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對轉型國家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0 10:52:00

導語:國際金融危機對轉型國家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危機對轉型國家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波及到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轉型國家也受到影響。本文分析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轉型國家的影響,剖析其深層根源,并提出增強宏觀調控、深化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等應對思路。

關鍵詞:金融危機;轉型經濟;持續發展

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新興轉型經濟體產生巨大沖擊,一些轉型國家經濟甚至瀕臨破產的危機。為什么看起來蒸蒸日上的快速發展的轉型經濟在外部沖擊下發生劇烈波動和倒退呢?深入分析其原因,對轉型中的新興經濟體尋求克服危機、持續發展的路徑意義重大。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轉型國家的影響

始于上世紀后半葉的世界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大轉型,使近30個轉型國家相繼擺脫了計劃經濟下的經濟停滯狀態,逐漸走上了加速發展道路。中國保持了30年年均9.8%的高增長,越南取得了22年的快速增長,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分別獲得了近15年左右的快速增長,俄羅斯及獨聯體其他一些國家也在10年前結束了經濟的持續低迷和衰退,步入高增長行列。但2008年以來,這些轉型國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轉型國家的沖擊

1.金融體系遭遇重創。首先,銀行體系受害深重。一些中小商業銀行出現支付危機,一些私人中小銀行已被國有大銀行收購,如BankGlobex等這樣的中型銀行2008年10月由于支付困難一度停止儲戶提現5天;烏克蘭工業投資銀行因外債過重而被政府接管,2008年10月13日烏克蘭中央銀行宣布未來半年內禁止儲戶提前提取定期存款,并禁止銀行擴大貸款規模。其次,轉型國家股指、幣值普遍下跌。自2007年10月以來中國股指下跌70%,股票市值損失24萬億元,僅2008年10月,股指就下跌24.6%。俄羅斯股市災難也同樣嚴重,2008年5至10月,俄羅斯交易系統(RTS)指數下跌73.16%,損失市值達1萬億美元,停盤成為俄羅斯股市休克療法的一部分。同時,一些轉型國家貨幣出現貶值趨勢。自1998年金融危機后,盧布隨俄羅斯經濟一路走強,盧布對美元累計升值了1.43倍,但能源跌價和全球金融風暴終結了盧布的上升趨勢,盧布自2008年7月以來回落15%。由于貶值,居民開始提取本幣轉存美元,中央銀行為支持銀行系統應對居民大量提取盧布轉存美元或歐元,已經支出了數百億美元。2008年10月17~24日一周內俄央行國際儲備從5157億美元降至4847億美元,減少310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下降水平。烏克蘭原本堅挺的格里夫納9月份一度貶值20%,導致民眾擠兌。匈牙利股市暴跌、本幣不斷貶值,為度過難關,烏克蘭和匈牙利方面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歐洲央行請求救援,于10月17日分別獲得140億美元和50億歐元的貸款。再次,對外投資、并購活動損失嚴重。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企業、特別是外匯金融企業造成巨大損失,凸顯中國金融業的不成熟和監管不力。如,中國投資公司30億美元的黑石股份價值暴跌2/3,中信泰富澳元杠桿對沖基金大幅度縮水,中鐵股份19.4億元的外匯存款損失、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3.2億元的外匯貶值、50億美元的大摩可轉換債券前景不佳、中國外匯儲備在次貸危機中遭受了較大的損失,等等,表明中國金融行業損失較大。

2.企業經營困難,失業加劇。在外需降低、匯率升值和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下,多數轉型國家出口遭到阻礙,出口導向型企業陷入困境。中國沿海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首當其沖,僅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多達6.5萬家,失業人數上千萬。受能源行業不景氣的影響,俄羅斯銀行業、建筑業、房地產、鋼鐵業等也受到拖累。2008年10月,包括遠東航空公司在內的多家俄羅斯小航空公司宣告破產。鋼鐵巨頭“馬格尼托戈爾斯克鋼鐵公司”已宣布減產15%,裁員3000人。許多在建工程凍結和停工,大批外來建筑勞工突然失業。俄羅斯15大建筑公司平均負債5~15億美元。據估計,俄羅斯建筑業將有20%,即上百萬人失業,將對經濟增長造成巨大打擊。

