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利率市場化改革

時間:2022-04-02 10:49:00

導語:論利率市場化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利率市場化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謝平:到目前為止,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當中始終沒有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個問題,這是我們在具體工作當中碰到的比較尖銳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中國,盡管市場經濟進展到現在,政府究竟哪些事情能干,哪些事情不能干,實際上還不是很清楚。現在采取的許多宏觀經濟措施還是政府主導的,比如積極的財政政策、三年國企解困、債轉股、開發大西北、發債1000億、配套貸款1000億、限產壓庫等等。這些宏觀政策實際上都暗含一個前提,政府是可以駕馭市場經濟的。實際上,這個前提本身不存在。為什么呢?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政府在市場經濟情況下,已經不可能、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信息、沒有這個知識、沒有這個資源來確保經濟運行逼近多重目標。對于一些經濟總量,比方說總投資、總消費、總股價、總價格水平、總儲蓄,政府目前也沒有辦法確保它們的總量和速度。

第二,有關金融改革。目前,對金融改革的不同學術觀點相當多,存在很多爭議。金融改革進展到現在,實際上剩下的是三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利率自由化、人民幣可兌換。中國金融改革的順序和其它國家相反,我國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利率還沒有市場化。別的國家金融改革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利率市場化。從中國整個價格體系來看,所有的價格基本上都放開了,唯獨利率價格目前還是管著的。能不能管得住是個問題。

第三,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貨幣政策效果有多大?這兩年來,原來覺得財政政策可以引致出需求來,現在看來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多,特別是在消費和非國有投資的增加方面,引致出來的總需求也不是那么大。貨幣政策究竟在中國有多大作用?現在看來,貨幣政策在中國是困難重重。基礎貨幣增加比較慢,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比較堵塞。利率已經連續7次下降。1年期存款的名義利率已經到了2.25%,名義利率已經基本降到谷底。盡管通貨膨脹率是-3%,實際利率是5.5%,但一個國家的名義利率不可能再低。其它政策,如公開市場政策也不行。工農中建現在手中拿的國庫券是最好的資產,不可能賣給央行。擴大再貸款,現在大家不要你的再貸款,這也比較困難。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宏觀經濟與金融改革。在過去20年中國經濟改革和結構變化中,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發展起了一個很大的非國有部門,它占74%的工業增加值,63%的GDP。但是,我們沒有發展非國有的金融機構,這是一個大問題。非國有機構在整個金融資產中所占的比重不到20%,這還算上那些國有股份制企業。自然產生的問題是,創造了不到40%國民總產值的國有部門占有著大多數的金融資產,而創造了70%產值的非國有部門占有著少部分的金融資產。這就產生了雙重問題。一方面,國有企業壞債發展到了難以容忍的地步。另一方面,非國有經濟的融資渠道不暢,發展受到融資的限制。1998年中央政府、中央銀行積極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非國有企業貸款。但是1998年盡管增量有所增加,但非國有經濟總的感覺是融資渠道在收縮、在下降。因此,1998年非國有投資第一次出現歷史上下降的局面。一方面,國有企業已經難以為繼;另一方面,非國有經濟也不能發展。因此,當前宏觀經濟的問題確實直接和金融體制的問題相關。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想根本解決問題,金融改革是當務之急。

