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保險業如何應對金融風暴

時間:2022-09-24 03:31:00

導語:獨家原創:保險業如何應對金融風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保險業如何應對金融風暴

摘要:2009年,金融風暴的影響還將進一步深入,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保險公司應該采取的措施,正確認識金融風暴,更新經營理念,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注意風險的分擔,化被動為主動,化解金融風暴的不利影響,讓公司業績邁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保險業;金融風暴

眼下,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如同海嘯一般,迅速席卷至全球,眾多國家深切地感受到了金融海嘯的震撼力。受累于金融危機,國際上一些大型的保險公司或積極尋求救助,以避免崩潰之厄運,或已回天無力,悲壯倒下。與此同時,中國的保險公司也已感受到了大西洋彼岸肆虐海嘯的絲絲寒意。據有關部門預測,在2009年,金融風暴的影響還將進一步深入。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保險公司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化被動為主動,化解金融風暴的不利影響,讓公司業績邁上一個新臺階?作為保險行業的一員,我認為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保險公司應該采取以下措施應對金融風暴。

一、正確認識金融風暴

(一)短期有影響,長期是機會

由于我國保險業跨海投資起步較晚,步伐較小,直接影響一定不會很大,自然也就不會造成致命的重創,即便是投資富通而遭“巨虧”的平安,年底還是有望“保贏”的。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巴菲特說“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他形象的告訴我們真正的機會所在。放眼全球看未來保險業的競爭與發展,金融危機后的中國保險業競爭優勢會更加凸顯,前進的步伐會更加矯健。

(二)抓住機會,破浪前行

作為保險業來講除了要看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還必須看到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機會。這次金融風暴,雖然我國的保險業不能獨善其身,但依然可以笑看風云——美國國際集團(AIG)瀕臨破產險境,日本“大和生命保險”因深陷經營困境正式宣布破產……這些一定會成為未來金融保險教科書上的生動案例,作為國內的保險公司一定不會錯過這個難得的廉價“學習”和拓展的機會,因為它們既是警示,也是教訓,更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能否抓住這次機會,關系到我國保險業長遠發展的成敗。

二、更新經營理念

(一)以金融風暴為契機,拓展保險業務

金融風暴不光影響“口袋”,更影響“腦袋”。這次金融風暴無疑會很大程度的提高國人的風險意識,拉升國人的保險需求,同時也會有助于國人對各種金融投資理財工具的全面認識和正確應用,從而有利于保險業又快又好的發展。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以前聞所未聞的“存款保險”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一度“刀槍不入”的股民、基民居然破天荒的撥打起壽險營銷員的電話,健康保險、養老保險大單在城市鄉村頻頻出現……。作為保險行業來講,這是一次拓展業務的絕佳機會。

(二)以金融風暴為契機,加強保險業務管理

金融風暴召喚我國保險業保障回歸,管理回歸。當前,我國國內幾家大型壽險公司紛紛調整險種結構,重回保障本位,明確提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險種策略以10年期保障型險種為主。這樣的調整不但有利于突出保險的保障功能,發揮保險的社會職能,也有利于營銷員收入的提高,營銷隊伍的穩定,還有利于保險公司創費能力的提高,還有利于保險業務管理的規范,總體上有利于長期穩健經營。同時,隨著金融危機對經濟實體影響的進一步擴大,有利于保險公司管理的培養高素質的營銷人才,提高營銷隊伍整體層次,提升專業化營銷水平,提升行業的社會認同度。

三、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一)全力吸納人才

早在1961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就,系統闡述了人力資源開發、智力投資的經濟意義,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表現為人的能力和素質,人的能力和素質是通過對人力的各項投資形成的,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收益率高于對物質資本投資的收益率。因此,人才建設是一項系統、宏大、艱巨的社會工程。目前金融危機為保險行業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招賢納才的機遇。因此,作為保險行業的各類公司,一定要有思想上的遠見,要有識才的慧眼、用才的氣魄、愛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能知人善任,廣納群賢,同時要關心和信任各類人才,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

