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如何寫好金融新聞

時間:2022-09-28 02:53:52

導語:通訊員如何寫好金融新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訊員如何寫好金融新聞

金融新聞是財經新聞的支柱之一,但寫作起來有“三難”:難寫、難懂、難記,從寫作者的角度說是難寫,從受眾的層面講是難懂、難記。作為專職從事媒體金融報道的記者,20年來筆者編輯了很多金融單位通訊員的來稿,發現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大多數對金融專業與新聞寫作的結合處理得不是太好,不是偏重工作式的總結,面面俱到,就是全篇數字羅列,空洞乏味。總之,就是一句話“沒有新聞味兒”。然而,什么是新聞味兒呢?要有新聞味兒,文章除了不可或缺的新聞五要素,即“5個W”(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什么what、為什么why)外,還要根據現有的“菜”,也就是手頭上的素材來決定“炒啥菜”,即:采用什么樣的新聞體裁來寫作。通常一事一議的內容就寫消息,內容多、有典型事例的就寫通訊。當然,新聞的體裁不止上述兩種,考慮到大多數通訊員最常用到的也就是消息和通訊,其他就不再此贅述。以寫作領域劃分,金融新聞是新聞中的一種類型,除必須遵循上述規范外,在寫作金融新聞時還應盡量避免宣傳味、廣告味、總結味,做到活一點、新一點、深一點,處理好專業化與通俗化的關系,既有關注的角度,更有展示的深度和力度。

一、通俗“親民”,讓“外行人”看得懂

作為財經新聞范疇的一種類型,與寫財經新聞一樣,寫金融新聞最難的就是專業性太強。《日本經濟新聞》前社長杉田亮毅曾說過:“培養一名普通記者需要兩年,但培養一名財經記者則需要8年”,可見金融新聞寫作的難度。要讓普通讀者看得懂專業性較強的金融新聞,就要正確處理好專業化與通俗化的關系,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深入淺出通俗表達。通訊員經常在單位里寫的總結、簡報等屬于應用類文書,非常講究格式。新聞的寫作則非常靈活多樣,如果用“格式化”的手法寫新聞,其作品一定是干巴巴、硬邦邦的。金融新聞的寫作者除應具備一定的金融專業知識外,還要學會深入淺出地進行寫作,將專業化的內容以讀者容易接受、樂于接受的方式,通俗化的表達出來呈現給讀者。與此同時,還要根據投稿媒體的各自定位及閱讀受眾的差異性來寫作稿件。像一些專業類的財經媒體和財經期刊,稿件的專業性可以比一般綜合類媒體的高一些,如果是綜合類媒體的稿件,就要適當降低閱讀的難度,力求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二)文字簡練直觀表達。寫作時想清楚要說什么,然后盡可能簡單地說出來,并杜絕空話、套話。英國著名小說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喬治•奧威爾曾總結了新聞寫作的六條基本規則:一是絕不要使用隱喻、明喻和其他修辟方法。二是如果一個字能說清,不要用兩個字。三是但凡一個字能刪掉,一定要刪掉。四是只要能用主動語態,絕不用被動語態。五是能用常用詞時候,不要用外來詞、科學術語和行話。六是絕不要用粗俗語言,為此可以打破上面任一規則。一般來說,“的、很、進行、通過”這些詞可以去掉,并避免出現“被”字。除文字要簡練外,還要盡量用短句子,不用長句子。馬克•吐溫說,好的作者應當這樣對待句子:“作者偶爾可以放縱自己寫長句,但他必須確保里面沒有褶皺,沒有含混,沒有用括號括起來的部分來打亂整體節奏。當作者完成后,長句不能像海蛇一樣大半個身子在水下,而是要像火炬游行一樣清楚曉暢。”(三)解釋術語。金融新聞里通常有大量的專業術語,使用術語就要負責解釋術語,如果不能解釋清楚術語是寫作者的問題,很可能自己都沒搞懂。像“牛市”“加息”等一些常見的金融名詞,大部分受眾已接受和理解,但一些專業性強的金融名詞,最好通過鏈接名詞解釋,或者背景材料加以補充和闡釋,讓受眾既能看懂,又能了解名詞的意義。(四)巧用、活用數字。相較于其他類別的新聞,金融新聞往往非常抽象,并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數字,但運用數字也要巧用、活用。從受眾的角度來講,讀者并非一概排斥數字,但是要把握好以下兩點:一是重要數字重點報道;二是用小數字代替大數字;三是用類比的方法。首先,新聞稿件不是報表,也不是審計報告,不需要所有數字都呈現給受眾,只需把重要的數字準確無誤地寫清楚即可,而把那些次重或不相關的數據舍去。其次,在引用數字時,盡量用大單位小數字,小數點后的數字也不能保留太多位數,不能像統計表一樣把一長串數字拋給讀者。對于金融新聞寫作來說,盡管一些經濟原理、金融術語難以避免,但仍要盡量做到“讓外行人看得懂”,這就需要寫作者努力創新寫作手法,運用靈活、生動具體的寫法,將枯燥的金融內容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娓娓道來,增強“親民”的可讀性,吸引受眾。需要強調的是,金融新聞的專業性決定了它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像普通的社會新聞那樣引人入勝、妙趣橫生。但是,這并不表明寫作時可以放棄“創新手法”這一永恒的主題。