怎么實現金融體制的改革呢?中國改革的一個重要經驗和教訓是,你想改革這個體制,第一步要做的是去發展新的東西,而不是先去改舊的東西。第二,沒有新體制的發展,沒有競爭的發展,是不會改革的。國有經濟現在之所以改革,是因為非國有經濟的很大發展,市場競爭的很大發展,逼著它去改革。金融體制也是這樣,金融體制現在最缺的是競爭。現在很多人寄希望于開放和外資機構的進入。對外開放了,對內競爭怎么發展。而且對內競爭的發展能夠培養對金融市場的管理水平,能更好地應付國外歷史悠久的機構進入中國后的管理問題。我認為,現在從金融改革的角度來看,發展非國有金融機構、非國有銀行和非國有金融應該作為首要的任務來做。這件事情做好了,其它很多事情會跟上,包括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銀行的改革。最近我們作了一些調研。浙江有些信用社是真正私人的信用社,壞帳率為0.06%。地方的中小銀行之所以能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是因為它運用了許多地方的信息,它的交易成本可以很低,效率可以很高。因此,第一步是創造競爭性的環境。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貨幣政策和宏觀政策的運用問題。貨幣政策現在的效果確實有限,其基本原因就是剛才所說的,因為我們現在的通貨緊縮、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恰恰是由于金融體制的問題造成的。但是,貨幣政策效果不大,并不是說不需要貨幣政策的配合。即使搞財政政策,也需要貨幣政策的配合。這一點,我們需要有所認識。謝平剛才講過,財政發債券,銀行巴不得拿債券,它可以當好資產,一年就可以不干事了。然后基礎貨幣不能增加,債券就有了擠出效應,政府投資的增加實際上擠掉了一部分私人部門投資的增加,因為政府投資等于把貸款吸過去了,而基礎貨幣并沒有增加。如果可以通過其它渠道,比如增加基礎貨幣來發債券。因此,在此提出的問題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問題。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具體的技術操作問題,也是這幾年在宏觀政策研究和操作方面值得吸取的教訓和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宏觀司司長李曉西:先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財政政策走來走去,走到了金融改革。大家都知道,財政政策中關系重大的是發國債。發國債這個問題,本來是財政政策,但往前再走一步,就是貨幣政策,和貨幣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相關。我們現在的公開市場操作過程中的債券和品種很少,短期的更少。因此,需要豐富的國債品種,這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結合點。我們現在發國債,都是商業銀行接收。商業銀行接收后,是在銀行間市場上進行交易,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沒有溝通起來。因此,國債公開市場操作沒有一個統一的資本市場,限制了貨幣政策調控的能力,也限制了財政政策發國債對經濟的潤滑作用。一個新的問題是:這兩個市場之間能否有一個溝通?進一步的問題是為什么會有這些市場呢?各類資本市場的統一就涉及到如何理順央行、證監會、保監會的關系。一步一步推下去,就會發現,財政政策確實需要金融體制改革的配合。順便說一句,兩個市場溝通起來,需要利率市場化。第二個例子是,從貨幣政策往前走一走,也會走到金融體制的改革。貨幣政策最集中的是貨幣供給量的問題。人們常說,和上一年相比,M0、M1、M2差不多都增長15%左右,而且貨幣政策該放寬的都已經放寬。但最近的企業家調查系統調查了3500家企業,反映的第一大困難是資金短缺問題。一方面,資金供給已經放得比較寬;另一方面,企業感到資金還比較緊張。這如何解釋?這就涉及到金融體制改革的問題:利率沒有市場化。利率沒有市場化,判斷貨幣供給的多少,就沒有利率這個最準確的標準,而只能是看同比。同比的問題是,和5年、10年的平均數相比,感到比較合理;可是和超常時候相比,感覺到比那個水平要低。但實際上很難說清是否正常。一方面水庫里有水,一方面地里的小苗感到干渴,沒有水喝。這就說明我們整個金融體制的傳導機制發生了困難。首先,中央銀行再貸款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寧可去買國債,寧可少擔當貸款的風險,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是不對稱的。同

時,它自己設立的約束機制也非常強,有信貸員終生負責、三級審貸制等等。商業銀行從本質上來看,是國家銀行,可以到財政部核減虧損指標。它要是不盈利,是不是就不生存?如果真是西方類型的銀行,就不能生存了。不賺存貸利差,憑什么生存和發展?因此,要改革商業銀行,使商業銀行的行為真正商業銀行化。貨幣政策要真想知道供給量的多少,知道錢流到企業中去能否用得起來,就必須要改變金融體制。

