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淺探

時間:2022-03-29 10:09:00

導語: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淺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淺探

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淺探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淺探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淺探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國際金融》是一門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課程,內容龐大。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問題,并學會運用基本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摘要]國際金融理論教學課堂討論

《國際金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科學。從《國際金融》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等方面看,該課程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特點。對這些特點的把握是搞好《國際金融》教學的基礎。

第一,課程內容豐富。從知識結構上看,《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關國際收支方面的問題。例如,國民收入賬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賬戶及其編制;國際收支口徑及探求改善國際收支的各種理論等。二是匯率問題。它主要闡述匯率的相關概念、匯率政策的概念及匯率形成機制、外匯管制的概念、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演變及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內容。三是國際金融市場及國際資本流動問題。四是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問題。五是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危機等方面的問題。上述研究內容使得《國際金融》的研究和教學口徑寬廣,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第二,課程的知識綜合性和關聯性強。從《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看,該課程同其它一些學科有著緊密地聯系。一是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例如,國民收入賬戶的推導、新劍橋學派和貨幣學派的國際收支理論、乘數理論和吸收分析法、匯率形成機制中的資產組合平衡理論、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論都必須以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作為基礎。二是貨幣銀行學中的系列理論。例如,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應理論、利率理論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學科。例如,《國際金融》要用到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原理;對《國際金融》原理的闡述還要涉及到一些初級的高等數學知識。因此,要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具備較好的相關理論基礎知識。

第三,課程的內容更新速度快。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例如,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的新變化、WTO背景下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問題、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和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和升值壓力等熱點和核心問題。

上述這些特點要求《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必須在精確地闡述國際金融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理解、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國際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國際金融乃至整個國際經濟領域的發展新動向,密切關注我國對外金融活動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這體現在教學中,必然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基礎理論的講述、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等。讓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其學習國際金融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課堂理論教學

作為傳統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采用順序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1.順序法

是一種把相關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適合于具有一定順序的內容,如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時間順序)、國際結算(操作順序)、經濟事件的影響(空間順序)等。

2.比較法

對于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羅列比較。如國際金融機構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就可以用比較法來對四大全球性機構及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比較說明。

3.引導法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如在講解教材中的三角套匯問題時,在按教材講清了三角套匯的基本思路后,引導學生使用另一條套匯路線去套匯,但套匯的結果是虧本。學生陷入迷惑:如何套匯才能賺錢?經過思考,發現關鍵在于正確選擇賣點:選對賣點,賤買貴賣,盈利;選錯賣點,賤賣貴買,虧損。

4.自學與教學相結合

幾乎所有國際金融教科書中,都有兩章分別論及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貨幣體系,涉及許多歷史資料及發展的淵源,如果由教師講學生聽,常常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較好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設計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自學。如國際金融機構有何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最后由教師做總結,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重點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主動性,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二、運用網絡教育技術,組織教學

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運用網絡技術實施課程教學,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把網絡教育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建立課程網頁

主要包括教材(教參)選用、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包括教學進程)、章節要點輔導、章節練習、作業布置、答疑,還可以包括教學建議,熱點討論等內容。前三項為常駐內容,其他內容可隨著教學進度進行更新。課程主頁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網絡支持服務,也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基本的教學條件;二是可以增加教學透明度,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目標一致,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三是建立了師生網上交流的綠色通道。

2.進行網絡交流

學生在教材自學和網上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學習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可通過課堂面授由教師點評,但這往往會受時效的限制。通過網絡就可解決這個時效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收到大量的學生郵件,內容不一定局限于課程,還有很多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問題。網絡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教與學的協調奠定了基礎。

3.進行網上教學。

經濟類課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變化快,政策性、經濟性因素對課程內容的影響較大。在國際金融中,匯率的變化、存款利率的變化,以及不可預期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對國際金融產生影響。如伊拉克戰爭就引起了油價變動——以石油為原料的商品的價格變化——匯率風險;美國出兵使國內經濟發展受影響——美元匯率變化,等等。網絡教學使信息零距離,可以為我們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三、重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實踐教學不能單純地以實驗、實習去理解,特別是《國際金融》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的途徑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實驗、實習以外,還應該包括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參觀等形式。也就是說,除了課堂理論講述外,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對案例的介紹、討論、分析、講評、總結,使學生身臨其位、身臨其境地分析并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國際金融課程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案例,具有來源廣泛、題材多樣和時效性強等特征,如在講解“外匯和匯率”一章時,便可加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案例,談談金融危機引起的亞洲各國匯率變動及匯率變動對各國經濟的影響;在講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時,可加入巴林銀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講解“外匯風險管理”一章時,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討論我國引進外資的風險。這樣,學生聽起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論,而是貼近經濟生活的實例。

鑒于案例教學本身的特點,選擇案例應有遵循具體的原則:首先,案例選題一般是以往的事件。因為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從以往的事件中獲得啟示,避免重蹈覆轍。所選事件早已塵埃落定,選題的結論也已經確定,所以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