公司企業將高端制造和研發環節轉移到福建。再次,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重視人才培養。加大對技術創新、研發等環節的資金投入,加快行業公共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體系的建立,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同時加強企業與研究機構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形成產學研的良好互動。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培養適合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各種管理和技術人才。

3.提升福建勞動密集型產品競爭優勢的對策建議。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仍是福建的支柱性產業,而且在長期的發展中鞋服等行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聚,雖然有其缺陷,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福建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中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要積極發揮優勢,規避不足。首先,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努力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勞動生產率。福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處于產業鏈中的制造、加工和裝配的環節上,即使是發展良好的鞋服等產業,自主開發、設計、擁有自有品牌的企業也很有限。而開發、設計、品牌恰恰是產品增值利潤的源泉,因此,加強研發投入,革新現有的技術水平,提高自主設計能力,建設自有品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提升競爭力的必經之路,也是緩解自然資源壓力和勞動力日益稀缺的有效手段。其次,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協作。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要求不高,進入門檻較低,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進入,滋生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無序和惡性競爭。這就要求政府合理規劃,引導產業集聚,實現結構優化,從而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同時,加強行業內的協作,積極組建行業協會,協調出口商品價格,維護良好的進出口秩序。再次,提高貿易技巧,打破國際貿易壁壘。不斷追蹤國際先進標準和技術成果,及時收集和研究國際上相應的法規和標準,加強產品的質量控制和技術認證,積極參與國際生產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積極了解各種國際規則對我方產品的限制,善于利用對我方有利的相關規則規避貿易壁壘。同時,深刻理解國際貿易相關慣例,靈活運用談判技巧,規避外貿風險。在遭遇貿易摩擦時,不退縮,不回避,據理力爭或者積極尋找解決途徑。

綜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福建出口商品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中具有較大的競爭活力,仍是福建能夠發揮比較優勢,創造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產業;第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目前的優勢尚不明顯,但有提升的空間,是福建外向型經濟良性發展的方向;第三,在金融危機爆發的時期福建出口產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究其實質乃是產業發展長期積累的弊病在外因推動下的釋放,所以,逐步破除福建產業發展的積弊是促進福建外向型經濟良性發展的內在動力,而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加快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是提升福建出口商品競爭優勢的有益選擇。因此,在危機后,應著力于繼續加強國際合作,因地制宜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加大研發力度,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推進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引導外資的流向,扶持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以利于全面提升福建出口商品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