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信貸轉型探討
時間:2022-09-29 09:42:06
導語: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信貸轉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普惠信貸政策傾斜力度加大,信貸模式從。大額集中向小額分散轉變近年來,隨著新余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商業銀行原來對大型企業、國有企業集中扎堆授信的模式難以為繼,轉向三農、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等小額信貸需求群體,開始重視零售業務,信貸操作也逐漸向普惠金融領域傾斜。據調查,目前全市已有13家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部門,部分銀行還建立了專門的信貸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不斷加大普惠領域的信貸投放。至2017年末,新余市銀行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較2015年末增長19.50%,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4.2個百分點。例如,中國建設銀行新余分行過去一直堅持大行業、大企業為核心的“雙大”經營戰略,近兩年該行加大對普惠信貸政策傾斜,與其他貸款相比,普惠貸款不進行規模限制,并且每發放一筆普惠貸款獲得的績效更高;2017年該行新增零售貸款首次超過了對公貸款,打破了傳統的“二八定律”(80%銀行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再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簡稱“郵儲銀行”)新余市分行的信貸投放重點也從以往的鋼鐵、煤炭貿易類企業轉為小微實體企業,2018年1~5月該行新增小微企業貸款超過了新增貸款總量。此外,新余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農商行”)、村鎮銀行等機構也通過開展“掃街式”營銷模式,下沉信貸重心,不斷擴大普惠信貸的覆蓋面。(二)普惠產品創新層出不窮,信貸產品從傳統。抵押擔保向“信用+”、純信用轉變普惠領域融資最大的難點在于抵押物不足。新余市各商業銀行針對小微企業、個體、農戶等主體的無抵押擔保困境,加強信貸產品創新,切實解決弱勢群體的融資難問題。一是新型抵押擔保方式不斷涌現。針對客戶傳統抵押物不足問題,轄內商業銀行積極探索各類信用保證方式。比如,中國郵儲銀行新余市分行推出的“知識產權質押貸”“銀行承兌匯票質押貸”和“銀擔惠農貸”信貸產品,創新知識產權質押、銀行承兌匯票質押和外部擔保公司擔保的融資模式。再如,新余農商行推出的“優鏈通”和“光伏貸”信貸產品,創新“信用+擔保”和“信用+抵押”的組合方式,解決農戶的融資難題。二是純信用類貸款產品逐漸增多。例如,中國建設銀行新余市分行針對輕資產的小微企業、個體戶推出“七貸一透”產品,包括“稅易貸”“創業貸”“POS貸”“善融貸”“信用貸”“薪金貸”和“結算透”,根據客戶的稅費代繳、刷卡、日均存款、結算等信息發放純信用貸款。此外,中國工商銀行新余市分行的“工銀快易貸”、郵儲銀行新余市分行的“供應貸”、江西銀行新余分行的“手機秒貸”、新余農商行的“小額信用精準扶貧貸款”“農機貸”“誠商信貸通”、九銀村鎮銀行的“村官貸”、湘淮村鎮銀行的“信用農戶貸款卡”等,均是針對各類主體所推出的純信用類貸款。(三)普惠金融中信貸可得性增強,得益于銀政合作從財政資金補償向資源共享轉變。新余市轄內銀行不斷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拓展普惠金融中信貸的可得性。一是利用政府補貼撬動信貸資源惠及大眾。目前,全市商業銀行已同市財政局、再就業擔保中心、市科協等部門合作開展各類貼息貸款。至2018年1季度末,新余市各商業銀行向小微企業累計發放“財園信貸通”38.91億元、“再就業貼息貸款”2.01億元、“科貸通”2.17億元。二是發揮政府支農資金的資金擔保和風險補償作用。針對中小企業和農戶的信貸發放,商業銀行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保證金等風險補償機制,利用財政杠桿擴大普惠信貸規模。三是通過政府部門數據共享增加信用信息來源。在普惠群體信用不足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對外部信息需求較大,通過加強與稅務、科技、商務、工信等部門數據來源機構的合作,讓外部數據成為小微企業、三農主體和個人的信用資產。例如,江西銀行新余分行根據稅務部門提供的納稅信息,對納稅等級B級以上的小微企業發放純信用貸款;郵儲銀行新余市分行根據市科技局提供的企業創新和專利信息向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貸款。(四)利用大數據技術,普惠金融信貸操作模式。從線下向線上轉型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全市各商業銀行紛紛利用手機、網銀、微信、App等平臺,創新“互聯網+”業務模式,拓展普惠信貸“線上”渠道。一方面,打破信貸業務在地域上的限制,提升了金融所覆蓋的廣度和深度,讓偏遠地區人群也享受到足不出戶的信貸服務。另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普惠信貸的效率,讓服務更加有效便捷,成本更低。“線上”信貸產品利用大數據思維,根據客戶在本行的存款、購買理財產品、結算、公積金繳存等記錄,自動識別客戶的信貸資質、可貸額度和風險情況,改變原來的人工經驗判斷,實現快速審批、快速放貸、隨貸隨還,提高了信貸審批效率和決策的可靠性,推動普惠信貸向數字化、便利化方向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新余市中心支行也通過建立全市中小微企業網絡融資服務平臺——“小微E貸通平臺”,集合轄內各商業銀行信貸產品、流程、政策優惠和貸款利率等信息,幫助中小微企業獲取快捷便利的網絡融資信息服務。目前,全市已有8家商業銀行推出“線上”信貸產品,至2017年末8家銀行的“線上”信貸產品余額達3.75億元;“小微E貸通平臺”也已向873戶企業及個人累計發放貸款12.31億元。
