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革新的舉措

時間:2022-08-25 10:50:03

導語:深化金融革新的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化金融革新的舉措

當前,為了促進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促進經濟轉型,除了應當適度調整貨幣政策(主要是消除“不對稱”格局)外,還應當大力深化金融改革。“深化”的方向是“市場化”,消除壟斷,使金融體制更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既能使資金順暢地流向邊際產出率較高的領域,又能明顯改善小微企業、農戶等各類低端客戶的金融服務。為此,需要出臺多項舉措,主要有下列十項。

開放證券一級市場,從速造就多層次的“金字塔式”市場。基本內容是:股票發行實行“登記制”,并將“發行”與“上市”分開。任何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依法申請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會募股,證監部門僅審核其手續是否齊全、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符合者便允許登記、發行。發行后,必須先在的券商中掛牌交易,期滿一年后,業績優良者可由券商推薦進入城市的柜臺交易市場;再滿一定時期的業績優良者,可經柜臺交易市場推薦、由證交所擇優“錄取”而進入主板、二板市場。

任何公司都必須遵守這個程序,不能有“特權”。主、二板市場中的“低劣者”,也按此程序逐級退市。證監部門不再從事發行、上市的審批后,專職從事證券發行、交易全過程的監管,依法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向民間資本開放銀行市場準入,使得民間資本也可以成為銀行的“主發起人”。進而造就大批的“產權清晰、政企分開、黨企分開”的控制權、人事權真正屬于“三會”的民營銀行。發展民營銀行不能“急于求成”,而應當根據實際條件“循序漸進”。由于遲遲沒有正式“開放”,以致現有的民營銀行極少,僅僅在城市商業銀行中個別“個案”,金融企業家和民間金融資本相當缺乏,因而只能把“開放”重點先放在村鎮(社區)銀行等微型商業銀行上。為防止金融風險,應設立不得“腳踩兩條船”(指工商企業主同時掌控銀行)的“底線”。因為這會造成大量“關聯”貸款,成為銀行“殺手”。同時,民營的村鎮(社區)銀行不能是“有限公司”,而必須是“無限公司”或“兩合公司”,董事長與董事股東必須對“未能清償債務”承擔無限責任。

堅決地推進利率市場化。眾所周知,“利率市場化”改革嚴重滯后了。存貸利率體制格局已經嚴重影響了資金的優化配置并且“劣化”收入分配結構,它使信貸市場上的強勢階層(如銀行,大型企業、尤其國有壟斷企業,地方政府等等)得益,而民營中小微企業以及廣大中低收入人群則受其害,它還是導致民間借貸市場利率奇高的重要推手。目前,已是下定決心,沖破“利益集團”阻撓的時候了。當然,也不能貿然全部“放開”。作為第一步,或者可以將一年期存款的基準利率定為GDP平減指或CPI(取兩者中的高者)加1%,或者至少不低于兩者;同時,允許上浮20%-30%。盡快讓郵儲銀行發揮應有作用,真正成為小額信貸的中堅。郵儲銀行是全國性的中小微企業銀行、小額信貸銀行。它從籌建開始,就如此定位,并且也是這樣做的。比如浙江分行,戶均貸款僅30萬元左右,比以發放小額貸款出名的臺州銀行(45萬元左右)還小。它不但網點多,而且規模也大,目前存款余額已經超過4萬億元,列全國銀行中的第6位。只是貸款余額才7000億元左右,按存貸比75%計算,有2.3萬億元資金放空,不能進入中小微企業,十分可惜。個中原因是資本金數量不足,貸款規模受到資本充足率的制約。

雖然,今年1月郵儲銀行已經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并增加了注冊資本,但是,資本金還是偏少,還需要不斷增加。同時,為了加速發展、轉換經營機制,還應當廣攬英才,可以考慮引入國內最優秀的小額信貸經營專家擔任CEO,進而使郵儲銀行早日發揮應有的作用。大力推進“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金融機構”建設。為了引導信貸資金流向小客戶,銀監會于2008年發文要求各銀行建立“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目前,各有關管理部門應當通力合作,切實加強推進力度。首先,要通過“政策”引導城商行、農信機構、村鎮銀行等小法人銀行成為“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銀行”。制定“達標”的標準,主要是“戶均貸款”與“500萬元以下貸款占比”;大體上可以分別為“100萬元以下”及“60%以上”。給予“達標”的銀行授牌并享受各種“差異化”優惠政策。比如,財稅、貨幣信貸、跨區域發展與機構“升格”等方面的“差異化”政策,并且“差異化”力度要足夠大。其次,鼓勵大中型銀行設立“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尤其事業部制的專營機構。凡是“達標”者也可享受相應的“差異化”優惠政策。再次,對于此項“推進工作”做得好的管理機構,包括銀監、人行、財稅等地方分支機構與地方政府,應給予表彰、獎勵。

