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會計信息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17 09:43:00

導語:金融市場會計信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市場會計信息研究論文

【摘要】金融市場會計信息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其真實性、可靠性及相關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但目前會計信息質量低劣實在令人堪憂,本文通過對失真現狀的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首先建立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對國有資產進行經營;其次從制度上保證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再次加快有關規章制度建設。

【關鍵詞】金融市場;會計信息;信息失真;財務報表

一、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

在會計文獻中,對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明確的解釋和定義。筆者認為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就是指企業的會計資料及財務報告不能如實地反映所發生的經濟業務,不能客觀地表達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按照這種解釋,我們可以將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分為模糊、錯誤和造假三種形態。

模糊是指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使現有的會計規范和會計制度無法如實反映形成的信息失真。按照規范會計理論的解釋,模糊是實踐見諸理論的選擇性失真。這種失真不是企業主觀上造成的,可以說模糊是不可避免的,目前的理論只能將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來保證金融市場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錯誤是實務工作中會計處理對經濟活動客觀實際情況無意識的背離。比如對會計資料的計算和抄寫錯誤,對事實的疏忽和誤解,以及對會計政策的理解偏差等。在實務工作中,錯誤同樣是不可避免的。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財會人員由于種種原因在其核算過程中,可能發生各類錯誤。只要財會人員經手足夠數量的業務,就可能產生一定比例和一定數量的錯誤,盡管熟練人員的出錯比例可能較小,但不會是零,即使再有經驗的財會人員也不例外。

造假,即假賬真算與真賬假算,也就是財務虛假。這是企業有意識的錯報金融市場會計信息,是主觀動機驅使的結果,是有預謀的舞弊行為的產物。如《經濟參考報》一篇文章《鄭百文:“龍頭老大”跌落的背后》報道:“鄭百文財務部一位經理楊東回憶說,鄭百文其實根本不具備上市的資格。”

二、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

在會計領域,假賬、假發票、假報表、假審計報告等已像假煙、假藥一樣,已成普遍之事。在相當多的大中型企業中,都存在著會計秩序紊亂,不嚴格遵守法律和制度規定的問題。作為一個國家“經濟晴雨表”的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也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市場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

主要表現在文字敘述失真和數字不真實,存在有意歪曲經濟業務內容的現象。曾經是股市里面一個神話的“銀廣夏”被一些人形容為一匹黑馬,1996年公司開始治沙種草從此踏上發跡的征途。1999年以后銀廣夏股價一路飆升,從13.97元飛漲到35.83元,2000年天津廣夏再立新功,當年實現出口1.8億馬克,并且與德國誠信公司續簽出口合同60億元,使銀廣夏的業績和股價成為深滬兩市“中國第一藍籌股”。2001年8月,銀廣夏因媒體一份質疑,露出了造假的破綻,經中國證監會一個月的稽查,結果表明銀廣夏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據此,銀廣夏風光多時的業績神話破滅了,連續兩年半虧損的事實浮出水面。

2、金融市場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

一些公司對其應披露的信息未作全面披露,通常都采用避重就輕的做法,故意夸大或隱瞞部分事實,誤導投資者。這些重大的違法、違規事件在被查處之前有關公司根本沒有通過任何方式予以披露。

3、金融市場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

按照相關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應當在每個會計年度中不少于兩次向公眾提供定期報告,中期報告應于每個會計年度的前6個月結束后60日內編制完成,年度報告應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120日內(即四個月)完成,并刊登在中國證券管理委員會指定的全國性期刊上。如此之長的期間,為那些知道內幕信息的人士提供了充分的機會,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充其量也只剩下反饋價值了。三、上市公司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經營者的本位主義和腐敗

所有者缺位現象自然而然導致了經營者行為放縱,經營者不再考慮所有者權益和自身受托經管責任而是只關注企業利益和自己的物質享受。《中國資產新聞》于2005年5月刊登的中國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在國有企業中,首先關注國家出資者利益方面的經營者只占34.1%,有57.6%的人認為經營者的無能和腐敗是國有資產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對于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息現象,真正歸因于會計人員自身的為數不多,危害很小,決大多數是經營者以滿足企業利益和自身貪欲為目的,指使會計人員造假而形成,因此經營者的本位主義和腐敗是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2、會計監督不力

