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及教學革新

時間:2022-08-25 02:53:24

導語: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及教學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及教學革新

一、金融學專業教學正在實現由宏觀金融到宏微觀金融并重的轉變

隨著金融范疇的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擴展,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顯現,我國高校金融專業的教學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基本特征是教學重點實現了由宏觀金融到宏微觀金融并重的轉變。這一轉變的動因有二:

(一)順應金融微觀化趨勢

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金融理論從對貨幣需求動機、貨幣需求函數等宏觀抽象理論描述轉向了實證化、微觀化研究,其成果包括資產組合理論、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風險管理技術等,使得金融業完成了從單純為生產與流通服務的貨幣與信用,向為社會提供各種金融產品、各種金融服務的獨立的現代金融產業的轉化,業務范圍涵蓋了貨幣、信用、票據、證券、保險、信息咨詢、家庭理財等多個領域,并且呈現出全球化、網絡化和工程化趨勢,產業地位迅速上升。因此,金融學教學改革順應了這種微觀化的金融發展方向。

(二)順應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精英型體系向大眾型、精英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我國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就推出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此,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九所學校于1994年共同承擔了《面向21世紀金融學系列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和實踐》的教改項目。2000年,復旦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又共同承擔了《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在原有《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投資學、金融中介學、公司財務學和金融工程等微觀金融方面的課程,為學生搭建了全面的宏微觀金融知識架構,為未來從事金融管理與投資、銀行經營與管理、保險與理財等金融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二、現有金融學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現有金融學教學改革未能照顧到地方院校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

盡管《面向21世紀金融學系列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和實踐》《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等金融教育改革工程深入研究了金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相應的課程體系改革等問題,對于掌握金融學專業教育基本規范、從總體上提升金融專業教育水平有著十分巨大的意義,但上述研究以重點大學一流金融學科建設為重點,分析的是一流大學為培養高層次金融人才而面臨的金融學本科教學定位、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改革問題。最新教育部、財政部正在推進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的建設項目大多數也由一流重點大學承擔,未能照顧到地方院校的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

(二)微觀金融類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改革不到位

如前所述,隨著微觀金融學理論的發展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各地方院校在制定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時都在順應金融微觀化的發展方向,開設了若干微觀金融類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完成了單純由宏觀金融為主到宏微觀金融并重的轉變。比較而言,由于宏觀金融類課程一直是我國金融專業核心課程的經典,在課程設置、課程定位與目標、教學內容安排、重點與難點把握以及教學方法運用等方面已形成基本規范,各學校正在嘗試的是如何在遵照基本規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但微觀金融類課程教學相對不成熟,尚未解決以下問題:微觀金融類課程到底應該包括哪些主干課程?主干課程的定位與目標是什么?如何避免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交叉與重復?針對微觀金融類課程的技術化、實證化要求,如何跟進相應的包括實踐教學體系在內的教學方法改革?盡管各院校的教學改革也有所涉及上述問題,但基本上沒有形成與各地方院校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微觀金融類核心課程設置、教學基本規范以及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三、地方性大學金融學專業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教學方法改革構想

筆者認為:教育改革必須具有針對性。地方院校在研究金融學本科教學定位、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改革問題時,應該將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金融學專業教學基本規范與地方院校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根據各自的專業建設定位與特色,研究與設計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期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

(一)改革理念

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精英型體系向大眾型、精英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本科教育必須正確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目標,強化教學要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以期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貫徹現代教育理念需要通過包括課程設置的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的革新、教學方法的改進等系統的課程建設來實現。

2.堅持國內外金融學科發展前沿與地方性院校辦學模式相結合

為系統地推進課程建設,我們認為應在正確認識金融學科因“開放”與“動態”而致的其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展的基礎上,堅持國內外金融學科發展前沿與地方性院校辦學模式相結合原則,在整合微觀金融類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時,既要保障學生掌握本學科、本專業教學的基本規格和要求——為學生構建起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金融學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又要照顧到地方性大學的辦學環境和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目標——強化微觀類課程整合。

(二)改革內容

根據上述改革理念,地方性大學金融學專業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及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整合微觀金融類課程

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包括兩方面:一是將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成投資、銀行、保險等三類(詳見表1)。明確每類課程設置目的以及主要核心課程,并從現有基礎出發提出具體的建設途徑;二是明確各門課程的課程定位與目標、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并協調好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分工與銜接。現行的相關課程如《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學》《證券投資分析》《期貨理論與實務》《風險投資》等微觀金融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內容交叉與重復。為此,我們應在借鑒有關院校相關課程設置、教學大綱、課程簡介的基礎上,根據地方院校辦學環境、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專業建設定位與特色,研究確定各門核心課程的定位與目標,并通過修編教學大綱、課程簡介等途徑,協調和明確各門課程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

2.改革教學方法

鑒于微觀金融類課程高度理論性與應用性并重的特點,認為應該重點推進以下三大教學方法改革:

一是探索PBL(Problem-BasedLearning,簡寫為PBL,下同)教學法以人為本的教育不是以“講授”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絕對理論”,而是通過“講授”啟發學生思考本門課程的相關問題,進而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針對微觀金融類課程實證性、應用性等特點,除課堂講授、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外,還積極探索PBL教學法。引進這一教學方法的目的有三:首先,根據每門課程的研究對象和內在知識邏輯設計教與學的主要問題設計課程教與學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有利于明確課程定位與目標,把握課程重點與難點,協調好相關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分工與銜接;另一方面有利于為學生搭起各門課程的知識架構和內在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其次,要求學生圍繞主要問題收集、整理、分析有關資料,以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客體和主體的統一。相對教師來說,學生是客體,作為受教育者,應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學習基本知識、訓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掌握知識來說,學生是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通過有序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在認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后,通過建立學習小組和開展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不難理解,面對我國“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地位”的教學現狀,引入PBL教學法有利于貫徹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促使教學過程完成以下替代:以學生為中心替代以教師為中心,以重能力培養替代重知識傳授,以小組討論和教師指導式教學方法替代傳統的課堂講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式教學”。

二是強化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對于《證券投資學》《金融市場學》《國際結算》等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都開設一定課時的實驗教學,要求學生進行仿真模擬金融業務操作,并撰寫實驗報告,以增強學生對業務知識的感性認識、理解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對于《公司金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投資銀行學》《保險學》等兼具理論性與應用性的課程,在著重講授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組織課堂討論、撰寫小論文、案例剖析和讀書報告等形式開展課程設計,以提高學生思辯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是堅持課內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鍛煉相結合鑒于微觀金融學理論性與應用性并重的特點,在教學方式上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相結合。一方面要根據本學科、專業教學的基本規格和要求,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強化在課內為學生構建起微觀金融類課程群的框架與邏輯,傳授現代金融投資、銀行管理、保險與理財等微觀金融知識,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實踐環節、學科競賽、虛擬炒股比賽、學生科研等第二課堂形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