二、普惠金融信貸轉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承貸主體層面。盡管當前普惠金融投放力度不斷加大,但是離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普惠全覆蓋目標的實現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大部分金融弱勢群體仍面臨“缺信息”和“缺信用”等融資障礙,難以獲得平等的信貸服務。從個人看,信貸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擁有住房和固定工作單位的高收入人群,而偏遠地區農民、低收入人群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由于無法獲取信用信息,信貸服務難以對接。從小微企業看,銀行信貸審核還主要依賴于企業的財務信息和征信信息,多數企業由于不具備完善的財務數據或沒有被中央銀行征信系統所覆蓋而被拒之門外。據調查,轄內多數商業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營銷對象均集中在公務員、行政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等優質客戶,而針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準入門檻較高,要求借款人具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性現金流狀況,需實現對貸款本息的全覆蓋。(二)商業銀行層面。一是產品創新難以切實有效地服務普惠群體。轄內現行眾多信貸產品主要是省級以上銀行設計并下推的業務,地市一級機構對產品修改、操作、優化的空間有限,特別是普惠信貸產品與地方實情結合點少,大量產品并不真正適合本土企業,使得創新產品實際運用不理想,多數創新型信貸產品業務量僅有個位數,余額僅有百萬元級別。例如,郵儲銀行新余分行反映,該行上級行推出了“智慧通”和“智融通”兩款信貸產品,由于可推廣性不強,目前仍未發生一筆業務。二是信貸風險更難控制。2017年以來,轄內信用環境繼續下降,從企業貸款蔓延到個人信用卡領域。商業銀行普惠信貸承擔相對較高的風險,尤其是新開展的“線上”普惠信貸業務,由于投入時間短、經驗不足,風險更難把控。據中國建設銀行新余分行反映,該行今年推出的線上消費分期貸款業務,由于貸款準入出現漏洞,貸款審批過程中只需要客戶填報電話號碼,未留下其他可用信息。目前此類貸款已出現幾起違約情況,無法與本人取得聯系。(三)政策支持層面。一是政府配套政策不穩定。為拓寬小企業融資渠道,新余市先后出臺了“財園信貸通”和“科貸通”等銀政合作的融資政策。2017年以來,“財園信貸通”和“科貸通”陸續出現不良現象,財政風險補償也問題頻發。如政府相關部門代償意愿較差、代償資金遲遲不能到位或不能足額代償、政府代償后風險補償金不能及時補充等,大大降低了銀行“財園信貸通”和“科貸通”貸款發放的積極性。據調查,2018年以來,由新余市下村工業平臺、新余市科協等擔保的部分“財園信貸通”相繼出現不良,新余市下村工業平臺、新余市科協與其他相關部門推諉扯皮,不履行代償義務,嚴重影響銀行后續貸款發放;新余高新區、分宜縣工業園在代償部分“財園信貸通”貸款后,遲遲未能補足風險保證金,目前這兩個園區已暫停受理“財園通”貸款,郵儲銀行新余分行也表示待保證金到位后才能繼續放款。二是金融監管政策存在不匹配現象。按照中央銀行“兩個不低于”的考核要求,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新余農商行反映使用“同比增量”指標進行考核不合理。由于2018年初省聯社給新余農商行限定的信貸規模較2017年有所下降,在總量下降的情況下,難以保證小微企業貸款增量上升。
三、政策建議
(一)拓展承貸主體的增信路徑。一是加強對市場化數據庫的運用。充分利用市場上行業協會、社會征信機構等中介組織的網絡金融征信數據庫,擴大企業和個人金融信用信息來源。二是推進轄內政府城市數據庫的開放共享。建議當地金融監管部門牽頭,積極與政府信息中心對接,整合個人身份、家庭、社保、健康、納稅等信息和小微企業的工商、稅務、水電氣、產業項目扶持等信息,實現政府公用信用信息數據與金融部門數據的互聯互通,打造統一共享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大數據平臺。(二)把握商業銀行創新與風險的平衡。一是立足差異化、精準化,加大普惠信貸產品創新。鼓勵各商業銀行圍繞商圈、產業鏈、平臺、行業組織等各類客戶群體開展多種信貸經營模式,重點聚焦小微企業、貧困人群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群體的需求“痛點”,“對癥下藥”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產品。同時要利用互聯網、“小微E貸通”等平臺,積極推廣創新產品,全面促進普惠信貸的發展。二是在適當提升風險容忍度的同時,也應加強風險防范。針對轄內新開展的“純線上”信貸產品,商業銀行應完善風險控制流程,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線下約談”等保險程序,提升“線上”普惠信貸模式的可持續性發展。(三)進一步加強政策的協調性。一是政府要維持政策的穩定性,繼續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持作用。建議政府部門及時關注“財園通”和“科貸通”在風險代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完善和落實協調機制,對應代償而未代償問題限期解決,恢復銀行發放貸款的信心,對代償后的補償金及時補充,規范利息代償標準,提高金融機構普惠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和延續性。二是監管部門應加強與上級行的溝通,確保普惠金融考核政策的激勵效果。對于“兩個不低于”和“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指標考核不合理的地方,建議基層央行加強與上級行溝通,適當增加駐地法人銀行機構的信貸規模,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優化普惠金融考核指標。基層央行應根據轄內法人機構的實際情況,充分借助再貸款、存款準備金、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作用,適當加大對此類銀行機構的政策傾斜力度,引導其擴大普惠信貸規模。
作者:溫智良 肖青云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新余市中心支行
- 上一篇:淺析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下一篇:民國時期的建筑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