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計量論文

時間:2022-07-23 05:12:00

導語:衍生金融工具計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衍生金融工具計量論文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計量歷史成本公允價值建議

摘要:對衍生金融工具如何加以計量是財務會計的一大難題。文章對美國FASB和IASC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準則的內容進行介紹和分析,并結合我國現狀,對此作了初步探討。

會計理論的每次重大變革,都是由于客觀經濟環境變化而導致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金融創新活動中產生的,它已給現代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帶來很大沖擊和挑戰,其中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是最具爭議、且分歧較大的核心問題。中國已加入WTO,金融市場必將對外全面開放,外資金融機構很快會帶著先進而又復雜的衍生金融工具進入我國金融市場。但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目前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尚未建立,因此,盡快研究和建立中國特色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已迫在眉睫。

本文擬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已的最新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準則的有關內容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問題進行探討。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種類和特征

近年來,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發展,國際上衍生金融工具(商品)已達1200多種。目前美國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最發達,美國FASB和IASC制定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代表著當今世界上這一領域最高水平。為了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計量問題,我們應該首先對其種類和特征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1.衍生金融工具的種類。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傳統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通過預測股價、利率、匯率等未來行情趨勢,采用支付少量保證金,簽訂跨期合同或互換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新興金融工具。通常按照其產生的時間先后順序分類,一般分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兩類。基本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現金、應收(付)款項、應收(付)票據、普通股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內容很復雜,比較典型的有金融遠期、金融期貨、金融期權和金融互換等等。對于基本金融工具會計的計量問題已基本解決,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計量問題極其困難,至今仍未取到十分滿意的成果。

2.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對于每個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業,都會形成與企業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資產或負債業務,為了行文方便,筆者將因此而形成的資產和負債稱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它們與傳統財務會計的資產和負債相比較,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1)較高的風險性。規避風險是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直接動因,其盈利性和風險性是共存的。企業的衍生金融工具若操作得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基礎工具上的風險,給企業帶來豐厚的投機利潤,如金融期權;反之,企業若操作不當或失誤,也會最大程度地釋放企業的風險,給企業帶來巨額虧損,如美國“安然”公司破產,其衍生金融工具就造成了巨額損失。

(2)價值的不穩定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由標的、名義金額和支付條款共同確定,它隨標的變化而變化。標的是一個變量,處于不斷的變化中。比如,上市交易的股票價格,有時漲跌幅度很大,而股票期權的價值決定于股票價格,這樣,股票期權的價值就會發生較大變化。所以,標的變化直接導致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具有很大的波動性。

(3)市場價格的透明性。在資本市場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對于絕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企業都可以通過多種媒介獲得實時的市場交易價格信息,以作出適當的投資決策。比如,金融期貨的流動性很高,可市場價格也很明確,企業可以通過網絡實時跟蹤其走勢,隨時進行一筆對沖交易了結或平倉,以實現出售金融資產或抵付金融負債交易。

(4)盈利方式的特殊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初始凈投資或所需初始凈投資相對較少。”企業只需要交付少量的保證金或權利金就能簽訂大額的金融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桿效應。在進行市場交易操作中,企業如果將持有一項金融資產或承擔一項金融負債在適當的時點進行最佳的交易,即可獲得數倍于原初始凈投資額的利潤。當然,企業在套期保值活動中,最好結果只能損益相抵,使公司的風險得到控制,但不能獲得額外利潤。

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計量分析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復雜特點,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計量問題,至今仍是國際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一大難題,現就美國FASB和IASC最新公布的有關準則進行簡要介紹和分析。

1.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分為初始確認和終止確認兩個階段,相應地它的確認包括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兩種情況。

(1)初始計量。它是指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確認時的計量。美國FASB和IASC有關這個問題的會計準則很復雜,我們將美國FASB的SFAS133、IASC的E48和IAS39所持的觀點歸納得出:通常情況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在初始確認時,以放棄或收到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而在特殊情況下則以歷史成本(收入)進行計量。所謂“特殊情況”是指運用衍生金融工具對確定承諾或預期交易進行套期業務。

