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合作意義與愿景
時間:2022-12-11 03:48:11
導語:亞洲金融合作意義與愿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背景與歷程
亞洲在全球金融的影響力與經濟總量極不相稱。一方面,亞洲經濟總量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提升。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及2012年歐債危機相繼爆發,發達經濟體陷入貨幣政策寬松、經濟增長緩慢的結構性調整期。新興市場雖然也經歷了危機沖擊,但總體增長步伐較快,其中,亞洲特別是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另一方面,亞洲金融合作現狀大大滯后于實際需求,金融發展不足與不平衡等問題較為突出。從區域需求來看,由于亞洲區域內大多數為發展中經濟體,金融需求總體呈現出大、多、高的特點,即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資金需求缺口大、融資需求層次多、可持續性資金需求高。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例,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未來8~10年亞洲每年基礎設施資金需求達7300億美元,世界銀行的估算更高達8000億美元,而目前亞洲開發銀行與世界銀行每年在區域內的基建投資僅為約300億美元。從全球金融治理格局來看,目前基本上是歐美發達經濟體制定游戲規則,許多條款并不一定適合亞洲經濟體。而全球金融管理的舞臺主要由西方發達經濟體掌控,鮮見亞洲的聲音,這與亞洲經濟目前在全球的影響力極不相符。以亞洲債券市場為例,綠色金融債發行需要第三方機構認證募集資金的流向,而這些具備資格的機構大多來自歐美國家。因此改變亞洲金融發展碎片化、分散化與邊緣化的現狀,凝聚抱團發展、各取所需的合力,從而增強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影響力,成為亞洲金融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的迫切需求。配合“一帶一路”倡議落實的必然舉措。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構想,2015年3月中國《“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相關進展全面落實。去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內容,肯定“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對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維護地區穩定發展的作用。截至今年4月,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中來,中國與近40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協議,同近30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從區位分布來看,中國對“一帶一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東盟)、中東(西亞)和南亞地區,可見亞洲經濟體在“一帶一路”倡議落實中的重要地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區域金融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12月絲路基金成立。2015年12月14日絲路基金與哈薩克出口投資署簽署框架協議,建立中國—哈薩克產能合作專項基金。今年6月,其與歐洲投資基金簽署促進共同投資框架備忘錄,首期合作規模5億歐元;2015年12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成立。自去年1月正式啟動以來,亞投行累計發放17.3億美元貸款以支持7個國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塔吉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緬甸、亞塞拜然和阿曼)的9個基礎設施項目。上述兩大機構均是政策性或者多邊金融機構,主要支持基建工程投資。如何整合亞洲商業性金融機構優勢,提升它們的金融服務能力,做好公私營合作,成為建立亞洲金融民間合作平臺的主要考慮。避免亞洲金融危機重演的迫切需求。在全球經濟體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場關聯日益緊密,金融動蕩傳遞渠道錯綜復雜,溢出波及效應變化難測;同時,全球經濟風險與轉型疊加,金融市場不確定性有增無減,區域金融合作的缺失,極易導致各經濟體以鄰為壑、貨幣戰爭頻發,并醞釀金融風險。亞洲的情況尤其嚴重,幾乎每次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亞洲都在劫難逃,迫使區域內各經濟體思考有無辦法盡可能避免或減緩并解決這些問題。目前亞洲經濟體經濟基本面、財政狀況、外匯儲備均大幅改善,但要從根本上應對金融市場危機波及面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避免引發區域性金融動蕩再次發生,必須強化區域內金融協調與合作,提供一個亞洲經濟體全員參與共建的平臺。
主要意義
推進亞洲金融合作交流。相較于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亞洲金融市場發展總體較為落后,系統化建設相對欠缺,特別是經濟體之間圍繞金融問題的交流、溝通與協作不算通暢。因此,透過亞金協這樣的民間金融合作機構,可以強化亞洲國家之間的金融交流與溝通,增強亞洲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合作與協商,匯集全亞洲的金融實力和資源。提升亞洲金融在全球的影響力。近十年來全球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同時,亦對現有的國際金融治理體系進行了再思考,即由西方主導的金融管治體系亟待改革與調整,將更多新興市場納入的呼聲此起彼伏。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火車頭,近年來積極在國際發聲,提出變更IMF投票權等許多提升新興市場金融影響力的建議。因此,以亞金協作為平臺,集合亞洲國家的合力并提出建設性意見,更多地在國際舞臺發出亞洲的聲音,有助于彰顯亞洲金融的實力和需求,體現亞洲金融的國際話語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國獨自面對西方社會的質疑與風險。維護區域金融協調與穩定發展。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G20召開了11次峰會并達成基本共識,即全球性金融危機必須依靠全球力量、各國政策與金融界協調一致的行動共同應對。亞金協應運而生,正當其時。一方面,搭建亞洲金融機構交流平臺,加強區域金融機構交流和金融資源整合,可共同維護區域金融穩定,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治理結構制度安排,使得全體會員共同治理,共享服務及成果,形成效益最大化。同時,亞金協充分考慮國際金融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勢,吸納亞洲區外國家的金融機構,有助于集合全球金融力量和資源,提高亞洲金融借力發展的速度,更好地為區域金融穩定與進步服務。
任務與愿景
強化對外宣傳。作為亞洲區域金融治理的新工具,亞金協在國際社會和業界的知名度遠遠不夠,需透過宣傳營銷不斷提升。提高國際認知度,特別是讓西方社會和金融界廣泛接受與接納,吸引更多西方金融機構加入,相信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推進金融創新。在涵蓋原有的貿易金融、跨境銀團貸款、保險理財業務、反金融詐騙犯罪以及高端金融業務教育培訓等業務的同時,面對國際金融日新月異的發展,亞金協亦將新興科技、創新產業、互聯網金融等全新業務納入,努力提升區域金融發展的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水平。配合“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亞投行負責人在亞金協成立之時表示,將共同合作,進一步擴大“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地區與項目流動性的應用。未來透過亞金協平臺,將不同國家金融政策的外溢效應降到最低,將金融資源的有效利用最大化,對于在“一帶一路”倡議進程中加強規劃引導、提升跨境融資能力和綜合化金融服務水平有正面幫助。同時,隨著亞洲各國對人民幣認受性增強,更多地將人民幣作為結算、交易和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可進一步推進。鑒于亞金協成立伊始,上述目標只是其長遠發展愿景。作為亞洲區域內最大經濟體,中國財政盈余和金融實力相對最強,預計將在其中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但僅依靠中國單方面的努力顯然不夠,仍需區域內部各經濟體的廣泛參與與協作共建、國際社會與金融界的認可和支持,以吸引全球更多有實力的機構加入,亞金協下一步發展動向值得持續跟蹤觀察。
作者:蘇杰
- 上一篇:老撾外匯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 下一篇:“一帶一路”下中哈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