二、創新手法,既有角度又有深度

通訊員在寫作稿件前要想好從什么樣的角度來切入新聞,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個好的選題,如何把它寫深寫透,而不是三五百字“豆腐塊”就輕描淡寫搞定。因此,要把稿件內容深入下去,并讓受眾喜歡看、愿意看,不僅要找好“新聞眼”,還要學會講故事,將受眾和報道內容巧妙關聯,做“隱藏的宣傳”,才能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就像小說、電影、電視劇受人們歡迎一樣,最好的新聞宣傳是在寫作時把新聞內容用講故事的形式呈現給讀者。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富蘭克林說:“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伯中的情節和細節,凸現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一)尋找“新聞眼”“新聞眼”就是通常說的“由頭”、角度。找好“由頭”也就決定了一篇稿件的報道主題,整篇稿件內容都應圍繞這一主題來展開。比如,每個金融單位都會有年終總結,其內容通常涉及業務、黨建、隊伍建設等等,這就需要通訊員圍繞受眾關注的內容從中尋找亮點,就某一個方面來寫作和呈現,而不是“一鍋燉”的全部放進去,這種稿件基本上就沒有出頭之日,編輯是不會采用的。此外,大家經常會看到,同一事件或新聞,不同的媒體會根據自身定位,關注到不同的報道角度,抑或有的新聞不是所有媒體都會采用。比如,金融單位經常會發生的“幫客戶避免存款被騙”等好人好事這類社會新聞,都市類媒體一般都會選用,而黨報、財經類媒體就不會刊發。所以,找好“新聞眼”并選擇適合的媒體投稿,命中力就會大大提高。(二)最會講故事的“華體”人是一切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新聞事件都有離不開這個主角,因此要讓一篇稿件既“深”得下去又“活”得起來,就必須呈現出人的活動和行為,包括人生活工作的場景、對話及人的故體”的寫作特點總結為:用一個小故事做敘述式導語,再推出新聞主題,主題敘述完后又回到開頭的事例,有時也用總結、懸念等方式結尾。通過講述故事主人公生活發生的變化,讓受眾感到某一經濟、金融政策不是抽象的名詞概念和數字變化,而是實實在在地與人息息相關,便在不知不覺地閱讀中輕松了解到這一新聞內容。國內一些優秀的財經類專業媒體,像《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在做新聞時,也是借鑒了“華體”的風格,強調用講故事的文本來吸引人。如:2004年11月1日《經濟觀察報》刊出的《加息后的金融業全景》一文中的開頭,給讀者展示了一個動態的、故事化的場景,將央行的一紙通告,呈現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場景。讓讀者感到央行加息不再是遙遠的經濟決策,而是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稿件節選———10月28日下午5點30分,國內債市交易員們結束了還算平穩的一天,正準備下班。這一天波瀾不驚,上證國債指數以95.971報收,比前一個交易日微量上揚0.04%。“我們都已經準備要走了,這時一位同事偶然上了央行網站。”一位交易員說。他看到央行網站上掛出了“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驚呆了。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短信、電話、MSN,每個行業人士口中只有3個字:“加息了!”總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訊員要寫好金融新聞,不但要有熱情,還要培養對新聞事件的敏感性,做到“四勤”———勤動筆、勤學習、勤摸索、勤觀察,努力尋找“新聞眼”,增強報道的新聞性、親民性、創新性,從閱讀到寫作,從模仿到創新,就能寫好金融新聞。

參考文獻

[1]莫林虎.《財經新聞概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2]沈顥.《財經新聞二十一講》.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

[3]郭光華,侯迎忠.《優秀財經新聞作品評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作者:李莎 單位: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