3.出口和吸引外資能力下降。外部需求降低對轉型國家的出口和吸引外資造成嚴重打擊。2008年,我國廣東3萬多家玩具企業已有3/4倒閉,1~9月全國只有3507家企業有出口業務,同比下降了53%。前三季度,剔除匯率、出口價格上漲等因素,中國實際出口增長已下滑至個位數,即比上年下降近20個百分點;出口順差下滑,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2.5%,同比下降8.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中國社會科學院預計2008年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為負,而2007年對11.9%的經濟增長中貢獻了2.5個百分點。俄羅斯外貿收入和順差因油價下降而出現縮水。按照測算,每下降1美元/桶,全年俄羅斯收入將下降30億美元。70美元/桶是俄羅斯保持預算平衡的基準價,油價繼續下跌,將使俄羅斯經濟出現一系列嚴重問題,過去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或許即將結束。越南、俄羅斯、中東歐等均發生外資抽逃,由于金融危機的快速蔓延和影響,自2008年8月開始到10月初為止,使銀行系統的可自由兌換外匯儲備損失了近400億美元。由于國際資本市場危機和俄羅斯環境惡化,2008年俄羅斯流入外資額同比將下降一半(2007年達800多億美元)。中國資本項目平衡表下的熱錢大量下降,出口順差和外匯儲備增長率明顯下降。

4.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減緩。2008年7月,中國稅收同比增長13.8%,出現了2003年來的首次降低,當月稅收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回落了19.7個百分點。8月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1%,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了31.9個百分點,9月全國稅收收入增速也在加速下滑,同比增速只有2.5%。與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3.3%相比,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僅為10.5%。

5.經濟快速發展步伐受阻。在金融風暴沖擊下,外部需求下降導致內部經濟減速。各轉型國家經濟增長率普遍下降。越南自2007年開始經濟即陷入危機狀態,外資抽逃和出口劇減使經濟增長率嚴重下挫,2008年1~9月的增長率只有6.52%,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以上。10月14日IMF聲明指出,波羅的海三國經濟迅速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廉價外國信貸資本,從而使其金融體系非常脆弱,外資加速流出會推動三國銀行崩潰過程,可能很快會遭受與冰島銀行破產類似的危機。目前,三國經濟正陷入衰退,標準普爾降低了對三國的評級。2008年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三國經濟增長率從前幾年連續8%左右的高增長率下降到4%~5%,2009年將繼續下降到3%以下。中國連續5年超過10%的增長率在今年被打破,2008年第3個季度已下降到9%,同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F)預計中國經濟增長率2008年為9.7%,2009年為8.5%,東歐、俄羅斯及其鄰國增速將急劇降低。

(二)轉型國家受到劇烈沖擊的原因

原本欣欣向榮的多數新興轉型國家為何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較大沖擊?在英國《獨立報》10月19日發表的西蒙·埃文斯等發表的“誰是下一個滑落下去的國家”的文章中列舉的步冰島后塵的16個國家中,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匈牙利、俄羅斯、中國等均名列其中。這雖是一家之言,但也并非空穴來風。轉型國家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較大影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金融體系脆弱,國際應對經驗欠缺。中東歐國家、俄羅斯等銀行體系過度開放,并按照美國的金融模式運作。但因金融機構弱小、債務過重、應對危機管理水平偏低,一些中東歐國家模仿美國的高赤字、高舉債經濟模式,對外部的依賴度較高,如匈牙利的外債高達GDP的60%,而且外債的1/3是以外幣方式存在的。拉脫維亞的經常項目赤字也高達20%以上。由于過分偏重借助外資加快發展,加上加入歐盟的便利條件,2007年中東歐吸引了全球新興市場流入資金約7800億美元的近一半。其中,大部分體現為外資對當地銀行債券等金融產品的購買,而吸引的外資又被大量投入到美國債券等金融產品的購買。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蔓延,一度被稱為外資天堂的中東歐,在西方資金短缺大量抽逃時,其經濟因失血而陷入困境,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巨大。中國、越南等國則由于金融開放不夠,雖然避免了過度卷入危機旋渦而受到嚴重損失,但外國熱錢抽逃,使資本項目平衡狀況產生逆轉。同時,中國外匯儲備對外投資及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杠桿對沖投資,因經驗不足和決策失誤遭遇了不小損失。2.經濟結構不合理,對外依存度過高。轉型國家經濟對外部依賴度過高是這次金融危機沖擊波對轉型國家造成較大震蕩的基本原因之一。中國、越南、俄羅斯、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等均存在極大的外國資本、技術和市場依賴癥。羅奇認為,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國內需求比重較低,而且,經濟總量相對較小、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在美國等主要出口市場萎縮的條件下,由出口收縮進而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如就業、出口收入減少和增長乏力。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嚴重依賴能源、原料等資源稟賦優勢,同樣因國際經濟增長放緩,對燃料和原料需求減少而導致出口降低、預算收入減少,就業者收入降低,進而導致進口增長放緩和經濟活力降低。而波羅的海和中東歐轉型國家則在資本、市場上嚴重依賴西方國家。越南近年吸引外資成效顯著,但因多數投資集中于賓館、飯店、房地產和旅游娛樂等行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這些熱錢出逃很快,使其經濟受到嚴重損害。可見,轉型國家過分倚重外部資金、市場來加快發展而形成依賴度太高,勢必增加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二、轉型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策略

