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金融戰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04 09:16:00

導語:區域性金融戰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性金融戰略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措施與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優勢因素、區位與文化優勢、經濟發展優勢、地緣經濟優勢、劣勢因素、金融業發展規模相對較小、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市場輻射能力偏弱、金融產業存在結構性問題、機會因素、國際國內產業人駐.帶來巨大金融服務需求、國內金融機構正加速進入,產業集聚趨勢逐漸形成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區域性金融中心金融生態環境比較優勢市場主體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結合襄際,對宜昌市經濟、社會、區位、文化、政策等蹲素進行了優劣勢比較分析,提出了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研究中的戰略措施,其中主要措施是建設蔌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和培育完善的市場主體。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競爭力和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按照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構想,借鑒區域金融中心的定義,本文認為,所謂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是指依托宜昌連接武漢與重慶的承東啟西的重要戰略地位.集聚大量金融服務機構特別是區域性金融機構總部。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品位,為鄂西經濟圈的居民和企業提供優質、高效、健全的金融服務,把宜昌建設成為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一)優勢因素(Strengths)

1.區位與文化優勢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是鄂、渝、湘三省市交匯地。自古以來,宜昌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I(渝)東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資金集聚地和交通要道,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所在地,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轄五區三市五縣.面積2.16萬平方公里,人口415萬,其中城區人口135萬。宜昌交通四通八達,擁有立體化的交通網絡.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連通重慶和武漢的唯一區域性中心城市。近年來,宜昌以三峽水電、磷化煤礦、酵母化工等工業及以水電文化、巴楚文化、庫區文化、土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以桔橙、茶葉、核桃等農業帶動的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居全省同類城市第一位.綜合實力僅次于武漢。作為承東啟西的川咽喉之地和鄂西生態旅游文化圈的輻射核心,宜昌區位經濟優勢十分突出。

2.經濟發展優勢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2008年宜昌市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分別突破千億元大關。實現GDP1026.6億元,增長14.6%;全地域財政收入197.6億元,增長2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4-3億元,增長24.5%。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實現工業總產值1210.9億元,增長33.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2億元,增長22.8%;利稅236.9億元,增長16.5%。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實現增加值137億元。第三產業持續增長,實現增加值338.2億元,增長11.3%。宜昌市的GDP穩居湖北省第二名.是名副其實的省域經濟副中心城市。

3.地緣經濟優勢

為適應中央提出的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轉型的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2008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宜昌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和三峽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2006年出爐的湖北省三峽旅游規劃,重點是建設提升黃柏河、三斗坪等5個旅游碼頭、雙神等10條旅游公路,已有部分項目動工.加上先前貫通的“漢十”、“漢宜”高速,神農架至興山生態公路.以及今年即將通車的宜萬鐵路、滬蓉高速、滬渝高速等,鄂西主要旅游城市和重點景區的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這種完善的交通網絡有效的縮短了以宜昌為核心的鄂西經濟圈的半徑,使該區域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關性更強,增強了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圈的協整效應。

(二)劣勢因素

1.金融業發展規模相對較小。不及武漢、重慶、成都等中西部城市,金融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較低。證券市場融資規模較小,且上市公司偏少,保險市場發展也較上述城市落后。

2.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市場輻射能力偏弱。宜昌缺乏實力強、輻射能力廣的大型金融機構,如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或保險公司,缺乏機構投資者以及金融公司、財務公司、基金公司等。沒有外資金融機構。銀行新業務、新品種開發和推廣不及國內其他城市。證券業主要集中在經紀和委托理財業務上,受證券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債券市場局限于國債,貨幣和同業拆借不夠發達。保險產品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壽險和普通產險上,風險過于集中,信用保險、保證保險、責任保險等相關險種有待拓展。此外,部分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不高,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偏弱,抵御風險能力不強.對外輻射功能有限。

3.金融產業存在結構性問題。盡管宜昌金融機構種類比較齊全.但結構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在缺乏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的機構。在金融產業鏈方面.對全市金融業發展缺乏統一規劃、扶持和整合,金融產業鏈不夠完整,尤其是信用擔保體系、產權交易體系建設和金融法制建設相對滯后。

(三)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

1.國際國內產業人駐.帶來巨大金融服務需求

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穩步復蘇,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跨國投資加速增長,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必然趨勢。國際產業轉移由成本戰略向市場戰略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并逐步由產業末端向產業上游的研發等核心環節轉移。由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制造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領域轉移.這對宜昌市開展招商引資十分有利。世界經濟發展中心向亞太地區和中國轉移,宜昌如果能夠抓住世界經濟增長中心東移的時機,適時出臺優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資力度,融通國內外資金,支持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使沿海部分產業、資金、技術和人才向西部轉移.充分利用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將有利于帶動該地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處在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上升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五大趨勢,給全市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重大機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兩大戰略的深入推進,有利于宜昌市承接漢渝兩大都市區的輻射,發揮承上啟下、連接東西的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關于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和鄂西生態旅游圈的規劃與建設為加快宜昌市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2.國內金融機構正加速進入,產業集聚趨勢逐漸形成