(2)后續計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從合同簽訂到最后結算,都要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持有過程,它的價值在這一時間區間內不斷波動變化,對從事交易的公司而言或者盈利或者虧損,有時甚至產生巨額盈利或虧損。如何計量后續過程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這是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中最關鍵和最困難的問題。在美國FASB和IASC所公布的最新準則中,解決這一問題總的方法是:針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按一定標志進行復雜的分類,在后續計量中采用“混合計量屬性”,對其中一部分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采取公允價值計量,對其余部分采取歷史成本或現值等計量。當然,在具體計量時,二者的操作方法又有較大的差異。

2.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的淺析。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特點過于復雜,使得它的計量問題變得十分困難。從上述美國FASB和I-ASC的會計準則內容可知,對衍生金融工具計量都采用了混合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我們以下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1)美國FASB和IASC對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確認時不需要投資或所需投資額很少,初始計量在后續持有過程中,無論持有時間或長或短,衍生金融工具都會發生變化。基于客觀性和相關性原則,美國FASB和IASC對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都采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二者的努力方向是采取公允價值作為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因為使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更能體現出會計要素的信息相關性的特征。但如何客觀、恰當地確定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仍然是會計學的難題。

(2)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屬性簡析。美國會計學家井尻雄士認為,“會計計量就是以數量關系來確定物品或事項之間的內在數量關系,而把數額分配于具體事項的過程。”美國FASB和IASC采用的衍生金融工具計量屬性是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歷史成本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提供的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但它同時具有客觀性、可驗證性和操作簡單等特點,因此,各國在財務會計實務中普遍推崇和應用歷史成本計價。公允價值的優點在于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很高的相關性,這正是FASB和IASC傾向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計量屬性選擇公允價值的主要原因。但是,公允價值在實務中有時很難獲取,而且,“一旦初始計量采用公允價值,其后續計量所用的公允價值必須重新開始計算”。

我們認為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計量采用公允價值,這將使其后續計量變得更復雜,更難以操作。在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計量時,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的重點是可靠性;在后續計量過程中,主要是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價格變動信息,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的重點是相關性。筆者的觀點是,在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計量時只采用歷史成本,在后續計量中主要采用公允價值,但在公允價值難以確定時也可采用其他計量屬性,如可實現凈值。

三、啟示和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結合我國現狀,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和建議:

1.盡快開展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研究。就我國現實情況,要在短期內制定出國內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是不現實的。但我國已經入世,資本市場已逐步對外開放,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規模很快會擴大、品種不斷增多,會計管理部門應盡快著手研究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有關問題,為將來制定國內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打下基礎。

2.在制定會計準則時既要借鑒,又要注重國情。對于近期,我國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和實務規范,以滿足現實會計核算的需要,最終目標是建立國內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美國FASB和IASC等其他發達國家的有關準則,充分吸收其科學的東西,同時應注意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業務素質不高,制定的準則既注意適當超前,又要兼顧可操作性,不要過分倚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減少企業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來操控利潤的空間。

3.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計量準則時,側重歷史成本原則。我國市場機制健全和完善要經歷很長時期,在很多情況下,衍生金融工具很難或者根本不能獲取公允價值,加之公允價值主要依靠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或運用數學模型計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因此,筆者建議,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計量采用歷史成本。在后續計量中,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較易獲得得公允價值的,即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在不能獲得公允價值的情況下,就采用歷史成本或現值計量。正如財政部馮淑萍教授在近期的文章中所言:“就我國目前情況來講,注重歷史成本為基礎,為投資者和有關方面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是第一位的”,“無論從滿足使用者信息需求還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出發,現階段我們都不應過分強調公允價值的作用。”

總之,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問題進行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可為會計很多新領域,如員工認股權計劃會計等諸多新課題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海林.金融工具會計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耿建新等.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王世定等.美國財務會計準則(下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馮淑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咨詢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有關情況及體會.會計研究,2002(5)

5.劉峰.金融創新與財務會計理論的重構.當代財經,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