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發展市場化思考論文

時間:2022-01-18 02:37:00

導語:利率發展市場化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利率發展市場化思考論文

隨著2000年9月21日外幣貸款利率的放開,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將呈加速之勢。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并將我國利率進一步改革的進程安排得十分緊湊,大有利率不日就有完全市場化之勢。筆者認為,探討利率市場化問題必須要認清我國利率改革的現狀及其與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差距,以及我國目前利率市場化的難點,只有認清這些問題,才能科學地把握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點,我國目前利率市場化的重點應放在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方面,而不是去為利率市場化設計進程和制訂時間表。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目前我國的這種低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價格,也使得利率這一重要的經濟杠桿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很多人主張通過利率市場化來理順金融商品的價格體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恢復利率杠桿應有的作用。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的一個必然進程,誰也沒有理由反對利率市場化,但目前我國宏微觀經濟環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場化的過快推進。

1、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低。我國過去長期搞計劃經濟,建立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許多方面都與成熟市場經濟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2、利率運作主體行為不規范。(1)中央銀行的獨立自主性不強。中央銀行并未真正擁有利率的制訂權和調整權。(2)國有商業銀行行為非市場化。國有商業銀行由于產權制度建設落后,銀行的產權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層和一般員工沒有利益驅動機制,使得所有者和經營者難以實現利益的激勵兼容,經營者非市場化選擇的傾向很強,這是引致銀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大量非市場化行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權放開,銀行也難以按照市場規律借貸資金。(3)企業的行為不規范。到目前為止,我國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并未達到預定目標,其在資金使用方面的風險約束機制和利益推動機制尚不健全,大多數企業只負盈不負虧,在國家的保護傘下安穩過日子,利率高低對其來講并不很重要。

3、企業對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監管不完善。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因不能擺脫行政干預而缺乏超脫性和真實性。另外,監管標準、手段和技術也不能確保監管的信息質量和使金融機構采取穩健和審慎的經營原則。

二、為利率市場化積極創造條件

在我國這樣一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要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需要一個很長的過渡期。就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重點而言,不是去設計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和時間表,而應是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如前所述,利率市場化同一國的市場經濟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體的市場化傾向以及金融監管等外圍制度環境緊密相關,所以我們應從這些方面著手,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

1、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從西方的經驗來看,很多國家都是在市場經濟相當成熟的條件下放開利率的。應該說相對有效的市場機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開后金融領域乃至經濟的波動。我國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幾年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商品市場,但是我國的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發育都不完善,這就極大地制約了利率的市場化。當然,深化市場經濟的改革不僅要建立有效的市場,更需要經濟主體行為的市場化。

2、培育利率運作主體的市場化行為。

(1)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目前,我國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調控目標并未擺脫對國家計劃和經濟增長目標的依附,中央銀行甚至還承擔著大量的財政職能。在這種央行與政府關系難以理順的條件下放開利率,很難保證中央銀行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來調節利率。因此,現實的選擇是:一方面,必須分離政府與央行的“天然”聯系;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銀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夠做到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去調控商業銀行利率和其它市場利率。

(2)構建真正的商業銀行。在市場化利率制度中,商業銀行一方面要充當央行貨幣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據貨幣政策的意圖調控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商業銀行的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須是自負盈虧和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實體,否則無法起到中介傳導作用。對此,我們只有加快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實現商業銀行的市場化運作。首先,要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解決我國國有銀行長期所有者虛置的現象,實現國有銀行所有者和經營者激勵兼容的市場化運作。其次,按照現代企業的組織原則,重組國有銀行的內部組織和機構體系。最后,建立規范透明的財會制度,強化股東、外部監管機構對會計信息的監督和。此外,我們還應放寬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組建一批新的商業銀行,為利率市場化引入競爭機制。

(3)在國有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識。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著力點。(1)增強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利率敏感性和彈性較低是我國七次利率下調效果不顯著的根源。而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狀況,一方面取決于利率的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又取決于銀行和企業的改革狀況。所以一方面我們要逐步放松管制,即放寬利率的浮動范圍和幅度,另一方面要加快銀行和企業的市場化進程。(2)明確利率調整目標。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利率變動的著眼點是整個宏觀經濟狀況,而不是企業的利息支出負擔問題,只有從國民經濟的整體狀況出發考慮利率水平變動,利率才能發揮其作為間接宏觀調控重要工具的作用,所以應將我國的利率調節目標轉移到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上來。事實上,目前我國以降低企業利息負擔為目標的利率調整方式,既不利于國有企業的體制轉換,也不利于國有經濟部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3)重構利率結構,理順利率關系。要對現行利率劃分方法進行改革,根據企業和金融機構會計制度和業務發展的需要,綜合考慮期限、數量、風險等因素設置利率檔次,劃分利率種類;要逐步清理優惠貸款利率,明確貼息來源,減輕商業銀行的負擔。

4、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利率放開后,要保持資金市場秩序,不能像過去一樣靠行政命令來實現,而必須依賴于靈活有效的金融監管。首先,金融監管要擺脫行政干預,獨立自主地進行;其次,要落實金融監管責任制,實現層層負責;最后,要盡早制定科學的監管標準,引入先進的監管技術和監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