今年以來.一批國內金融機構,包括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部分國內外知名銀行已經率先進駐,逐鹿宜昌。更多的具有外資背景,已經進入中國經營多年的銀行、保險公司,正在加強對鄂西經濟區發展前景的考察和研究.加快進入鄂西經濟區市場的步伐,因此,金融產業集聚趨勢正在形成。

(四)競爭因素(Threats)

1.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成敗

宜昌建設省域副中心戰略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建設成敗都直接關系到今后宜昌經濟發展的增長動力和質量。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必然與武漢的“1+8”城市圈形成競爭關系,關系到湖北經濟重心的轉移、資源和政策的分配。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建設也需要強有力的組織與領導.以避免各地區因局部利益沖突博弈不能很好的發揮預期的資源協同效應。如果這兩項經濟戰略的實施以利益的復雜博弈無果而終。勢必將嚴重的影響到宜昌未來的經濟增長和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戰略實施。

2.來自武漢、重慶近距離二線省會城市的競爭

國內區域金融中心的競爭非常激烈。武漢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構想。重慶和成都則在爭取成為西南地區區域金融中心。各地紛紛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金融業發展,推進金融中心建設。武漢與西南地區金融業的興起會與宜昌爭奪建設金融中心所必須的資金和人才等資源。鄰近城市的區域金融中心發展戰略,都將對宜昌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構成了明顯的競爭。

二、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措施與建議

(一)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態旅游文化圈的建設與開發

研究表明.一國或一地區國民經濟發達程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情況,都對金融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宜昌市應抓住有利時機,順應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和湖北省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強開放開發。吸引國內外投資主體,推進物流、旅游等產業發展.促進南產業結構調整,為金融業創造更大的需求和發展空間。

(二)正確發揮政府在推動金融產業集聚中的積極作用

無論自發形成的。還是政府主導的金融產業集聚,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尤其是金融業產業集聚在發展的萌芽期,往往層次較低,金融本地化或根植性不強,技術進步的動力不足,難以產生持久的產業收益,這時需要政府的引導和介入。必須改善政府對金融業調控的方法和手段,規范政府行為,正確發揮政府在推動金融產業集聚的積極作用。可考慮成立金融發展的權威機構.加強政府領導,負責宜昌金融業的組織、協調、服務和管理工作。

(三)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1.建立集成化的經濟金融信息系統,實現金融信息的共享與挖掘利用。信息平臺應與統計、工商、稅務、司法、征信等經濟金融信息系統聯結,由相關主管部門負責向信息平臺提供信息。信息系統通過提供查詢、分析報告等方式,為政府、金融機構和公眾服務,并以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

2.強化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培育優質信貸載體。要有一整套的信用評價體系來確保信用價值的實現。3.完善擔保體系.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宜昌目前的擔保體系發展相對滯后,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瓶頸,應加大擔保體系建設的政府投資和扶持力度。

4.優化經濟、行政環境,有效搭建銀、政、企對接平臺。政府經濟主管部門要積極向金融部門提供經濟信息、發展項目和資金需求情況.及時把好的項目向金融機構推介,為銀企合作搭建反應快速的信息共享平臺和供需對接的信貸服務平臺。同時,要不斷優化行政環境。為金融投入營造寬松環境,各有關部門要切實降低與信貸投入和金融資產保全有關的收費,降低金融機構信貸成本,為金融投入創造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

(四)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提升市場主體的層次

1.吸引金融機構落戶宜昌。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機構以及外資金融機構等進入宜昌,壯大金融機構隊伍體系,增加交易主體,引導適度競爭。推動金融機構組織創新,滿足各類金融需求為滿足區域金融中心多元化發展的需求,積極推動相關銀行和企業投資組建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風險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

2.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提升市場主體的層次,增加金融機構的輻射力。一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和政策優惠.打造本土機構總部金融品牌,主要是做好宜昌市商業銀行資產重組.把市商業銀行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金融品牌:二是要爭取全國性金融機構將區域性管理總部設在宜昌,以地區管理總部的聚合與輻射力強化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

3.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首先,應積極創造條件.幫助轄內部分優質企業實現上市融資.或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其次,應幫助企業通過商業票據進行融資.鼓勵和支持銀行大力發展票據承兌、貼現等業務;第三,應引導全市居民增強金融理財意識,合理選擇存款、證券、銀行理財產品等多種投資產品,確保居民資產增值,從而有效聚集社會閑散資金。

4.加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良好的監管環境是金融集聚、金融中心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因此.監管當局應在監管理念、監管機構及組織形式、監管內容和范同、監管手段和工具、監管協調等方面不斷做出調整和改進,以適應新形勢的不斷變化,防范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