承認小額貸款公司的金融機構身份。小額貸款公司“出臺”后,由于允許民間資本“主發起”,并且由省級地方政府批準,發展迅猛。目前,小額貸款公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一是信貸資金來源不足,只允許向銀行融入占資本金50%(有的省為100%)的資金,而且還不容易融到;二是利率偏高,往往接近基準利率的4倍,以致有人稱之為“合法的準高利貸機構”;三是缺乏有力的監管,違規行為難以有效約束,風險難以有效監控。要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根本途徑是承認它是金融機構。目前,銀監部門僅承認它是金融組織。試問“金融組織”與“金融機構”的差別在哪里?為什么由法人銀行設立的貸款公司是金融機構,而由民間資本設立的貸款公司卻不是?一旦承認小額貸款公司也是金融機構,那么,首先就要解決監管問題,“設定”專業的監管機構;其次,作為金融機構,將實行資本充足率管理,進而就允許融入數倍于資本金的資金,由于有良好的監管,銀行也會比較樂意融資;再次,由于融入資金大大增加了,利率也會隨之下降。

適當調整金融監管體系,把監管微型金融機構的職能交給省級政府所屬的監管機構。微型金融機構是指,村鎮(社區)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還可以包括典當、擔保公司、投資咨詢公司等等從事“準金融”活動的機構)。微型機構數量多、“個性”強、運作規范性差,監管工作相當復雜。要銀監會及其分支機構增加對微型機構的監管任務,實在是力有不逮。上佳的選擇是組建歸屬于省級政府的“省金融監管局”來承擔對微型金融機構的監管任務。這與省級政府要為微型金融機構的風險承擔處置責任也是相當匹配的。為了能使省級金融監管機構有效規范地運作,應當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對其“再監管”,即由人民銀行制定其工作條例、審查其負責人的任職資格、檢查監督其工作等等。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隨著民營銀行的大量涌現,存款保險制度不宜再拖,應當從速“出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既要遵循“一般準則”,同時又結合實際國情。應當確認下列要點:存款保險制度不是萬能的,主要功能是防范“流動性風險”,而不能強求其防范“資產風險”;要講“公平”,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均需“強制”投保;要講“條件”,資產質量達不到規定標準者不予投保;現有法人銀行中的“不達標”者,要限期“達標”,否則就“清盤、退出”。已投保的銀行機構若資產質量下降,“不達標”了,要“撤保”并“清盤、退出”;要按“全國”與“地方”(省級)兩級組建存款保險公司。全國性銀行機構向全國存款保險公司投保。地方性銀行機構向地方存款保險公司投保。“兩級”存款保險公司之間以再保險聯結。設立若干省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目前,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再次起航,“主要任務”定為十二項,其中最大亮點恐怕是“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和允許民間資金“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其實,在一個地市范圍內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域范圍偏小,局限性頗大。比如,政府的視野往往較局限、財政規模欠大等等,都是問題。

還有,如果區域經濟文化特點很鮮明,那么也可能對“試驗”產生干擾。因此,最好是選擇若干典型省區,設立若干“省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內容除了涵蓋或基本涵蓋“溫州試點”的內容外,還應著重試點建立省級金融監管機構、“地方存款保險公司”及可以操作的“有限度的”資本市場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目前,讓人民幣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走向世界,已是“現在進行時”。對此,已經做了許多事,并且還在做許多事,包括在“溫州試點”中的要“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要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必須使金融體制的市場化、自由化程度吻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因此,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只能穩步推進,著急是沒有用的。為了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目前就應當切實加速“深化金融改革”,尤其是加速本文中的前三項改革,即開放證券一級市場、開放民營銀行的市場準入、實現利率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