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區域發展基金管理運作論文

時間:2022-01-01 05:31:00

導語:淺談區域發展基金管理運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區域發展基金管理運作論文

【摘要】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對寧夏鹽池縣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的變遷進行實證研究,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庫團村村民以及鄉政府這三個主要利益群體在推動該村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機制變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預期成本收益不同,因此他們所采取的決策行為也不同.

【關鍵詞】貧困地區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變遷

本研究運用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分析框架,對寧夏鹽池縣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的變遷進行實證研究,考察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的介入是如何引起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的變遷的.本研究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有:通過實地調查、結合大量的文獻查閱,了解相關領域研究成果和現狀,另外通過深入的實地調查,運用PRA的調查工具,并結合與當地相關利益群體的共同行動,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

發展干預介入之前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機制

寧夏鹽池縣庫團村通過村民大會集體討論決定,從2003年起在村莊內部建立社區發展基金.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是從2005年開始介入該村,在當地開展小額信貸等發展項目.因此,在發展干預介入之前,庫團村的社區發展基金屬于內生模式,其管理主要是依靠自然村一級的管理人員,即生產隊隊長、村會計、村出納.除了村一級的管理人員,庫團村還另外安排了2名有威望的村民負責村里公共事物管理的內部監督工作.此時,社區發展基金的操作模式是將資金平分到戶,因此,戶口在該村的農戶都享有資金的分配權益.該村從2003~2005年間,平均每人每年可平分到約100元.

發展干預介入之后,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變遷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本研究將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對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庫團村村民、鄉政府這三個主要利益群體在推動該村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機制變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不同的預期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并通過不同利益群體的決策行為來解釋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的介入是如何引起寧夏鹽池縣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變遷的.

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第一,預期成本分析.一、搜尋成本.作為發展干預方,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一方面收集與社區發展基金相關的動態信息,另一方面積極在當地尋找潛在的、合適的試點村,以便著手進行建立社區發展基金的準備工作.因此,這期間的搜尋成本支出主要包括搜尋信息的上網費用、參加研討會及中心工作人員下村的交通費用.二、談判成本與契約成本.總的來看,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在起草、討論、確定交易合同的過程中所需的成本支出包括項目負責人的交通費用、召開村民大會所需的招待費用、以及協議及委托書等的打印費用等.同時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需出資8960.00元,與庫團村村民的自籌資金實行股份制運營.這些共同構成了期間的談判與契約成本.三、預期的監督與管理成本.當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以小額信貸的模式正式開始資金運作時,寧夏扶貧與環境中心的角色定位就轉換成一個外部監督者,并對該村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提供長期的資金與管理上的幫助,這就需要監督與管理成本的支出.另外,由于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還委托了一名推廣員對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的資金管理與活動安排提供一定的支持,來確保該村社區發展基金試點的成功運作.因此相應地,該中心預期的監督與管理成本主要包括項目負責人員的下鄉補貼和交通費用、推廣員的工資、與村民一起開會的會議開銷等.

第二,預期收益分析.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村集體需出資18000元,但實際上村集體只出資15000元,而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出資12500元(其中包括借給庫團村集體的3000元),資金總額達27500元,全部用作2006年6月份開始的這一輪小額信貸的借款資金.因此,到2007年3月,該村小額信貸運行周期滿一年時,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可得到這12500元產生的的利息收益,利率為1%.當然除了這部分可見的預期收益之外,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在推動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變遷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預期期望.

通過以上對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在推動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機制變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預期成本收益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即預期收益明顯大于預期成本.庫團村村民.第一,預期成本分析.一、搜尋成本.農戶需要了解制度變遷之后的社區發展基金是否仍對他們有利,而且他們還需要通過與鄉政府的管理人員進行交涉,了解政策法規方面對這種運作方式的社區發展基金是否支持.這個搜尋信息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二、談判成本與契約成本.庫團村村民并不需要支付談判成本,該費用由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支付.但是對于該村村民來說,社區發展基金由原來的以平分到戶的操作方式轉變成以小額信貸的操作方式運作,這意味著每個村民從2006年起每年就會比以前短缺100元的收入,也就是說,每個村民2006年將會投資100元注入到社區發展基金的本金中去.三、預期的監督與管理成本.發展干預介入之后,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的組織載體轉變為社區管理委員會的8名村代表,他們負責社區發展基金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因此,在不久的將來,這8個人的工資開支便會成為預期的監督與管理成本的主體.第二,預期收益分析.庫團村村民在該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變遷之后所能獲得的預期收益要分成以下三類人群來分析:對于借貸小額信貸的16戶農戶來說,他們的預期收益體現在通過經營項目所獲得的利潤收入上.只要經營得當,半年之后每戶的預期利潤平均約為120元;對于未借貸小額信貸的6戶農戶來說,從長遠的發展觀點來看,只要社區發展基金的本金壯大了,用于發展村莊經濟的資金充足,他們仍可以從中得到預期收益;對于社區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來說,他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以管理所得工資的形式分享到這部分的預期收益.從預期成本收益的角度進行分析,庫團村村民在在推動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機制變遷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預期收益要略大于預期成本,差額不是很大.

鄉政府.第一,預期成本分析.在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在庫團村建立社區發展基金試點工作中,鄉政府以一個外部監督者的身份參與到整個試點推動過程中.總的看來,鄉政府在此過程中需要支付的預期成本只包括鄉干部(外部監督者)的交通費用以及與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交流的會議開銷.第二,預期收益分析.對于鄉政府來說,對于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試點工作存在著自己的預期期望,即期望通過此項目的成功能夠為該村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增加一些鄉財政收入.同時也可以嘗試在該鄉其他村莊開展同樣的試點工作,發展鄉鎮經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談到的預期收益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的,近期鄉政府并不能獲得直觀的預期收益.因此,對于鄉政府來說,在推動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變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預期利潤也就不是很明顯了.

綜上所述,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庫團村村民以及鄉政府這三個主要利益群體在推動該村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機制變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預期成本收益不同,因此他們所采取的決策行為也不同.在這個制度變遷的過程,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充當著制度變遷主導者的角色;庫團村村民作為直接受益者,在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的指導與協調作用之下,共同促成了該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變遷的整個過程;鄉政府由于沒有明顯的預期利潤的利誘,因此它不對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的變遷采取直接的干預措施,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進行外部監督.

結論

發展干預介入之后,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機制之所以會產生變遷,主要是因為有許多外在性的變化促成了創新型制度安排預期凈收益大于預期成本,即有預期利潤的存在,而這些潛在的外部利潤又無法在原有的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機制中得以實現,因而,作為制度變遷的主導者的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為了獲取那部分潛在利潤,就率先克服各種障礙,指導和協調作為制度變遷直接受益者的庫團村村民召開村民大會商討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操作細則,并付諸于實施.而作為社區發展基金運作主體的社區農戶、作為外部監督者的鄉政府在此過程中也對迎合這種干預有著自己潛在的預期收益,因此,各相關利益主體通過發展干預過程中對潛在利潤的預期和據以進行的相互的行動調整,最終導致了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的變遷.

當然從制度供求的影響因素分析來看,除了看到在制度變遷過程蘊藏的預期利潤之外,也不能忽視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目前政策對社區發展基金發展的支持因素和當前全國各地農村社區發展基金良好的發展勢頭的激勵因素的影響,這兩個因素都為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引發的庫團村社區發展基金運作機制的變遷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與外部環境.同時,庫團村在發展干預介入之前就存在社區發展基金,比起其他很多依靠純外部驅動而建立的社區發展基金來說,它具備很多優勢.這些先決條件的存在都促進了這種制度變遷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