三個結論。第一,經濟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經濟已經到了相對過剩的階段,我們的改革也到了攻堅階段。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改革統攬全局”。我認為這是改革到目前階段不能回避的主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一點,如果沒有改革的推進,發展很難持續。第二,小的政策調整、小的改革,也有助于宏觀調控。另外,有人認為,宏觀調控是短期的,體制改革是中長期的。我認為不完全是這樣。有些小的制度調整,短期就見效。比如同行拆借市場,現在允許進來七家證券公司,情況馬上和原來有變化。大的根本性的體制改革,當然需要很長時間。就體制改革本身而言,很多小的制度改革,不要忽略。第三,經濟體制改革從總體上看是漸進的。但我認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漸進和激進相結合的。一個階段是激進,一個階段是漸進。對于激進還是漸進的判斷,不能僅從速度來看。有些東西的變化是質的變化,質的變化就是激進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副所長、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揚: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說經濟形勢好,GDP前三個季度增長率為7.4%,在世界上是很好的指標;凈出口在增長;經常項目的盈余在擴大;公布的數字說企業的效益在轉好,等等。壞消息也有,物價持續下跌;財政赤字在增加;失業率并沒有改善;收入水平看來是在下降。人民銀行最近公布存款數據,居民存款在下降,企業存款在增長。對居民存款下降的解釋是7次降息加上征收利息稅。更基礎的原因是收入跟不上。各方面的消息非常混亂。最近得到武漢的一個消息是,盡管7次降息加上加稅,武漢的居民儲蓄存款仍在巨額增長,據調查,老百姓說存款仍然是儲蓄的主要形式。我是傾向認為武漢的居民是對的。目前我們沒有幾種儲蓄形式,實物儲蓄沒有,股票、債券不能染指,只有存款。消息的混亂,不是一個好現象。從1996年開始,中國經濟一直處于極為矛盾的狀況。

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深刻的結構調整過程之中。大家都談結構調整,講這個詞時,大家心里想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在中國的經濟學詞典里,特別是官員講結構調整,就是長線和短線。長線壓一點,短線增一點。現在的結構調整則不是那么回事。首先,它是在全世界進行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其次,是在全世界都在發展市場經濟這個大背景下進行的,是在全球經濟過剩、通貨緊縮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幾個背景是非常強的背景。從中國的情況看,結構調整很重要的是更新它的科技基礎,總體來說要提高經濟效益。這樣一些事情是非常大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因此,我們將會有一個長期的中速發展過程。

說得具體一點,現在的有利因素有一些,第一,中國事實上還在完成工業化,工業化是能解放生產力的,從供給方面會有增加,從需求方面也會有貢獻。第二,它在進行體制改革。體制改革盡管沒有改革初期皆大歡喜的結果,但凈的效果還是會促進經濟增長。第三,中國政府已經高度重視了這樣一些問題。各種各樣的措施都從傳統的控制通貨膨脹為主的基點轉向促進需求這樣一個基點,這是很大的一個制度性的變化。我覺得有這么幾個大的條件存在,中國經濟不會太差。

但中國經濟也不會太好。有這樣一些因素。第一,中國的投資會長期不振。現在說銀行、財政,都是現象,最本質的是沒有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和前面講的結構矛盾是相關聯的。因為結構在調整,老的產品一眼望去,沒有可投的。要投的東西,風險太大。第二,消費難以有大的增長,因為收入在下降,至少收入的增幅不會有很理想的結果。第三,凈出口也不會有太大的貢獻。今年稍微扭轉了繼續下滑的局面。但想對它有多大的指望,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全世界都是過剩。這是一個很大的背景。

關于金融改革。第一,央行的調控機制需要改變。應該說經過這一段時間,央行的調控機制基本上轉到市場基礎上來了,但從這兩年實踐來看,它非常缺乏一個在市場條件下比較有效率的伸縮基礎貨幣的機制。這點是這幾年的經驗充分證實的。說具體一點,它的公開市場操作沒有條件進行。第二,關于股票市場。今年以來,股票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超過了我們這些歷來鼓吹股票市場發展的人的期望,已經到了一種誰都能進去的程度。但市場仍然很低迷。我們總是認為政府想怎么樣股市就會怎么樣。現在看來,市場教訓了我們。第三,國債市場問題。現在要解決的是銀行間同業市場和交易市場的溝通問題。第四,非國有金融機構問題。與樊綱的看法不同,這件事情很困難。在幾千家的城市商業銀行,幾萬家的農村信用社,數以千計的合作基金會,絕大部分都在非常困難的時候,非國有銀行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