(二)全方位開發人才

保險行業要全方位開發人才一是要培養務實高效的營銷干部。營銷干部在保險營銷管理中,起著基礎管理和帶頭示范的作用,對有潛質的營銷人員要強化服務的觀念,培養他們熟練掌握用各種手段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本領。二是要培養業務精湛的營銷人員。營銷人員是營銷隊伍中的主體,是把推動保險業務發展的重要力量。營銷人員要注意學習、借鑒國外先進保險營銷技術和經驗,要密切關注本行業領域的國際發展動態,利用一切機會,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趕超戰略;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意將外國的營銷經驗“中國化”、“本地化”,爭取在本行業營銷領域有所發明、有所創新。

(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保險行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用好人才。真正的人才所追求的是創業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良好環境。因此,要培養、吸引和用好各方面的人才,必須切實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環境機制。簡單地說:一、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收入分配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各類人才得到與他們的勞動和貢獻相適應的報酬,進一步在全公司乃至全行業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二、完善對人才的激勵機制和考核監督機制,為各類人才的創新和發揮才能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建立人才正常晉升的機制,為優秀人才提供廣闊的天地。

四、注意風險的分擔

在金融風暴下,任何企業最理智的做法就是集體分擔風險,做為保險行業來講,最好的辦法就是再保險。所謂再保險,即“保險的保險”,是保險公司把自身承擔的風險責任部分或全部分攤給其他保險公司,達到分散風險、穩定經營的目的。它可以使保險人避免危險過于集中,不致因一次巨大事故的發生而無法履行支付賠款義務,在整個保險行業的全面風險管理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分散風險、擴大承保能力、改善償付能力、提高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技術、促進保險市場的安全穩健運行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由于再保險在整個保險體系和經濟金融領域所具有的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對再保險在巨災面前能否發揮其應有作用的擔憂并不是沒有根據。據有關報道,世界第四大、德國第二大再保險公司漢諾威再保險200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漢諾威再保險第三季度虧損了3.95億歐元,是公司自2005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虧損;世界第一大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也公布了其第三季度季報,該公司出現了6年來首次季度虧損,11月19日,瑞士再保險宣布已為次級貸款相關的衍生品撇賬12億瑞士法郎,蘇黎世資產管理公司認為瑞士再保險的財報結果令人失望,因此將瑞士再保險的評級定為“減持”,并補充稱,該公司今天的資本減記只是“冰山一角——現狀陰霾密布,前景雷電交加”。事實上,蘇黎世資產管理公司對瑞士再保險的這一評價,也可以認為是對整個再保險業的評價。可以說,這次全球金融震蕩讓人們看到了包括再保險在內的保險業存在的問題,并對再保險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對于瑞士再保險等老牌的再保險公司和西方發達的再保險市場,中國的再保險業無疑是比較年輕的,再保險市場潛力巨大,雖然由于中國整體上在這次全球金融震蕩中經受影響較小,從而到目前為止保險業也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但是,在這場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震蕩中,保險行業通過再保險來分擔分險將具有時代意義。

五、善于保護自己

隨著金融風暴影響的不斷深入,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盯上保險索賠這一塊肥肉,保險行業的合同糾紛呈上升趨勢。2008年,中國保監會處理的投訴案件比2007年同期增長40%。從違法違規類信訪件來看,壽險違規主要是銷售欺詐誤導,產險違規則主要表現為非理性價格競爭。理賠服務水平不高、“理賠難”依然是合同糾紛的突出問題。產險方面主要表現為查勘定損不及時,理賠程序不公開,理賠相關人員隨意拖賠、惜賠、無理拒賠,公司強行指定修理廠且修理質量欠佳等。壽險方面主要表現為業務員誘導投保人帶病投保、未盡說明義務,客戶沒有了解清楚所投保險險種的保險責任及相關保障,公司、客戶對產品條款理解存在分歧引發理賠糾紛。這兩大類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保險機構違規經營,制度執行力不強,服務質量較差。而在這其中,一些素質有待提高的保險業務員的行為也是導致客戶投訴以及引發客戶與保險公司發生糾紛的重要原因。因此作為保險公司來講,一是要通過提高廣大保險業務員的素質、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規范他們的業務行為,避免糾紛。二是一旦發現騙保行為,保險公司一定要關于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總之,金融風暴對保險行業來講,既是危機,也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