轉型國家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增長速度從短期看,需要沉著冷靜應對,抵御沖擊,重點防止經濟過快回落,要妥善處理好促進外貿外需行業轉型與防止經濟過快回落的關系;加強對商業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管理,保持銀行體系的穩健,特別是保證部分流動性相對緊張的中小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充足。從長期看,則需要抓緊推進改革轉型,調整結構,擴大內需,持續快速發展。

(一)推進金融創新、強化金融服務與金融調控。這次危機肇始于金融體系并波及到實體經濟的事實表明,金融體制是現代經濟的集中體現,金融創新及其監管水平關系到經濟運行健康。正是由于中俄等轉型體的銀行體系改革不徹底,金融市場和調控機制不完善,給外部金融沖擊以可乘之機。如何處理放寬金融市場與防范金融風險間的矛盾,變得愈加重要。美國金融創新遭遇內部崩潰,一方面說明美國金融體制并非至善至美,不能照抄照搬,但另一方面更不意味著要停止或放慢金融體系的改革,恰恰相反,應利用危機契機,深刻反思作為我們金融轉型榜樣的美國金融體系的經驗和教訓,從其錯誤中學習,并作為有效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的動力。美國次貸危機告訴我們,金融創新不能沒有監管,監管缺失的金融創新蘊含很大風險。應在大力鼓勵市場主體開展創新的同時,對創新進行過程監管;放貸結構在發放房地產等貸款時必須負責詳查借貸者的信用和償還能力,不能為了擴大業績或者盈利而不顧潛在風險。因此,加快資本市場創新,構建金融防火墻,以創新模式、工具等加快經濟轉型步伐,促進發展戰略轉變,形成資本市場與經濟發展間的良性互動循環。構建集中統一的跨部門金融監管、調控體系。轉型期,中國等一些轉型國家尚未建立起集中統一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如中國直接的金融職能部門有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管局等,同時,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等部委也有部分相關金融監管職能,金融領域多龍治水的局面不利于對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流動性危機和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監督和預警。因此,可考慮設立跨部門國家金融綜合監管機構,建立涵蓋制度監管、市場監管、全程監管、協同監管等形式的統一監管框架,有助于改變多龍治水、風險控制不力的狀況,促進金融服務轉型。多數轉型國家金融體系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工業大企業,而不是多數中小企業,這樣不僅容易造成產業集中和壟斷,還容易形成產能過剩,不利于加快金融體系流動性向產業投資的轉化。在金融風暴沖擊和對外投資風險加劇條件下,中國、俄羅斯等外匯儲備充裕的國家,可以推動金融體系由間接融資主導向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舉的結構轉變;投資模式由政府主導向以民間投資為主導、多元化投資并存的結構轉變;金融類型由一般商業金融為主向商業金融、能源金融、農業金融、創業金融等多種政策性金融并舉的結構轉變。從抵御金融風暴、維護國家經濟主權安全角度看,要通盤考慮深化金融改革、維護金融安全和促進發展轉型三者關系。