按我國會計界一般理解,會計監督是指會計對企業經濟活動過程及其引起的資金運動進行控制,以保障各項經濟業務和財務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由于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包括企業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活動,會計監督自然也包括對經營者的監督,這一點在法律上也予以確認,《會計法》明確規定了會計人員對企業負責人違法行為應進行抵制并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后,由于所有者缺位致使經營者權力急劇膨脹,一方面會計人員的切身利益受制于這些為所欲為的經營者,另一方面卻又要監督經營者行為,處境十分尷尬,產生了“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的現象,相當數量的會計人員迫于壓力屈從于經營者的命令大肆造假,形成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3、內部審計不力

我國內部審計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我國是將內部審計當作國家審計的延伸,甚至是整個國家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看待的。全面恢復政府審計制度時,面臨如何實現對當時數以十萬計的國有企業進行審計監督的問題,而最終實行了以內部審計為基礎作為國家審計一種輔助手段的做法,在管理體制上實行部門或企業管理當局和國家審計機關雙重領導制,在職能方面,內部審計又被要求監督管理當局的國有資產管理和財經法紀執行等情況。這種制度上的矛盾使得內部審計受到了企業排斥,內部審計組織機構至今不健全,內部審計人員與會計監督下的會計人員境遇相同,無法行使其監督職能。

4、外部審計不力

外部審計指獨立于企業之外的國家審計和獨立審計,他們之間有著明確的分工,根據《審計法》要求,對于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接受財政補貼較多、虧損數額較大的國有企業,審計機關應有計劃地定期進行審計,而對一般的國有企業逐步委托獨立審計進行查證。

由此可見獨立審計已成為我國企業審計隊伍的主要力量,但獨立審計執業狀況卻令人擔憂。在機構設置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大多掛靠于行政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或社會團體,這一方面導致這些部門濫用行政權力,為地區、部門利益插手審計業務,搞區域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另一方面使得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喪失獨立審計所必需的獨立立場和精神,受上級干預,對本系統企業的會計造假行為視而不見并出具無保留意見。另外,由于職業道德和行業監管的落后,事務所和會計師為拉攏客戶與企業經營者合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證券市場上惡性違規事件暴露后幾乎都有會計師受到牽連和被追究責任也反面證明了這一點,獨立審計在較大程度上已失去其“watchdog”的作用。

四、對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的綜合治理對策

1、完善所有權制度、建立專門經營管理機構

轉變政府職能,使之真正能代表國有資產的所有者。首先必須區分社會行政管理者和作為資產所有者的不同職能;同時把原來由各部門行使的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分離出來,由專職的所有權機構按照市場經濟對所有者的一般正常要求進行責任化管理,使之能像一個真正的所有者那樣有熱情和動力關注其管轄資產的安全和增值;其次是要強化政府的所有權職能,堅持政府是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的主體地位,原來分別由各部門分散行使的所有權職能應集中由政府所有權專職管理部門行使,這個專職部門以盈利為唯一目標,不承擔社會行政管理職能,其具體職責有以下幾項:負責國有資產安全和保值增值;負責制定國有資產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政策并組織實施等。

2、改革會計監督、從組織機構上保證會計人員的獨立性

有效的會計監督不僅僅是會計部門自己的事,而要求于企業內所有部門之間的配合和制約,因此會計監督首先要以有利于內部控制的組織機構的完善為基礎,這要求做到:(1)恰當的職責分工,根據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明確部門之間、崗位職員之間的職責范圍和工作權限。(2)保持部門組織上的獨立性。主要部門負責人應直屬于總經理(廠長),具有相同的級別,以保證管理上互相獨立,業務上相互牽制,這也有利于客觀考核和評價各部門的工作業績和經營效果。(3)明確各部門的資產安全責任。在規劃組織機構、設置崗位時必須明確資產保管責任,包括在規定用途內使用資產、經營或使用資產必須經過授權并限于指定人員等等。

3、加快準則、制度建設

會計準則、行業會計制度、國家審計準則、獨立審計準則等一方面是會計審計人員執業必須遵守的標準和程序,另一方面是人們衡量其工作,確定和解脫法律責任的準繩,應加快建設和完善。

治理金融市場會計信息失真,必須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執法力度,不斷加強會計人員的管理和繼續教育,使企業、單位的經濟活動在法制的軌道上正常運營,以確保金融市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也只有這樣,才能最終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