(二)調整貨幣政策目標,追求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平衡。現代金融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原有宏觀經濟運行的規律和結構,出現經濟虛擬化和貨幣虛擬化特征。由此,資產價格波動導致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供應量具有非穩定性,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基礎條件、傳導途徑、作用效果也相應發生重大變化。轉型國家的貨幣政策也應進行適當結構性優化,使其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從以往的主要關注通脹、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等實體經濟目標,轉向同時關注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目標(金融體系穩定、資產價格穩定)。拓展貨幣政策調控政策目標,使貨幣中介目標逐漸從單一實體經濟目標(控制通脹或經濟增長)轉移到“經濟穩定+物價穩定+金融穩定”的三重目標(調控中介:增長率+通脹率+金融資產價格與收益率)。這會更有利于統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發展,能夠穩定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

(三)優化外匯儲備結構,積極穩妥推進對外投資。隨著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大,推進外匯儲備結構多元化調整,改變以前被動的美元儲備和投資美國國債的方式,尋求合理的外匯儲備結構和尋找新的投資渠道變得越來越迫切。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的外匯儲備國的中國和俄羅斯,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結構,在美元幣值下降周期中已顯示出明顯的風險和遭受相當大的損失。為此,必須加強外匯儲備結構調整。同時,積極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周期調整時機和多元化投資背景,通過兼并收購等渠道實施全球布局,致力于將龐大外匯儲備轉為戰略性資產,由債權投資為主轉向股權投資為主,通過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進一步融合,推動產業并購和結構升級。對中國而言,一方面,通過對外并購促進產業結構和效益重構,減小外部需求萎縮給經濟增長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抓住近期國際資源價格下滑的有利時機,為推進工業化進程積累廉價資源的儲備。中國商務部鼓勵重化工業、電信運營業、咨詢業等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學習運用股權投資和跨國并購等新的對外投資方式,積極“走出去”。對俄羅斯而言,可通過對中亞、伊朗、委內瑞拉、非洲等地能源資源的資產并購和參與,增強俄羅斯油氣資源的全球配置話語權,維護油氣價格穩定和自身戰略利益。

(四)擴大國際合作,推動全球金融體系改革。在尋求化解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的對策方面,中國與俄羅斯在2008年10月舉行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機制框架下,初步達成了貸款換石油協議。同時,還改革雙邊貿易結算手段,由美元轉變為盧布與人民幣本幣結算,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和匯率風險,增強來年兩國貨幣國際化等。這些合作措施有利于幫助兩國減輕金融危機帶來的傷害。除了這種直接合作外,中國、俄羅斯和其他轉型國家還可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如,共同要求對直接導致此次危機的場外衍生品加強監管,促進金融機構降低杠桿比率,加強對對沖基金的監管,增強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要求減少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主權財富基金的對外投資的限制和歧視;呼吁建立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的穩定機制和貨幣發行限制機制,防止這些儲備貨幣國家利用其儲備貨幣地位濫發貨幣,增強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呼吁發起建立對次貸證券的清算機構,以便更好掌握全球次貸市場的演變趨勢;改進現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決策機制,提升發展中國家的知情權、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中國和俄羅斯還可以重點救援出現支付危機的發展中國家;允許國際機構在國內發行本幣債券,建立貨幣互換或者以國家貸款形式援助發展中國家。在共同應對全球次貸危機過程中,逐步推進本幣國際化。

(五)優化經濟結構,構建內生主導型增長模式。全球金融風暴通過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給中國、俄羅斯、越南和中東歐轉型國家出口造成嚴重打擊,進而威脅到其正常的經濟運行節奏。中國、俄羅斯、越南等轉型國家應進一步開放銀行、保險、醫療、教育等領域,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激發企業活力,改革基礎產業和一些準入門檻較高的行業模式,放松準入,以吸引和鼓勵私人投資;利用當前的有利時機,推進資源價格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中小投資者保護制度,增強市場的投資者基礎,尤其是應強化市場的透明度以及加強對內部交易的監管與打擊力度;積極發展機構投資者,擴展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補充養老基金等的入市渠道,為市場發展提供充足的增量資金來源。

總之,轉型國家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層面、短期和長期措施協調并用,完善金融創新和強化金融調控并舉,建立一般風險防火墻與強健內功并重,深化制度轉型、加快結構調整和增長模式轉變協同推進,從而,有望成功應對這場非同尋常的風暴沖擊,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尤其有助于構建長期增長潛力和競爭力,避免未來的危機沖擊帶來更大損失和被動,實現成功轉型和趕超發展。